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軍
(沂南縣青駝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沂南 276300)
農作物生產中,秸稈屬于農產品的副產物。農作物秸稈含有鎂、氮、硫等多種物質,其綜合利用對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章對農作物秸稈利用現狀及對策展開研究,旨在推動我國農作物秸稈的肥料化、資源化,為農業資源的循環、高效利用提供助力。
我國屬于農業大國,農業發展帶動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秸稈是農作物的重要部分,并且具有廣泛的用途。一方面,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可以控制秸稈焚燒數量,從而避免秸稈焚燒中引起的大氣污染,維持生態環境的平衡。另一方面,秸稈的高效利用中,秸稈還田、發電、生成沼氣都能夠提升農業資源利用率,為我國經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比如秸稈還田能夠進一步改善耕地環境,增強土壤肥力,確保農作物的健康生長,促進農業經濟增長,而使用秸稈發電,則能夠緩解火力發電、風力發電壓力,實現資源循環利用[1]。
除此之外,農作物秸稈同樣屬于飼草資源,推動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工作,對轉變農業發展模式,促進農業的綠色發展意義重大。對此,相關人員應在農作物秸稈的利用中,發展現代農業,節約農業生產中的可利用資源,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繼而在農作物秸稈的高效利用中,優化農業發展中農戶用能結構,提高農村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
農業生產中,小麥、棉花、玉米、豆類等農作物的種植面積較大,是農產品市場上的主要農作物。這類農作物在種植中,秸稈的年收集量較大,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較高。研究顯示,某地區種植的小麥、玉米、黃豆的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1.2萬hm2,每年收集的農作物秸稈為83.186萬t,綜合利用率為98%。其中秸稈還田量為65.32萬t,飼料化利用率為19%,能源化、集料化秸稈的利用率均小于0.01%。除此之外,在我國農作物秸稈資源利用中,仍存在較多現實性的問題,影響著農作物秸稈資源的有效利用。
1)秸稈利用中的資金投入較少,技術體系尚未完善。秸稈利用過程中,需要在完善的技術體系支撐下,應用秸稈氣化機、還田機等設備,實現秸稈的高效利用。同時在農作物收割中,秸稈采集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資源,但由于秸稈利用中的資金不足,政策補助較少,使得秸稈利用工作無法正常開展[2]。再者,農作物秸稈利用中資金缺乏,同樣會影響秸稈利用技術的推廣、宣傳,影響著秸稈資源利用技術體系的健全。
2)秸稈資源利用宣傳不到位,利用方法推廣效果不明顯。農村地區中,農作物秸稈通常為家庭燃料,秸稈燃燒時則會造成嚴重的污染,相關人員在開展秸稈利用工作中,對農村居民宣傳不到位,從而導致該地區秸稈發燒現象較多,不利于秸稈利用方法的有效推廣。
3)農作物秸稈存放較為復雜。在利用農作物秸稈時,秸稈的存儲直接影響著秸稈的利用率。然而多數農戶依然在生活中存在焚燒秸稈的習慣,出售、回收秸稈的意識較為薄弱。比如經濟較好的農戶在農作物秸稈存儲中,因秸稈售賣效益不符合期待值,所以在秸稈出售中的主動性較差,并且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戶回收秸稈的能力不足,會直接將其存儲在田間地頭,堵塞地頭周邊的溝渠,容易在雨水天氣中引起雨澇災害。另外,部分村莊會建立秸稈回收、儲存點,或組織農戶回收秸稈,但在集中存儲中卻會占用土地,且基礎建設的后期維護要求較高。
為提升秸稈利用率,需加大秸稈利用中的資金支持,借此優化秸稈利用中的資源配置。具體來說,首先,相關部門應通過經濟政策、財政補貼,支持相關人員采購秸稈利用中的先進設備,建設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在秸稈資金支持中,政府部門可借助專項資金,支持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研發、設備及人員調配,以及秸稈利用技術試驗工作。其次,利用充足的資金,挖掘秸稈利用價值,將其作為新能源開發的主要材料,同時融合秸稈養殖、秸稈加工、甲肝有機肥等多種利用方法,大力扶持秸稈利用項目[3]。最后,按照集中轉運、合理布局、規模利用的基本方向,建立農戶參與、企業加工制作、政府監管的管理體系,匯集秸稈利用中的資金力量、人員利用,建立秸稈“收儲運”基地,促進秸稈采集、運輸、加工的機械化。
在農作物秸稈利用中,還應健全農作物秸稈利用機制,具體方法如下:第一,強化秸稈利用技術培訓。應用農村現有的基層組織,對農戶進行秸稈技術培訓,使其掌握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的技能,從而通過秸稈的利用實現農民增收,帶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第二,重視農作物秸稈利用知識、方法的宣傳與推廣。充分利用現代社會中,各類新聞媒體、公眾號平臺、網絡平臺,以及入戶宣傳、張貼海報、懸掛橫幅等線上、線下的宣傳方式,全方位的宣傳秸稈利用的相關知識,使農戶深入感知秸稈利用的根本價值,改變其焚燒秸稈的固有觀念,構建全民、全社會參與秸稈利用工作的基本格局[4]。第三,在秸稈宣傳中,重點宣傳環境保護、秸稈資源化、農民增收方面的止水,并通過科技入戶的方式,指導用戶學習秸稈綜合利用知識,提升其在農作物秸稈利用中的自覺意識。第四,構建長效的秸稈綜合利用機制。秸稈利用過程中,應堅持政府主導、突出利用重點、秸稈利用源頭防控等基本原則,確立綜合利用秸稈,全面防控秸稈焚燒污染的工作模式。同時在政策扶持的基礎上,推動秸稈利用中的產業建設,以此形成更為長效的秸稈資源利用機制。
比如某地區為提升農作物秸稈的利用率,將秸稈資源轉變為可利用的經濟型資源。某地政府部門制定“西部草都”的秸稈利用規劃,在該規劃方案的引導下,當地農戶重視秸稈資源的利用,并將秸稈飼料化作為秸稈使用的主要方式。該地區在秸稈利用后,當地農戶收益增長、環境污染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推動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工作,為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秸稈利用技術是保障秸稈利用效率的核心,所以為積極推進農業生產中秸稈處理工作,相關人員還應推進秸稈利用技術的研發與創新[5]。一方面,相關部門應于科研單位建立合作,共同參與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研究、新型方法推廣等工作。同時鼓勵各大企業、熱帶電廠引進秸稈收儲、秸稈發電等業務。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在資金支持的前提下,還應引導民間資金投入農作物秸稈項目建設,為秸稈肥料化、能源化目標的實現打好基礎。
在秸稈利用技術研發中,相關人員需重點加強秸稈沼氣、秸稈發電技術的研究與推廣。以秸稈沼氣為例。秸稈沼氣本身屬于中清潔能源,具有保護環境,緩解各地區資源壓力的作用,該技術的核心在于回收農作物秸稈,并借助沼氣設備,使秸稈在無氧氣、封閉式的環境中,在溫度、酸堿度、水分條件的改變,發酵為可燃氣體,從而以秸稈沼氣的形態在各行業應用。目前,我國秸稈沼氣技術中,大中型秸稈沼氣的利用更為成熟,相關人員可在較大容積的沼氣池中,直接設計秸稈采集、輸送管道。同時在沼氣池內設置保溫層,使其在太陽能溫棚中發酵,為相關企業生產、用戶供應沼氣,或直接將秸稈沼氣作為火電廠發電燃料。但是在該項技術的應用中,依然存在技術流程不規范的問題,要求相關人員通過秸稈利用技術的持續研究,完善秸稈沼氣生產流程,提升各地區秸稈資源利用率[6]。
綜上所述,在農村經濟建設中,農作物秸稈的高效利用對改善農村環境,提升農業資源利用率意義重大。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大秸稈利用知識的宣傳,利用政策補貼的方式,調動農戶利用秸稈的積極性,增加秸稈資源利用中的資金支持力度。同時通過秸稈利用技術的持續創新,促進秸稈資源化利用建設工作,提升秸稈利用率,為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