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萍
拜物教是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重要維度。馬克思通過對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和資本拜物教的剖析為我們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物掩蓋,乃至人被物控制的事實。當前資本主義社會內拜物教依然存在,只是在技術理性和文化的裹挾下以更加隱蔽的方式存在。這種對人與物關系做一顛倒的邏輯的顯現,深究其根源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他們以生產商品的剩余價值為目的,將雇傭勞動作為資本開啟自行增殖的前提條件,把生產剩余價值作為終極目標,因而呈現出人極度迷戀物的顛倒畫面。既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拜物教產生的根源,那么消解拜物教就要以徹底變革社會生產方式的社會革命入手,社會革命就其本質來說就是改變社會經濟結構的革命。一方面,社會革命相比于政治革命將更徹底地實現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的變革;另一方面,社會革命是通向共產主義社會的必要途徑,而共產主義社會內拜物教必然被消解。目前,學術界對馬克思的拜物教理論的研究成果頗豐,但對拜物教揚棄路徑的探究相對貧乏。因而,本文從社會革命的視角著重探討拜物教揚棄的路徑,以期深化學界關于馬克思拜物教理論的研究。
拜物教最初是宗教領域的用語,用來指稱對大自然中未知的一種神秘力量的崇拜。馬克思將其引入經濟學領域,在《資本論》中著重分析和批判了拜物教。馬克思指出:“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現的勞動產品的價值關系,是同勞動產品的物理性質以及由此產生的物的關系完全無關的。這只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社會關系,但它在人們面前采取了物與物關系的虛幻形式。因此,要找一個比喻,我們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腦的產物表現為富有生命的、彼此發生關系并同人發生關系的獨立存在的東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產物也是這樣。我把這叫作拜物教。”〔1〕這一論述,是馬克思關于拜物教的直接的定義。關于拜物教,馬克思為我們揭示了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以及資本拜物教。
關于商品拜物教,馬克思一開始就指出:“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種簡單而平凡的東西。對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卻是一種很古怪的東西,充滿形而上學的微妙和神學的怪誕。”〔2〕這說明商品有其自身并不具有的神秘屬性。接著,馬克思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桌子來舉例。桌子作為產品,就其使用價值來說并沒有什么神秘可言。“但是桌子一旦作為商品出現,就轉化為一個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它不僅用它的腳站在地上,而且在對其他一切商品的關系上用頭倒立著,從它的木腦袋里生出比它自動跳舞還奇怪得多的狂想”。〔3〕這說明,一方面,商品形式是商品神秘性的來源,是商品拜物教的秘密所在;另一方面,商品是商品拜物教的重要載體。馬克思通過對商品二重性和勞動二重性的分析為我們揭開了商品的神秘面紗。商品拜物教是把人們私人勞動的社會屬性直接轉化為物天然具有的屬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有通過物與物的關系即交換才能實現,物的關系掩蓋了人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人們誤以為商品具有一種它本來不具有的力量,并對它頂禮膜拜。正如科恩所言:“經濟崇拜物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它所缺少的力量,而宗教崇拜物則完全沒有這種力量。”〔4〕宗教崇拜物在現實世界沒有力量可言,而經濟崇拜物卻掌控現實世界,這就是商品拜物教。
當商品生產和交換普遍化,貨幣成為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交往的重要紐帶,人們便崇拜貨幣。與商品拜物教相比,貨幣拜物教的謎更加耀眼。眾所周知,貨幣是價值形式發展的產物,如論者所言,“貨幣本質上是用來表現價值的價值形式發展的產物”。〔5〕首先,從價值形式的發展歷程看,貨幣本身是一種商品,也有其使用價值,如金和銀可以用來裝飾物品,后來隨著交換的經常化,貨幣成為一般等價物。那么,為什么只有貨幣成為一般等價物,并具有拜物教性質?這要從貨幣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談起。從貨幣的自然屬性看,金銀由于其易保存、分割的特性,因而成為一般等價物的首選,如馬克思所言:“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6〕在這里已得知,人們將價值形式規定到一定的物上,這是人們崇拜貨幣這一物的重要原因。從社會屬性看,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成為商品交換的媒介,是由于它同商品一樣都凝結著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人類勞動的化身。交換是在社會關系內進行的,并且只有通過貨幣才能實現。“金銀作為貨幣代表一種社會生產關系,不過這種關系采取了一種具有奇特的社會屬性的自然物的形式。”〔7〕同時,“貨幣所以能擁有社會的屬性,只是因為各個人讓他們自己的社會關系作為對象物同他們自己相異化”。〔8〕其次,從商品自身的內在矛盾看,由于商品中存在的矛盾,即商品隱藏著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對立,“這種對立進一步發展,就表現為、實現為商品的二重化即分為商品和貨幣。”〔9〕因為商品生產者只有讓渡使用價值才能得到交換價值,因此,商品二重化為商品和貨幣。個體商品生產者的勞動是私人勞動,而商品生產者之間要實現平等交換,就要把私人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這是因為社會勞動是衡量商品價值的標準。貨幣使私人勞動的社會屬性完全消失。“正是商品世界的這個完成的形式——貨幣形式,用物的形式掩蓋了私人勞動的社會性質以及私人勞動者的社會關系,而不是把它們揭示出來。”〔10〕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通過交換的關系實現。貨幣從商品中分離出來與作為使用價值的商品相對立,商品只有借助貨幣才能實現價值,因而人們更加崇拜貨幣,這就是貨幣拜物教。
資本拜物教比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更加具有神秘性,尤其在生息資本拜物教上已沒有物的形式,好像資本是自行增殖的。資本為什么有如此魔力?其一,這要從貨幣轉化為資本說起。資本家拿貨幣在勞動力商品市場上尋找自由的工人,工人是沒有人身依附的自由的人,同時他一無所有,能夠自由地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資本家用資本購買工人的勞動力,即用工資掩蓋這種本質不平等的交換。資本家得到勞動力的使用價值,但在生產過程中資本家最大限度地使用勞動力,以創造更多的剩余價值,并將剩余價值無償占有。顯而易見,資本控制了勞動。似乎資本具有了魔力,而實質上是“人們用生產資料進行勞動的生產力采取資本的生產力的形式。形式是看得見的,但他們勞動活動的基礎卻是看不見的,社會形式隱藏了物質內容”。〔11〕其二,資本拜物教是物質生產和價值生產的統一。資本分為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可變資本是工人的勞動力,不變資本是廠房、機器和設備等。在生產過程中工人不僅生產產品,而且使原先投入的資本增殖,在這里進行價值增殖的是工人的勞動力。但從表面上看,這是資本的自行增殖。在那里價值的生產和物質(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的生產,好像是資本固有的能力而不是體現在它的生產上。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實現交換價值,產品不僅具有使用價值,而且還具有交換價值。正如科恩所言:“首先,生產力與它的物質生產的基礎相分離,并被歸因于交換價值本身,歸因于資本。其次,生產力被倒轉過來歸之于作為資本物質體現的勞動能力和生產資料。勞動能力和生產資料是生產性的似乎是由于其作為資本的體現,而實際上資本是生產性的是由于它在它們中的體現。”〔12〕其三,資本在流通領域中產生生息資本拜物教。在這一階段中G—G',資本自行增殖,中介運動在這兒完全消失。生息資本好像是自身在主動地擴大而沒有生產的介入,生息資本的完成使資本拜物教更加撲朔迷離。
當前,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僅只有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和資本拜物教,還有許多形式的拜物教,如金錢拜物教、符號拜物教以及對自由人權強烈追逐的自由人權拜物教。金錢拜物教是最常見的,也是最能影響人們的拜物教之一。馬克思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即將猶太人稱作“拜物教徒”,因為猶太人經商牟利,比較崇拜金錢。其實,不僅猶太人崇拜金錢,全世界各民族都把金錢作為世俗的神來加以崇拜。當代資本社會人們還是未脫離金錢的奴役。人們為了金錢幾近瘋狂,為了金錢,以權謀私,為不法分子大開方便之門,損害平民的利益甚至損害他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金錢似乎無所不能,但實質上它只是人們社會交往的產物。除了金錢拜物教以外,還有符號拜物教。當今資本主義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人們購買商品不僅為了使用價值即滿足某種需要,還為了一種新的使用價值,即商品背后蘊含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如論者所言,“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奇特之處就在于,它把這樣一種主觀的東西,物化為一種客觀對象”。〔13〕商品在技術裹挾和文化滲透的雙重作用下,其使用價值讓位于商品使用價值延伸出的符號價值。人們在選擇商品時,商品的功能與效用退居其后,符號占據主導地位。人們越崇拜象征某種身份地位的商品,就越體驗不到商品帶來的快樂。這就是符號拜物教。此外,資本主義社會人們還崇拜自由人權,為了實現自由人權,不顧個人健康與安全。就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來說,為了遏制病毒蔓延,全球各國政府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進行一定的限制,主要目的是保護個人生命,盡快遏制病毒傳播,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卻頻頻爆發大規模反限制出行的游行示威活動,宣稱限制出行侵犯了自由人權,這種不顧社會歷史環境的變化,盲目追求自由人權的行為其實也是一種拜物教。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中就已闡明了資本主義所標榜的自由人權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抽象的人權,看似自由但僅僅是“孤立的、自我封閉的單子的自由”。〔14〕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5〕人不可能是封閉的和孤立的,因而對自由人權的崇拜只是一種抽象人權的崇拜,并未給人的發展帶來任何好處。
要深刻地認識事物,最重要的是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根本。同樣,要揭開拜物教神秘的面紗,抓住拜物教的本質,最根本的是要深入資本主義社會生產之中。馬克思說:“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生產出來,就帶上拜物教的性質,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產分不開的。”〔16〕科恩也談道:“經濟崇拜物的力量的出現不是來自思想過程,而是來自生產過程。它產生于商品社會中組織生產的方式。”〔17〕這就為我們理解拜物教找到了一個新的突破口,即深入剖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中找到拜物教產生的根源,為人們正確認識拜物教給予理論和現實雙重指導。為什么資本主義社會出現拜物教,拜物教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是如何形成的?這可以從以下幾點來把握。
第一,雇傭勞動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典型特征,是拜物教產生的根源之一。雇傭勞動是勞動者把自己的勞動力作為商品出賣給資本家并提供剩余價值的勞動。一方面,勞動者在市場上自由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而資本家用一定數額的預付資本在勞動力市場上購買勞動力商品,而且不僅購買勞動力商品,還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資料,而后進行商品生產。眾所周知,商品是工人生產的,是工人勞動的化身,當然剩余價值也是由工人創造的。但在現實中這個價值好像是資本創造的,因為資本家先投入一部分資本用來購買勞動力商品、生產資料和勞動資料。在這里貌似資本創造價值。“不費資本分文……又因為工人在他的勞動本身屬于資本以前不能發揮這種生產力,所以勞動的社會生產力好像是資本天然具有的生產力,是資本內在的生產力。”〔18〕在這里資本好像跨越了生產力這個中介,直接自己生成價值,自行增殖,因而人們更加崇拜資本。另一方面是工人勞動的異化。勞動本是自由自覺的,但是工人卻厭惡勞動,其勞動目的只是換取工資,維持生活,而且工資成了工人生活的唯一來源。在這里“人們沒有認識到他們自己是價值的原創者,只有通過價值他們才能聯系起來。因而,價值調節他們作為生產者的生活。因此,他們在一種很特殊意義上與他們自己的力量相異化,這種力量已經轉到物上去了”。〔19〕因此,工人只是為了工資而勞動。工資也是貨幣,人們為得到貨幣而勞動和生活。
第二,資本主義生產是物質生產和價值生產的統一,其中剩余價值生產是最主要的生產,它使拜物教更加神秘。資本家投入一定的資本購買勞動力商品、原材料和機器等生產資料。工人用自身勞動對生產原料進行加工,使生產原料成為商品,也就是說工人發揮自身能動性創造了新的使用價值,在這里可以說資本主義的生產是物質生產。生產原料成為使用價值,工人生產出的產品已經具有比生產原料更大的價值。一方面,產品具有價值是因為人們在它們上面花費了勞動;另一方面,產品的價值增殖是因為在生產過程中,工人耗費的勞動力遠遠大于資本家給予工人的工資即勞動力的價值。正是在這里存在著不平等:工人多余的勞動力被資本家占有,產生剩余價值,但這個過程卻被資本掩蓋,好像是資本所具有的力量,“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結果也離開過程本身而取得了獨立的存在”。〔20〕工人成了無生命的勞動工具。同時,資本家實際上不是作為真實存在的主體意義上的人而在場,而是作為資本追逐利潤的人格化的存在物。這就如伊格爾頓所說的,“資本家和資本都是死亡了的生命形象,一方面有生命卻麻木不仁,另一方面沒有生命的東西卻活躍著”。〔21〕
第三,資本主義生產的所有制形式是拜物教產生的前提。所有制形式是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的問題。在不同的社會形式中生產資料歸屬不同的階級。資本主義所有制是生產資料歸資本家所有并實行自由的市場經濟,生產完全由市場決定。在資本主義所有制下,生產資料歸資本家所有,意味著生產是各個資本家的私人生產,因而生產也是私人生產。但資本主義生產是為了實現交換價值,這就是私人勞動能夠轉變為社會勞動的重要原因。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私人勞動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需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私人勞動是有用勞動并能生產使用價值;二是私人勞動能生產社會所需的商品,簡言之,滿足社會需要和自身需要。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歸私人資本家所有,所以生產者之間不能直接進行交往,而只有通過商品實現交換,人們的社會聯系才能實現。商品是由人生產的,人應當成為社會關系的主角,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正是由于商品生產的目的是實現交換價值,因此,物與物之間的關系代替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正如科恩所言:“交換價值以及與其相伴隨的幻覺不是永久的,而是確定的社會形式所特有的。”〔22〕這種“神秘的出現是因為生產的社會特征只表現為交換,而不表現為生產本身”。〔23〕總的來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拜物教產生的根源。科恩談道,在其他經濟中,它們的勞動從一開始就是由習慣、指令和計劃結合起來的;作為生產者,他們已經相互擁有權利,或籠統來說已經對社會擁有權利。“在商品生產中沒有這樣的結合:生產者只是間接地聯系,即通過交換聯系,不是作為生產者聯系,而是作為市場上的買賣者聯系。商品直接地是社會的,而生產者的關系只間接地是社會的。”〔24〕因此,只有改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人們才能不受物的控制。所以,要實現生產資料全體公民所有,按計劃和指令進行生產。社會不再有商品生產,因而每個人在社會中不需要通過商品交換這一媒介就能實現同他人的交往。每個人的關系簡單而明了,沒有物支配人的現象。要達到這樣的狀態,就要實現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也就是進行社會革命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
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人們仍然受拜物教的控制,無法得到真正的解放,那么拜物教的揚棄路徑何在呢?馬克思為此不懈探索,在《資本論》中提出拜物教是資本主義社會顯著的現象之一,并以孤島上的魯濱遜來說明。在魯濱遜的孤島上,他和他的產品的關系一目了然,根本不存在拜物教現象,甚至在中世紀人們對自己生產的產品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清楚明了,因而也不存在拜物教現象。通過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到拜物教歸根結底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馬克思設想在共產主義社會,人們的產品受人支配,拜物教將銷聲匿跡。但如何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唯物史觀已表明,人類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社會形態也在不斷更替。同時,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表明,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必然會讓資本主義走向滅亡。在通向共產主義的道路上,馬克思的選擇是社會革命。
為什么要選擇社會革命呢?一方面,社會革命與政治革命相比,是更為根本的方法。馬克思既肯定了政治革命的積極意義,又指出了它的局限性。政治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但它具有進步意義,它不僅使國家擺脫宗教束縛,還使人擺脫封建依附,為人的真正解放邁進一大步。然而,政治革命也有其局限性,它使國家二重化為世俗國家和政治國家,也使人二重化為虛幻的抽象的公民和現實的利己主義的市民社會中的人,抽象的公民與現實的個人相對立,因而并不是人的真正的解放。政治革命雖是市民社會革命,但并不能改變市民社會的整個經濟結構。相比之下,馬克思認為社會革命能徹底變革市民社會的經濟結構,能徹底鏟除拜物教滋生的土壤,把人們的社會關系歸還給人們。這樣,社會革命乃是揚棄拜物教的根本路徑。這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加以把握。
第一,社會革命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關鍵所在。馬克思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書中即從哲學方面提出了“拜物教徒”的概念,而后在《資本論》中又深入研究了拜物教。但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馬克思逐漸意識到單了解拜物教,而不去打破它的藩籬,從現實世界中消解它,這對理論來說是沒有意義的。“這種單純精神性的解放迫使人將自己的鎖鏈合法化。”〔25〕正如馬克思所言,從拜物教就可看出,“理論之謎的解答在何種程度上是實踐的任務并以實踐為中介,真正的實踐在何種程度上是現實的和實證的理論的條件”。〔26〕馬克思所倡導的社會革命就是一種實踐哲學,是改變社會現狀的行動哲學,而不是在虛幻的世界里尋求自我安慰的幻想。拜物教耕植于資本主義社會現實之中,只有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才能消解拜物教,而社會革命就是要變革現存社會,如此拜物教也將被消解。
第二,社會革命是實現共產主義的重要手段,鋪就了拜物教得以消亡的土壤。唯物史觀表明人類社會是由低級到高級不斷運動的,而社會內部的矛盾是推動社會運動的主要力量。馬克思通過剩余價值理論,揭露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通過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預言資本主義必將滅亡。馬克思、恩格斯依據資本主義所顯露的弊端得出共產主義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滅亡終將到來。共產主義社會中,人們能夠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不僅需要社會內在矛盾推動發展并自行更替,更需要一種外在推動力。馬克思認為,“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27〕社會革命推動社會發展。馬克思認為,拜物教是資本主義社會典型的現象之一,產生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之中。“在家長制社會中,產品帶有家庭關系特有的社會烙印:它從一開始就被預定為家庭的某些成員或作為一個整體的家庭所消費,并且知道是預定的,而且只因它是預定的才生產。”〔28〕但在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生產由市場競爭和供給決定,同時人們也不知道自己生產的商品能否賣出,更無法決定自己商品的命運。而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拜物教將消亡,因為不再有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之分,也不再有商品交換之說,產品由社會分配,拜物教賴以存在的根基將不復存在。因此,社會革命使生產力得以解放,因而是揚棄拜物教的路徑。
第三,社會革命能徹底變革社會經濟結構,因而能從根本上消解拜物教。社會革命不同于社會改革,社會改革不改變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的根本,只是在其基礎上進行一定的改良。因而,社會改革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經濟結構,也無法揚棄拜物教。社會革命能夠徹底變革社會經濟結構。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政治上層建筑也隨之發生變化。正如馬克思所言:“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29〕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根據前述分析,拜物教產生于特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之中,是特定經濟社會生活的產物。所以,要通過社會革命改變社會經濟結構。社會革命首要的是奪取政權,依靠權威的力量改變社會的經濟結構。列寧指出,一切革命的根本問題就是國家政權問題。“國家政權從一個階級手里轉到另一個階級手里,都是革命的首要的基本標志。”〔30〕也就是說,經濟基礎的革命帶動上層建筑革命。因此,首先要奪取國家政權,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改變經濟結構,從而進入新的社會形態即共產主義社會。這就是通過社會革命消解拜物教的意義所在。
拜物教是人們將自己勞動的社會關系誤認為物本來具有的天然屬性,因而被物所控制,進而崇拜物的一種現象。馬克思揭示了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和資本拜物教的形成以及本質,認為拜物教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一種現象。馬克思設想在共產主義社會,不再有拜物教,因為沒有商品交換,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掌握自己的社會關系。在實現共產主義的道路上,馬克思選擇的方法是社會革命。社會革命本質上是變革社會經濟結構的革命,也就是說要推翻資本主義經濟結構,建立符合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結構。總之,社會革命能夠徹底變革拜物教所賴以生存的土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因而社會革命是揚棄拜物教的根本路徑。不過,要充分認識到,徹底變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物質極大豐富這一條件并非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