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香,張榮英
(1.南澗縣農業農村局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站,云南南澗 675700;2.南澗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云南南澗 675700)
南澗是一個典型的山區縣,山區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99.3%,特殊的地理環境逼迫我們走靠山吃山,發展山地特色農業產業之路,造就出來的產業帶有明顯的向山地求生存,向山地要效益的山地農業產業特征。在歷屆縣委政府領導的重視和省州農業農村局的支持下,經過長年精心培育出來的“一片煙”、“一杯茶”、“一個核桃”、“一頭牛”、“一只雞”、“一棵藥”的“六個一”產業已發展成為南澗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據統計,2019年,推進以“六個一”為重點的高原特色產業。種植烤煙3093.33 hm2,收購煙葉12.62萬擔,實現煙農收入2.073億元、“兩煙”稅收7480萬元。改造低產茶園800 hm2,實現茶葉綜合產值9.45億元,榮獲“2018中國茶旅融合競爭力全國十強縣”“2018中國茶業百強縣”稱號。4.5萬hm2泡核桃進入掛果期,實現產量 1.74萬t、綜合產值9.11億元。出欄肉牛5.22萬頭、無量山烏骨雞250萬只,實現畜牧業產值8.28億元。種植紅花、紫丹參、三七、重樓、燈盞花等中藥材1940 hm2,實現綜合產值2.96億元。培育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6戶、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61個。由此可見,南澗“六個一”產業的形成和發展為南澗縣域經濟的騰飛起到了支柱的作用。
任何產業的發展和推進過程中總要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且每個產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也不一樣,若不加以分析研究,采取一些相應的措施加以解決,將會影響產業化推進的進程和效益。通過調研發現,近年來,勞務經濟興起,打破了歷史發展平衡,重構了現代農業農村的狀況。農村收入、婦女兒童留守、村莊格局、環境質量、精神面貌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居民對山地資源的依賴度在減弱,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比重在減小,農村人口的流動性在增大,發展中同樣蘊含著危機。具體講,山地農業產業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用地規劃不夠科學。烤煙與核桃、核桃與茶葉爭地爭空間,產業布局混亂導致農作物品質下降。
2)重建輕管、粗放經營。產業基地大而不精,茶葉基地超0.73萬hm2,泡核桃基地超5.33萬hm2確實不小。產品豐而不優,具有競爭優勢的拳頭產品數量不夠,從基地到餐桌過程管理標準化有差距。
3)細節把控不嚴,資源浪費。如泡核桃管理精細不夠,不能適時調整管理措施,植株普遍過密,景光好看收成低。如茶葉受市場價格影響,棄管、棄采現象時有發生。
4)產業重點不夠突出,產業化流于形式。特色農產品形成支柱產業經歷了幾代人的積累,南澗山地烤煙、綠色食品茶、優質大泡核桃倍受市場青睞,而我們在做強種植基地、做大市場蛋糕方面,一是缺乏信心和恒心,二是缺少技能和本領。如果我們與周邊縣市種植水果作相應比較,不難發現我們的幾大產業用產業化手段打造的方法是極為簡單的。
5)沒有提煉好的經營模式加以推廣應用。零星的碎片式的生產難以形成集約、高效形態,我們要么有好的經營模式不加以總結提煉,要么有好的經營模式沒有通過集成高效應用。如種養結合立體模式、泡核桃+雞、茶園+雞、立體間套種等,在發揮放大效應上我們做的功課不足,多停留于試驗示范環節,推廣應用跟不上,導致技術成果轉化率低。
6)農業科技人員疏于職業,對主攻方向定位茫然。南澗在烤煙種植、茶葉加工等方面有過拔尖人才,同樣有響當當的品牌,如紅花大金元清香煙葉為高端煙原料配料,前些年南澗科技興煙一直走在全省前列,近年強化科研方面有落伍趨勢。如鳳山云蕊、黑龍潭毛峰、仙龍洞芽毫、碧溪銀針等一批名牌茶品曾被追捧,如今沒人再堅持生產。最突出的是專業技術人才幾乎不從事自己的專業或自己熟悉的專業。
立足“高山、凈土、生態”打造南澗山地產業綠色食品牌是必然的選擇。鞏固提升南澗山地產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牢固樹立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非常重要。我們要具備自我揭短的品質、樹立勇于趕超的信心,形成“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作風,全策全力抓產業,如此,南澗的未來十分美好。建議如下:
1)科學規劃布局,構建農產品品牌體系。結合“十四五”農業發展規劃,組建產業規劃建設領導小組,因地制宜,劃定優勢產業區域,統一規劃、區域布局、專業生產、集約經營,分步實施。運用和平經濟模式,實施高原特色農產品品牌戰略,構建農產品品牌化發展構架,把產品屬性、質量、信譽、形象進行定位,整合資源、技術、人才、資金、信息、營銷等內外部資源,運用現代信息與通信技術,重組產業組織結構,改善公共管理模式,把產品生產與品牌市場對接,使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銷售配套,用優質產品占領市場,用市場帶動產業發展。
2)設立項目庫,重點扶持標準化規模示范區。根據國家產業發展政策和投資導向,做好項目研究儲備,建立項目庫,以項目建設為支撐,建設現代農業園區。
3)制定產業標準,推進標準化生產。制定產業技術標準,充分利用高原、生態、凈土等資源優勢,發展高原特色農產品,實施標準化生產,統一種源,統一技術標準,統一農業投入品監管,統一產品質量,使產品達到綠色、生態、安全要求,建立起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體系。
4)培植龍頭企業和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大力扶持發展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家庭農場、農業莊園、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快培育高原特色農產品龍頭企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經營體系,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提高整體效益和市場競爭力。鼓勵企業加強研發能力建設,積極開展技術引進、跨省、地經營等活動,增強企業實力。對新創辦的產業化企業,按照《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的意見》給予扶持。鼓勵與農業產業化相關的企業、人才、資金等向現代農業產業基地集聚,促進農業基地向專業化、特色化、集群化方向發展,形成比較完善的產業鏈。
5)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建立農產品質量管理體系,實施“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質量信譽卡”制度,建立農產品質量溯源管理系統,對生產環境、生產標準、農業投入品、農產品加工工藝、產品銷售實行全程監管。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實施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確保生產安全和產品質量。
6)建設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加快推進“一管三網”平臺建設,加速重點企業和重點農產品的上線工作,建成與一線城市重點流通企業的線上線下商務合作通道,組織專場展銷會,樹立“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互聯網品牌形象。加快農產品電子商務實體體驗店建設,實現線下體驗、線上交易的電子商務運行模式,同時推進連鎖加盟體驗店建設,完善加盟管理體系。
7)強化宣傳引導,提高全民生態意識。通過電視、網絡、廣播、報刊等媒體加強現代農業、生態園區建設宣傳教育;開展技術培訓、專家咨詢等形式強化宣傳;利用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農業科技培訓機構等教育陣地,進行現代農業教育,培育技術骨干;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合理轉移工程、現代農業遠程教育等工程,不斷提高全民建設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生態家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為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8)完善農業技術支撐體系。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健全農科教結合的現代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完善科技配套設施,改善基層農業服務體系的硬件設施和工作條件,建立農產品質量檢測站,保障生產安全和產品質量安全。
南澗山地產業的發展是南澗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遇到困難和問題我們不回避。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唯有樹立起敬奉農村事業,熱愛農業行業,關懷現代農業,把南澗山地產業打造成優美而具有競爭優勢產業的信念,凝聚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的一切力量,采取上述一系列的措施積極應對,把代表山地農業產業的“六個一”產業做強做大,讓農民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