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英
(沂水縣四十里堡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沂水 276408)
山東位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帶,常年降水集中,光照資源充沛,省內河流密布,水文資源充沛,糧食種植面積較大,非常適宜農業的發展。最近幾年,隨著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和對農業栽培技術的科學研究,玉米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獲得了長足發展,其品質和產量也得到了人們的認可,為當地農業發展和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地支撐。
在進行玉米選種時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包括種植條件、氣候條件、土壤條件、人員管理等諸多因素選擇品種優良、顆粒飽滿、富含脂肪的玉米種子。例如,山東土壤條件復雜多樣,適宜于農田的土壤主要有潮土、棕壤、褐土、砂姜黑土等6個土類,其中尤以潮土、棕壤和褐土的面積較大,因此可按照土壤條件分別選擇不同的玉米品種,如浚單20、中單321、登海11號、掖單4號、魯單981、中科11號等,選擇高產、穩定、抗病性強的玉米品種,以降低后期病蟲害的發生率[1]。
不同于其他糧食作物,玉米的體積較大,在精細化處理土地時,如果不能做到翻犁深耕,就會增加玉米后期的倒伏問題,也難以滿足玉米生長過程中的養分需求,影響玉米產量。因此,為了實現玉米的增產增質栽培目標,需要重視整地栽種前的整地工作,在深耕土地時確保深度維持在20~28 cm,改善土質保障土壤肥力。同時耙碎耙細大塊土塊,確保種植區域土壤軟硬適中,增加土壤的透光性,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也可以采用旋耕滅茬的方式進行整地工作,避免大量秸稈殘留限制種子基本發芽率。此外,還需做好底肥的施加工作,施加農家肥,或者根據土壤情況混合一定量的復合肥和尿素,保證土壤肥力,為玉米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
對玉米種子進行科學的處理,能夠提高種子的抗病性和抵御蟲害的能力,最大限度保障種子的出苗率。種子的處理方式有很多,大多采用拌種、曬種或者浸種的方式,可以使用磷酸二氫鉀稀釋液對種子進行攪拌,拌種完成后進行均勻晾曬,避免溫度過高或過低[2];或者在播種前3~5天,先用少量酒精溶解赤霉素后,配制成50 mg/kg濃度水溶液浸種12 h,溫度在18℃左右,將種子裝入布袋中,用清水反復沖洗,直至使水達到無黃色為止。再用3%硝酸鉀水溶液于室溫下浸種3 h后用清水洗凈,達到無色時為止,用布袋裝種把水控凈后,按細沙與種子以3:1的體積比拌種處理待播。或者采用玉米的方式浸種的方式處理種子,大致包括冷水浸種和溫水浸種兩種方法,其中溫水浸種是指將種子放在溫度為55~57℃的水中浸泡4~5 h,能殺死附在種子表面的炭疽病、黑粉病孢子。此外,還要做好種植前的選種工作,通過篩選分級的方法,除去霉爛、破碎、遭病蟲害及混雜的子粒,選出大粒整齊一致的種子,進一步提高種子的出芽率,增加玉米產量。
玉米的生長周期與其他農作物相比較短,研究表明,當溫度控制在6~8℃時,玉米最容易發芽,當溫度保持在10~12℃時,玉米幼苗的生長速度較為緩慢。因此,只有嚴格控制播種時間,保障自然環境溫度的適宜度,才能提升玉米的出芽率。同時,為保障種子的成活率,在玉米播種過程中還需要合理控制種植密度,這需要綜合考慮土壤肥力和玉米品種特性等因素,采取等行距和寬窄行的播種方式進行播種。例如,土壤肥沃的耕地種植密度可以適當增加,土壤貧瘠的耕地植株距離需要加大;玉米植株高大繁茂、葉片寬大平展、莖稈易折的品種不適合密種,相反植株較矮、葉片向上、莖稈較為堅韌的品種適合密種。
一方面要做好間苗、補苗管理工作,對玉米進行間苗管理的最佳時期是當玉米的第三片葉透出2~3 cm的心葉,也就是玉米的3葉期,在這期間遵循去弱留強的基本原則,拔除多余幼苗,調整種植密度,為玉米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和水分。還要定期進行查苗補苗工作,一旦發現缺苗現象,及時補充,保障玉米的產量。另一方面做好除草工作,及時清除田間雜草,避免養分的流失,當雨季來臨時,也要做好田間排水工作,及時對耕地進行整改,避免出現水分堆積產生的爛苗問題,直接造成的玉米減產。
玉米不同的生長周期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和水分需求也不同,因此進行科學的水、肥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通過調節玉米與土壤之間的關系,有針對的補充玉米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滿足作物的生長需求,達到改善玉米品質、提升玉米產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等目的。從水分需求方面看,玉米的生育期土壤的水分應該保持在最大持水量的60%~70%,有助于玉米的開花受精。從肥料需求方面看,玉米的幼苗期、大喇叭口期、吐絲期、蠟熟期與完熟期所需的營養成分各有不同,其中,大喇叭口期是玉米粒穗形成的關鍵時期,為確保雌穗粒數增加,需要及時補充玉米生長所需的各種微量元素,可以使用氮磷鉀復合肥,即根據氮磷鉀含量和科學配比,追施尿素,并用土覆蓋。而對于土壤貧瘠的耕地,應多次施肥澆水,可以使用農合硒(24-12-12)40 kg/667m2,在大喇叭口期和揚花前因分兩次,共計追施氮肥(尿素)35 kg,會使玉米根系發達、葉片濃綠、子粒飽滿不脫尖。在水、肥管理時期,各地應該因地制宜、精準施肥,以期獲得良好的經濟收益。
當今社會,玉米不僅是一種糧食作物,也是一種經濟作物。但是,在玉米生長的過程中,各種病蟲害危害層出不窮,一直是玉米栽培期間備受關注的工作內容。就目前而言最常見的玉米病蟲害有紋枯病、黑粉菌、小斑病、玉米螟、粘蟲、蚜蟲等,一經發現亟需采用相關物理、化學、生物等措施進行防治,避免病蟲害侵害造成的玉米大幅度減產現象[3]。
物理防治是指通過多種物理因素干擾限制病蟲害的產生、生長和繁殖,是最為經濟、對生態環境危害最小的一種方式。其一,玉米種植人員可以依據玉米的品種特性和土壤條件,科學合理的規劃玉米的種植密度,提高通透型,避免病蟲害的擴散;其二,可以通過秸稈粉碎還田、深耕土壤、播前滅茬,破壞病蟲適生場所,壓低病蟲源基數;其三,在害蟲成蟲羽化期,使用殺蟲燈誘殺,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幾率,為玉米生長提供良好的生長空間。
在玉米的種植過程中,除了物理、農業防治等方法外,利用化學藥品防治病蟲害是最為常見且成本極低的一種防治方法,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可,通過化學藥品拌種、后期噴灑、根系埋藥等方法,能夠有效提高玉米的防治能力,降低病蟲害發生繁衍幾率。但是這種化學藥品的使用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侵害,農藥的殘留也對人體健康造成了傷害,因此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針對病蟲害采用具體的化學藥品和使用手段,明確農藥配比,盡量使用低毒性的化學藥品等,避免出現用藥不準、方式和劑量不合適、毒性大等問題,提高化學防治方法的科學性。例如,在面對青枯病時,除了通過物理方式增加玉米根系的通透性外,可以在種子期間采用3%的敵委丹和2.5%的咯菌凈進行拌種,在玉米生長期間發現病體時,可以選用65%的代森錳鋅對病株進行噴淋,一周一次,一般連噴3次就會好轉。在面對玉米葉班類病害時,可以在玉米心葉末期,噴施苯醚甲環唑、烯唑醇、吡唑醚菌酯、井岡霉素A等藥劑,視發病情況隔7~10天再噴一次,當褐斑病重發區在玉米8至10葉期時,與蕓苔素內酯等混用可提高防效。
生物防治手段是近年來最常提起的一種病蟲害防治方法,隨著糧食安全問題的不斷發生,人們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更加注重農產品的綠色環保,對此科研人員不斷研究實踐,逐漸將生物防治方法這種利用生物界中生物鏈的關系預防玉米受到病蟲侵害。例如,可以使用赤眼蜂防蟲技術,在玉米螟、棉鈴蟲、桃蛀螟等害蟲產卵初期至卵盛期,依據不同地區的蜂種,放蜂1.5萬~2萬頭/667m2,設置3~5個/667m2釋放點,分兩次統一釋放,提高防治效果。或者在發生蚜蟲危害時,可以利用蚜蟲的自然天敵瓢蟲、食蚜蠅、蜘蛛等生物減少蚜蟲對玉米的侵害,確保玉米種植效益的最大化。
綜上所述,玉米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其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要點對我國農業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山東應充分發揮自身的種植優勢,不斷創新實踐科學種植技術,提高玉米產量,提升玉米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