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建
(費縣朱田農業技術推廣站,山東費縣 273400)
我國土地資源豐富,人口眾多,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于社會的穩定,國家的昌盛有著重要意義。而農作物作為農業經濟的主要表現形式,其產量和品質的提高,能夠有效的推動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所以,需要對農作物栽培技術予以充分的重視。出于這樣的考慮,本文就農作物栽培技術中的關鍵要素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
我國土地面積廣闊,南方與北方在種植的農作物上有著很大的區別。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與降水量的多少有著很大的關系。眾所周知,南方的降水量要明顯高于北方,且降水持續時間較長[1]。正因為這種差別,導致南北方在農作物品種的選擇上存在很大的不同。舉例來說,我國南方種植的農作物基本上都是甘蔗、水稻等。而北方種植的農作物大都是玉米、小麥等。由此可見,降水量對于農作物品種的選擇有著何種重要的影響。
農作物的生長,除了需要水分之外,還需要光照。因此,光照條件也是農作物栽培技術中的關鍵因素。我國國土緯度跨越較大,且地形地勢復雜多樣,進而導致不同地區的光照條件也有所差異[2]?;谶@方面因素的考慮,在對農作物品種進行選擇的時候,應對該地區的光照條件予以充分的考慮。這是因為不同農作物對于光照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若是所提供的光照條件與農作物生長所需的光照條件不相匹配,將會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從而造成農作物產量的低下。
品種不同的農作物,生長周期也會有所差異,這就要求種植人員在進行農作物栽培時,應結合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合理的選擇播種時間。一年有四個季節,各個季節的溫度條件、光照條件、降水條件等都有著很大的區別,如果不能對播種時間進行合理的選擇,將會導致農作物萌芽率以及存活率會受到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也會隨之降低[3]。我國主要種植的農作物,在生長規律上各有不同。因此,合理的選擇播種時間就顯得尤為關鍵。
對于種子的選擇,種植人員應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進行充分考慮,優先選擇適宜本地自然環境條件的品種予以栽培[4]。同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播種之前,需要對種子進行一定的處理。這樣做的目的是:一方面是進一步提高種子的存活率;另一方面是防止病蟲害的大量滋生。在進行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中,種子選擇和處理是農作物產量以及品質得以保證的重要前提,應加以重視。
種植密度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作物的發育和生長。這是因為,種在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如果種植密度過大,會使農作物之間爭奪養分與光照的情況出現,進而導致農作物的營養不良,從而造成產量大幅度降低;種植密度過小,雖然會使農作物生長的較為茁壯,但由于單位面積中農作物數量的稀少,也會造成產量的不高[5]。因此,在栽培過程中,需要對種植密度進行合理的控制,以此來保證農作物有充足的生長空間,使其能夠獲得足夠的水分、養分的補給,在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基礎上,從而實現高產、優產的目的。由于農作物生長習性的不同,而導致其對于種植密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這就需要種植人員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特性,對農作物的種植密度進行合理的規劃,以便為其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種先進技術被不斷的應用于農業生產之中,極大的提升了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就我們所熟知嫁接技術、轉基因技術等,為農作物產量以品質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貢獻,使得栽培技術得到了新的突破和發展。通過對這些先進農業技術的合理應用,可以有效的改良農作物的生長習性,使農作物能夠適應不同的生長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以及品質,是值得大面積推廣的技術手段。
中耕,簡單來說就是對土壤進行淺翻,使種植地的表層土壤可以變得更加稀松,從而更好的促進農作物的生長發育。一方面,在進行中耕的同時,能夠對雜草予以有效的清除,使農作物的營養補給不會受到雜草的影響;另一方面,在經過中耕之后,土壤的物理性質會有所改善[6]。主要表現為透氣性更佳,并且能夠使土壤的溫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這對于農作物的生長來說大有好處。同時,中耕過的土壤,其中的微生物數量會得到明顯的增多,這會為農作物提供更加豐富的營養,幫助其獲得更好的成長??偠灾?,中耕技術,一直以來都是農作物栽培技術重點所在,應予以必要的重視。
在農作物栽培技術之中,水肥管理也必不可少。水肥管理的科學與否,與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提高有著直接的聯系。就現階段農業生產情況來看,很多種植人員對水肥管理認識不到位,不能予以應有的重視。即便是有的人對水肥管理比較重視,但由于沒有掌握具體的方法,使得水肥管理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施肥和灌溉兩個方面。在施肥上,合理的施肥能夠使種植地土壤的肥力得到改善,能夠使農作物獲得更多的養分補給,從而健康茁壯的成長。但如果對肥料進行盲目的使用,不但不會促進植物的生長,反而還會導致植物受到損傷,土壤結構惡化,土壤板結的情況也會隨之而來。在灌溉上,農作物生長雖然需要水分,但如果為其供給的水分超出了農作物的需求限度,就會導致農作物受澇。若是供給的水分不能滿足農作物的生長所需,也會使農作物出現營養不良、干枯,甚至枯死的情況發生。因此,作為農業種植人員,在進行灌溉的時候,應結合實際情況,了解農作物生長習性,根據農作物對水分的具體需求為其供應適量的水分,以此來保證農作物的健康生長。水肥管理作為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得以提升的基本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氣候以及環境的影響,農作物在生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到病蟲害的侵襲,不僅會導致農作物的減產,還會造成農作物品質的降低。鑒于此,在病蟲害的防治上,種植人員應予以充分的重視,盡可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農作物在生長的各個階級,都有可能發生病蟲害。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對于農作物的生長情況,種植人員應進行密切的觀察,一旦發現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出現問題,應及時針對問題進行甄別。如果是由病蟲害引起的,應積極進行應對和處理,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另外,在病蟲害的具體防治中,不能一出現病蟲害問題,就盲目的使用農藥,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面對病蟲害問題,應選擇科學合理的手段進行治理。尤其是為了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而增加化學農藥的濃度或使用劑量,這會造成藥害的發生,應堅決抵制。
在收獲時間的選擇上一定要合理。種植人員應對農作物的最佳收獲時間予以明確,不能過早,也不能太晚。這是因為過早的話,農作物可能還未完全成熟,影響農作物品質。而過晚的話,農作物長時間停留于田間,受到下雨天、濕潤空氣的影響,農作物可能會出現發芽、腐爛等現象,從而進一步影響產量。另外,不同的農作物,由于生長周期的不同,所以在收獲時間上也會多少有所差別。就以小麥來說,5月末到6月初為最佳的收獲時間,但是由于每個地方的光照條件、地理條件以及生長環境等條件不大相同,所以具體的收獲時間應根據小麥的實際生長情況而定。同時,在收獲農作物的時候,應注意觀察天氣情況,以免出現惡劣天氣,從而影響農作物的品質。
本文通過對農作物栽培技術中的關鍵因素進行分析和介紹,以便使廣大的種植人員能夠作以了解和掌握,進而在實際的栽培活動中能夠對關鍵因素加以重視,從而更好的開展農業生產活動,實現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