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登玉
(臨澤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臨澤 734200)
農用地膜的使用為農作物的生長帶來了便利,是農業技術中的一項重要措施,促進了農作物的增產增收,為農業生產帶來了良好的收益。但農用地膜不可分解的特征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白色污染問題,且隨著農用地膜的廣泛應用,其污染日益嚴重,即使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但這一問題仍得不到徹底的解決,且存在著一定的難題。
2020年,臨澤縣全縣落實農作物播種面積3.18萬hm2,其中玉米制種1.65萬hm2,大田玉米(含飼用玉米)6986.67 hm2,蔬菜6533.33 hm2,甜葉菊713.33 hm2,中藥材、蘆筍、花卉等其他特色作物3266.67 hm2。地膜使用總面積為2.85萬hm2,使用總量約2206.9 t;農用棚膜使用面積455.97 hm2(次),使用量約512.97 t。
在治理農田廢舊地膜的要求下,臨澤縣農業單位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及全域無垃圾三年行動會議精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污染防治攻堅戰相關要求,把清理整治廢舊地膜為主的“白色污染”作為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促進農田農業無垃圾行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抓手,以農業環保項目的實施為主,督促健全回收體系,促進廢舊地膜回收,通過加大對廢舊地膜回收利用力度、注重技術創新和源頭治理、制定標準籌措資金、加大秸稈及殘膜禁燒工作、廢舊地膜殘留監制等一系列的措施,使臨澤縣的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臨澤縣把技術培訓作為治理廢舊地膜污染的有效抓手,截至2020年11月,共開展宣傳培訓42場次,對全縣24個廢舊農膜回收站負責人及8200多名群眾進行專門培訓。持續引進不同廠家、不同類型的降解地膜9種,分別在制種玉米上開展試驗2項次面積3146.67 m2,制種玉米、蔬菜等作物上開展示范5項次,示范面積7 hm2。
為有效凈化地膜市場,堅決杜絕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地膜生產、流通和使用,從源頭上控制“白色污染”。2020年以來,臨澤縣開展地膜使用情況專項檢查4次,重點對所銷售地膜執行標準、包裝標識和產品質量進行了檢查和監督抽查,從源頭上治理和規范農資經營行為。全縣共檢查農膜經營門店43個,檢查地膜450 t。
在加大農業環保項目的實施,促進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的同時,農業部門加大了農作物秸稈及殘膜禁燒工作的督促檢查,嚴格實行屬地管理、目標管理、網格化監管措施,將禁燒工作落實情況與鎮、村、社干部考核及項目績效發放掛鉤,嚴禁焚燒農作物秸稈和廢舊地膜;對焚燒秸稈和殘膜行為進行不間斷巡查、勸阻和制止,對屢教不改、抗拒執法、行為惡劣的依法嚴厲處罰。開展廢舊地膜回收利用和焚燒情況專項督查5次,督查發現焚燒殘膜碎片和埂草及枯枝爛葉情況8次,發現焚燒埂草及枯枝爛葉痕跡多處,并隨時將督查情況反饋各鎮,要求限期整改。
2020年,臨澤縣開展廢舊地膜殘留監測20個點監測1次,每個點采取5點取樣法取樣,20個點平均折合地膜殘留4.56 kg/667m2,最高15.37 kg/667m2,最低 2.47 kg/667m2,屬于輕度污染范圍。通過地膜殘留監測,進一步掌握了全縣土壤殘膜殘留科學數據和地膜殘留對土壤物理性狀的影響,為降低土壤白色污染、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實施農村農田生態環境治理項目提供了科學依據。
2020年,臨澤縣建立健全配套完善“十有標準”回收站24個,建立回收網點47個,回收廢舊地膜1868.8 t(折純),回收利用率達84.68%,回收廢舊棚膜501.7 t,回收率為98%,扶持地膜生產企業完善廢舊地膜加工生產線,加工廢舊地膜2000 t,生產塑料顆粒200 t[1]。
農田廢舊地膜的污染治理需要結合群眾的力量,自發參與到撿拾廢膜的工作中去,但就在臨澤縣廢膜治理的工作現狀來看,群眾參與撿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很多農戶認識不到廢膜治理的重要性和廢膜污染的危害,缺乏危機感,沒有形成環保意識。而且全縣地膜使用面大量廣,而廢舊地膜回收成本相對較高,給廢膜的撿拾增加了難度,農戶的配合程度不高。
農用地膜的使用和購買應得到一定的監督和管理,購進的地膜要符合一定的標準,然而,全縣地膜經營點分布多且廣,大部分銷售點在鎮、村及社一級,經營戶流動上門配送。有些甚至是網上購買,農戶購買的途徑廣泛,部分農民仍然購買使用0.008 mm以下的不符合使用標準的超薄膜。還有一些地膜生產企業為迎合農戶的降本需求,生產厚度小于0.1 mm的超薄地膜。有的企業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加工地膜上新舊料配比不合理,生產出的地膜農膜韌性不足,地膜易斷裂或破損,給市場監管帶來很大難度,導致回收難度加大。
機械回收的回收方式對廢舊地膜治理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但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回收示范區大部分是種植玉米,機械回收的地膜玉米根茬和葉子較多,不利于加工,大大增加了機械回收的難度,其次,研發推廣的殘膜回收作業效果不理想,回收的殘膜中混有大量的農作物秸稈,無法直接向回收企業交售。
首先,農田廢舊地膜的治理宣傳工作要進一步強化,充分利用網絡媒介,像抖音,快手等新媒體渠道,加大宣傳的覆蓋面,以《甘肅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甘肅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條例》《農用薄膜管理辦法》等法律條例為宣傳依據,增加宣傳的嚴肅性,讓當地農民意識到廢舊地膜殘留對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的危害和廢舊地膜回收資源化利用促進農業清潔生產的重要意義。其次,從法律的角度加強對農用地膜購買,使用和處理的制約。指導農民群眾選用高標準地膜,大力倡導“地膜增產增收、殘膜回收利用、資源變廢為寶、農業循環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嚴格督查,禁止焚燒廢舊地膜。營造一種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廣泛關注、大力支持的氛圍,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引導農民轉變思想觀念,變“要我回收”為“我要回收”。再次,技術的指導和人員的培訓,提升廢膜回收的能力和水平,引導農戶正確、科學的使用地膜。最后,行政監管部要強化監管力度,從農戶、地膜生產廠商兩個角度嚴格督查,依據《甘肅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條例》,嚴肅執行監管,禁止農戶焚燒廢舊地膜,對農戶地膜的來源,質量等進行嚴格的監管。強化地膜源頭質量的監管,嚴格對各大小型地膜廠商進行監管,對厚度不符合0.010 mm、耐受期不符合180天標準的地膜嚴禁出廠[2]。
要充分發揮廢膜回收治理的示范帶頭作用,樹立廢舊地膜回收工作中的典型,建立健全村委會的廢膜回收獎勵機制,建立企業有償回收,以舊換新等多種專業化組織的回收利用機制,尋找廢舊地膜治理工作中的典型工作者、農戶,充分發揮其帶頭和引領作用,培養一批廢膜回收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和專業合作社,促使廣大農戶履行廢膜回收義務。
落實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獎補力度,調動農業生產經營者、地膜生產銷售企業、廢膜回收利用企業各方面的積極性,對地膜回收的農戶和合作社加大政府補貼力度,支持廢膜回收機械的研發,將農戶廢膜回收補貼政策和相關的農業補貼政策掛鉤,加大農戶的履行責任意識,對地膜機械作業、積極推動廢舊地膜資源化利用的企業、廢舊地膜回收加工企業給予農機、用地、用電、用水、銀行信貸、機具配置各方面的政策優惠和獎補。最后,在廢膜回收技術的創新和機械設備的引進或產品銷售等方面予以指導。
改進倒茬輪作制度,推廣適期揭膜技術,優化耕作方式,探索有利于地膜科學回收的農藝技術并加以推廣。將農作物收獲后揭膜改變為農作物收獲前揭膜,尋找揭膜的最佳時期,最佳揭膜時期通常在早晨土壤濕潤的時候或雨后初晴的時候,掌握好適時揭膜技術能大大提升地膜回收的效率,一般回收率能達到95%以上,可縮短60~90天的覆膜時間,而且還有利于抑制農作物的病害、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和促進根系植物的生長。通過改進倒茬輪作制度能夠減少地膜單位面積的平均覆蓋率,降低殘膜污染的危害。
覆膜技術的不斷推廣和應用在增加了農作物產效的同時帶來了嚴重的白色污染,臨澤縣農業技術部門針對這一問題,通過多方面的措施,加大了廢舊農用地膜的回收利用工作,工作開展以來,先后回收廢舊地膜近 1900 t,廢膜的回收利用率達到了85%,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治理成果。但在治理過程中依舊出現了各種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縣將認真貫徹省市關于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要求,加快廢舊地膜回收加工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