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蘊青
(青州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山東青州 262500)
在我國農業技術飛速發展過程中,農產品質量需求量有所擴增,有機蔬菜、綠色蔬菜以及無公害蔬菜等成為當下人們追求的新型農產品。對此,在無公害蔬菜栽培期間,需參照具體的農藥殘留允許規范,制定科學的管理規劃,便于發揮出無公害栽培技術與土肥管理技術真正效用,滿足當前農產品食用需求。
無公害蔬菜具體是指蔬菜表面農藥殘留物以及病原微生物均處于國家安全標準范圍內,硝酸鹽含量也于432 ppm,并且食用后不會引發任何健康隱患。為了保證無公害蔬菜栽培質量,還需在栽培環節,為其提供適宜的生長條件,既要避免周邊水源、土壤存在污染問題,又要慎用農藥,選擇環境優美的栽培基地。在選擇栽培地點時,一要進行實地調研,包括了解周邊3 km范圍內是否存在污染源;二要分析土壤成分是否適合無公害蔬菜的優質成長。比如土壤養分是否充足、土壤有機質含量是否低于2%或高于5%;三要考慮肥料、灌溉的便捷性,以免栽培期間受種植條件的影響破壞無公害蔬菜的產量與品質[1]。
此外,對于無公害蔬菜栽培區域內的空氣質量,也應當做好監測工作,以免受自然因素的干擾,致使蔬菜受到污染。比如要求日懸浮顆粒物平均密度應低于 0.3 mg/m3,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含量每日每1 m3含量需不超過0.15 mg、0.12 mg,由此打造良好的栽培環境。
蔬菜種子的選擇也是影響無公害蔬菜栽培質量的重要因素。其中在選擇種子時,應以抗倒伏性、抗蟲害性等指標作為優質種子的評判標準。由于所選種子的品質較高,將有利于后期種植戶降低農藥等成分的使用量,也會削弱病蟲害對蔬菜的不利影響。尤其對于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的地區,要想種植無公害蔬菜,應從選種上予以重視,從而運用種子的特性改善栽培現狀。通常情況下,種植戶需在無公害蔬菜栽培前,針對種子進行篩選。
常見處理方式包括以下兩種:其一,翻曬,無公害蔬菜種子在經過初期篩選后,需將其翻曬2天,以此獲取適應力強的蔬菜種子;其二,浸泡法,需將種子置于100倍高錳酸鉀溶液中,待1 h后可對其進行清洗,這樣可避免種子攜帶病菌。同時,也可將其放入溫度在55℃的水流中,對其予以攪拌,在溫水完全浸泡狀態下隨著水溫的下降控制攪拌頻率,最終在6 h后采用催芽法使其生出新芽,用于后期土壤栽培環節[2]。
在完成無公害蔬菜種子選種任務后,還需按照規范化育苗流程對其予以栽培。第一步,應確定好栽培場地,如上文所述內容中有近水源、肥沃土地等區域,均可成為最佳栽培基地;第二步,需對土壤結構予以優化,包括對其進行翻耕操作,之后可對種植基地范圍內制作苗床,其中需科學配制營養土,以此為無公害蔬菜創造有利的生長條件,要求栽培土壤透氣度在21%左右,酸堿度在5.5~6之間。
在土壤成分符合無公害蔬菜栽培要求后,可在種子種植到苗床中以后,在上方覆上一層薄土,厚度可控制在5 cm,而且也可選用厚度為0.1 mm的塑料膜對其進行覆蓋,其材質應以無毒害的聚乙烯為主。此時,可起到一定的催生作用,確保無公害蔬菜獲得更高的產量。
水分作為無公害蔬菜品質保障的重要因素,種植戶在栽培期間,還應做好灌溉管理,為無公害蔬菜提供充足的水分,以免出現秧苗枯萎、缺水等問題,影響其品質。在灌溉管理時,種植戶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分析。
1.4.1 灌溉水質。用于無公害蔬菜灌溉作業中的水質與常規蔬菜種植水源成分有著不一樣的要求。其中灌溉用水中每1 kg水源富含的氯化物應在0.5~250 mg范圍內,氟化物則不宜高于3 mg。至于砷鉛等重金屬元素,最高含量也不可超過0.1 mg/m3,以免有害物質殘留在蔬菜表面,使其無法成為高品質無公害蔬菜。
1.4.2 灌溉次數。雖然無公害蔬菜需要充足的水分,但并不是隨時都要灌溉,在其實施定植栽培后的10天時間里并不需要灌溉。之后可根據當地降雨量控制灌溉頻率,并且其標準應在2次/天。
1.4.3 灌溉方法。無公害蔬菜灌溉管理工作,應秉承“低洼勤澆”的原則予以灌溉,并且也可運用溝灌法或者澆灌法實現無公害蔬菜水源的充足。前者是在無公害蔬菜苗床周邊設置灌溉水溝,定期投放水源,在水位達到土壤土層高度的一半時,可對其進行排放,以免發生澇災。后者是采用大范圍大水量灌溉的方式,為其提供良好的水源條件。尤其對于菠菜、香菜、油菜等綠葉周期較短的蔬菜,不適合每天定時定量的澆水。
只有保證無公害蔬菜在栽培期間擁有營養充足的土壤、適量的水分、有利的栽培條件,才能促使無公害蔬菜在長成后能夠具有較高的品質,滿足新時代民眾的蔬菜食用需求。
無公害蔬菜的長勢與品質,都與施肥效果有關。無公害蔬菜所使用的肥料類型較為多樣,其中有機肥是較為重要的一種肥料。所以種植戶需控制好有機肥施肥量,避免肥料施用量較多,造成人體食用后健康受損。一般而言,有機肥極易產生的后果是人體硝酸鹽含量超標。因其富含有機質,故可對無公害蔬菜養分的汲取起到促進作用。但作為一種農家肥料,它的肥料來源易出現蟲卵、病原物等物質,若在熟化處理中不夠徹底,將影響有機肥質量。此外,在選用有機肥時,還可以農作物秸稈為主,搭配豬羊糞便,可保證無公害蔬菜在有機肥合理的施用過程中獲得更高的品質[3]。
同時,還可把控好施肥量,以無公害番茄為例,在有機肥施肥中,應施用3000 kg/667m2有機肥(農家肥),這樣一來,番茄生長階段不但質量更好,而且產量也會有所增加。所以,在土肥管理中,種植戶需對無公害蔬菜按時適量的施加有機肥。
無機肥指的是礦物質肥料,無機肥的成分組成較為簡單,具有易溶于水、施肥效果較好的特點,在土壤中施用無機肥能夠快速使肥料分解,以便于植物根部的吸收,由于無機肥施用后效果呈現較快,因此無機肥也被稱作速效肥料。無機肥是采用一定的手段將各種化學元素進行混合,由于無機肥當中包含了氮、磷、鉀等營養元素。針對無公害蔬菜的特點,所施用的無機肥中應當主要包括過磷酸鈣、尿素以及硫酸鉀等物質,還應當包含蔬菜專用性肥料,要確保無機肥中不能夠含有硝態氮和氯元素,以免影響蔬菜的正常生長。
無公害蔬菜的無機肥施用通常是跟有機肥共同進行,以有機肥的施用為主,將無機肥作為輔助類施用肥料,進一步減少蔬菜中的硝酸鹽含量,才能夠達到無公害的標準,但同時保證肥料具有促進蔬菜高產的效果。在施用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平衡施肥,控制無機肥的施用量,通常每畝地的土壤施用無機肥的含量不能夠超過 25 kg,保證施用肥料中無機氮含量與有機氮的含量相等,盡量避免在蔬菜的葉面直接噴灑肥料,確保無公害蔬菜能夠健康生長。
生物肥料也是十分適合無公害蔬菜施用的肥料,它具有不產生農業污染、無毒無害的優點,生物肥料是由微生物生命活動所產生的,因而也常被稱作菌肥。生物肥料主要包括微生物菌肥、微生物復合肥以及腐殖酸類肥料三種類型,它可以讓植物在生長過程中產生需要的肥料效果,刺激植物中生長激素的分泌,還能夠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以及抗旱能力,但生物肥料中不包含營養元素,因此并不能夠取代無機肥和有機肥。
生物肥料在施用的過程中也應當與有機肥料搭配使用,還要注意保證生物肥中的微生物活性,嚴格控制高溫。與葉面肥、復合肥以及二氧化碳肥等配合施用,可以進一步發揮出生物肥的施用效果,有效降低蔬菜中的亞硝酸鹽以及硝酸鹽的含量。生物肥在施用以后還要對蔬菜土壤進行管理,保證土壤中碳源物質充足、水分含量充足,并具有一定的透氣性,生物肥的施用量保持在每畝地施用15~25 g,不能夠與硝化銨和硫化氨肥料混合施用,施用后要蓋上覆土,避免肥料被陽光直接照射,由此強化生物肥效用。
氮元素和鉀元素都是促進蔬菜高產的重要因素,氮元素能夠提高無公害蔬菜的生長速度和蔬菜品質,鉀元素能夠促進蔬菜的花果發育,進一步提高蔬菜產量。氮肥主要包括碳酸氫銨、尿素以及硝銨三種類型,氮肥中的氮元素是植物體內蛋白質的組成成分,因此能夠增強植物的光合作用,促進葉片發育。鉀肥則能夠提高植物根部的吸水性,幫助根部更好地吸收營養物質,并且對植物的抗病性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氮肥在無公害蔬菜中一般是作為基肥施用,也可以作為追肥施用,在施用結束后也要蓋上覆土,提高氮肥的作用效果。氮肥還要嚴格控制好施用量,氮肥施用過多會導致蔬菜中的硝酸鹽含量上升,影響蔬菜的無公害效果。鉀肥在蔬菜中施用具有降低硝酸鹽的效果,因此鉀肥與氮肥也常常配合施用,一般情況下每畝土壤要含有80 mg的鉀元素,可以根據土壤的實際情況來施用鉀肥,促進蔬菜的健康生長。
綜上所述,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與土肥管理作為蔬菜種植業的重要內容,若能加強栽培技術與土肥管理,既能提升無公害蔬菜的安全性,又能增加種植戶的經濟效益。據此,應從種植條件、蔬菜種植、育苗規范、灌溉管理、土肥管理等方面著手,確保無公害蔬菜實現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