呂 文,由海霞
(1.鄂爾多斯生態環境職業學院,內蒙古鄂爾多斯 017010;2.鄂爾多斯市農牧業局經濟作物工作站,內蒙古鄂爾多斯 017010)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進一步深化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將“三農”問題的解決視作全黨工作重心。進入新時期之后,農業改革問題一直是國家關注的焦點問題,現階段,國內的農業資源在地區分布上具有不平衡的現象,農民對于農業資源的利用率有限,農業資源的生產力轉化效率差等問題普遍存在,這些問題直接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不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及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高效整合,一方面可以為農村政策的制定做相應的指導,另一方面可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落實。
農業資源具體是指人們從事農業生產、舉行農業經濟活動的過程中會使用到的不同的資源,其中涉及到自然資源與社會經濟資源兩種,自然資源具體是指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等,而社會經濟資源則包含了農業科技、勞動力、資本等相關資源。在實施農業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并非是要對所有使用到的資源全面展開大規模的整合,而是與實踐相結合,提前明確目標,制定整合計劃,對人們可以主觀利用的那部分資源展開合理的優化,確保未來的農業生產過程中,這些資源的作用能夠更好地體現出來。
為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切實解決“三農”問題,各級政府著力建設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然而,在實踐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普遍的農業資源利用不合理的現象,導致大量的農業資源被浪費。這種現象不僅不利于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污染農業環境,同時還阻礙了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所以,加強農業資源的整合,可以有效地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資源的使用效率,挖掘各種農業資源的價值,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我國農村的經營制度已經形成了固有的雙層經營體制,主要是以家庭聯產承包為核心,并實施統分結合。這種制度的形式在過去幾十年發展中,與我國的實際經濟發展以及資源現狀相符合。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土地制度的不斷優化,三權分置才是當下農業經營制度進一步發展的趨勢。農業資源整合可以有效地推動農戶之間的合作,進而逐步促進小農經營模式不斷朝著多元、多層次、多形態經營主體的方向發展。一方面降低了小農經營長期存在的風險,彌補其不足,另一方面實現農業微觀經濟組織制度的創新發展。
農業資源的整合能夠大大提升農村土地資源使用效率,奠定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基礎,將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可以從低效率的農事勞作中解放出來,從事其他工作,拓寬農民收入來源。同時,加強農業社會經濟資源的分類整合,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構建完善的農業經濟服務體系,為農業生產經營保駕護航,從多方面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
農業資源的整合并不僅僅在農業領域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還能夠推動一二三產業之間更好地融合,令自然資源、信息資源等充分在農業領域發揮其作用,從而模糊城鄉之間的界限,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助力“城鄉高度融合”的發展體系,以城市資源帶動農業發展,確保農業資源實現高效利用,發展農村經濟,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落實。
3.1.1 統一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標準。當前國內自然資源的分類技術標準還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各種數據之間甚至存在著矛盾,針對于此,應擇機展開全國性的自然資源全面調查工作,通過基礎普查、專項調查等形式,對于農村的自然資源分布情況有清晰、明確的認知。在此基礎之上,針對自然資源展開綜合性評價、專項評價,切實做到自然資源的分析,對自然資源的實際情況有明確的把握,并展開動態監測,從而為鄉村振興戰略各項計劃的制定提供依據。
3.1.2 推進農村不動產登記與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的融合。全面落實《關于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構建自然資源產權體系,確保農村的穩定發展。一方面,實施農村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房屋所有權的統一確權登記,解決一戶多宅、用途不明等問題,打造確權登記統一標準,有效保護老百姓的權益,推進城鄉統一建設用地進程發展。另一方面,對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等生態資源做好全面的確權登記工作,詳細記錄資源信息,明確資源的權屬狀況,加強公共管制,提升監管力度,切實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3.1.3 加強自然資源用途管制。針對國內農村空間規劃體系的缺失,應制定科學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強對空間資源的使用管制。在自然資源綜合調查監測評價的前提之下,對農村自然資源當前所具備的實際承載力展開客觀評價,完成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全面編制,合理布局農村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有效解決當前農村地區存在的嚴重的生態污染、空間布局混亂等問題。利用統一的規劃標準,加強對自然資源的用途管制,依據明確的標準來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利用與充分保護,避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同時,提升農村產能。
3.1.4 構建城鄉一體化自然資源統一要素市場體系。由于種種客觀原因,我國的農村自然資源資產并未呈現出明顯的資本屬性,市場化進程十分緩慢,農村自然資源未來的發展潛力巨大。應構建城鄉一體化自然資源統一要素市場,令農村自然資源的潛力更好地發揮出來,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與活力。構建完善的農村產權綜合交易平臺,打造高效的市場服務體系,妥善處理自然資源增值收益分配,明確不同主體的分配比例,確保農村自然資源可以實現集約式高效利用,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有堅實的后盾。
3.1.5 打造多樣化、高效的自然資源分類管理模式。要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不可盲目,應從當前我國鄉村資源的實際情況出發,認清鄉村數量大、情況雜、資源差異大等現狀,切實做到因地制宜,實現多樣化的資源分類管理。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為基礎,對不同的村莊類型展開分類管理,比如城郊融合類村莊應以城鄉融合的發展為核心;集聚提升類村莊則以產業化發展作為其主要發展方向;對特色保護類村莊,要加強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旅游產業等。
3.2.1 培養專項人才隊伍。高素質的農業人才是當前我國農業資源整合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因素,要構建一支專項人才隊伍,首先要優化基層科研環境,制定科學的創新激勵制度。高校與科研機構也應切實負擔起人才輸出與人員培訓教育的責任,為農業資源整合提供人才支撐。與此同時,成立農業科研專項基金、人才培訓基金等,為農技人員提供相應的教育與培訓工作,提升農業整體人才素質。
3.2.2 加強農村與農業財政投入。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落實需要對農村展開全方位的資源整合與改革發展,這一系列的舉措都離不開資金支持。針對農業資源的整合,應準備充足的專項財政經費,各級政府要做到全面規劃,統一預算,為農村的基礎設備建設、生態保護、科技研發與推廣、人才培養等領域分類做好資金的專項規劃,為其提供直接資金支持及相應的財稅補貼等,確保農業資源的整合有充足的資金保障。
3.2.3 保障農業制度法規的完善。制度法規是推動農業資源高效配置的基礎保障之一,從農村土地產權規范管理、農業經營主體政策支持、城鄉綜合配套體制改革、農村治理體系、基礎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等多個層面出發,加強農業制度與法規的不斷完善,為城鄉一體化、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3.2.4 構建良好的農村文化環境。文化管理是鄉村振興的一個支撐要素,加強文化推廣,提升農村整體道德水平與文化水平,打造不同地區的特色文化氛圍,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的不斷升級發展,形成文明鄉村秩序,在以法治理的基礎之上,能夠配合以德治理,抬高農村的整體文明水準。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推出之后,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在實踐方面,都處于摸索中前進的階段,農業領域的資源具有十分龐大的潛力,要充分發揮其作用,勢必要實現資源的優化整合,確保資源效率最大化,實現自然資源與社會經濟資源的雙重優化保障,才能真正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