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義
(費縣東蒙農業技術推廣站,山東費縣 273400)
在當前時期,夏玉米種植已經成為玉米產業中的主要生產項目,但在傳統玉米栽植作業中,依然會產生夏玉米產量小、顆粒飽滿等問題。因此,栽植人員應在全面分析現有玉米種植經驗的基礎上,還應重視玉米高產栽培的理論研究,優化玉米種植流程,制定更為科學的夏玉米栽植方案。
玉米是農業體系中的重要農作物,是工業加工、養殖行業所需的重要原材料。根據近年來我國農業市場可知,夏玉米的市場值呈穩定增長趨勢,并且隨著夏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成熟,夏玉米生產量明顯提升,可彌補市場中玉米需求[1]。不僅如此,在國內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工業文明不斷發展,各領域對夏玉米的需求量急劇增長,使得玉米種植生產市場優勢明顯。因此,需利用夏玉米價值優勢,深入分析夏玉米高產栽培理論,挖掘榆木種植中的高產潛力,大量種植回報高、市場效益突出、產量高的夏玉米,擴大夏玉米種植范圍,為糧農增產增收,助力我國農業建設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夏玉米高產栽培理論中,栽植人員只有了解阻礙夏玉米高產目標實現的因素,才能針對性的優化夏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將其有效實施在夏玉米栽植作業中。具體來說,基于夏玉米高產栽培理論,玉米選種、種植密度、肥料管理、播種方法、田間管理是影響夏玉米產量的主要因素。
首先,由于各地區土壤、氣候條件差異較大,適用玉米品種不同,且各地推廣玉米品種多且雜,栽植人員通常難以選擇適用于本地,可實現高產的玉米品種。另外,不同品種的玉米,其種植密度要求不同,若夏玉米種植密度不合理,同樣會導致玉米年產量造成影響[2]。據了解,某地區在種植夏玉米時,玉米種植密度為2600~2800株/667m2,但該品種標準密度為3000株,所以在豐收階段該地塊玉米產量明顯下降,少收玉米 200~350 kg/667m2。
其次,肥料施用量、施肥時間等因素同樣會對夏玉米年產量造成影響,若玉米生長發育中肥料供應不及時,整體施肥量較小時,玉米產量明顯下降。再者,播種方法中,播種期間的拌種、播種工具選擇等影響因子會使玉米出苗產生變化,可能會伴有缺少壯苗、玉米植株不齊、玉米地植株分布不均勻、病蟲害嚴重等問題。最后,田間管理是保障夏玉米高產栽培的基礎性工作,在玉米各個發育階段都需通過田間管理,改善玉米生存環境,使玉米健康、高效成長。如果栽植人員尚未在夏玉米栽培中,及時進行澆水、除草、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工作,將造成玉米產量、質量受損等栽培風險[3]。
良種選擇是夏玉米高產栽培的前提,栽植人員可選擇當地國家、省政府審定的優質品種,即抗逆性、抗病能力突出的優質夏玉米品種。選出夏玉米品種后,可按照“GB 44041-2018”中的質量標準,分析夏玉米種子的飽滿度、有無破損、是否均勻。確認夏玉米種子質量無誤后,可利用40%福亮這類種衣劑對其進行包衣或拌種處理。
正式播種夏玉米前,還應在整地后開好長度為25~30 cm、深度為30 cm的畦面溝,以及寬度為50~60 cm,深度為30~50 cm的圍溝與腰溝,并確保玉米田地內溝網較為通暢,可滿足排水、澆灌的基本要求。
夏玉米種植區域整地結束后,在6—7月份下種,播種方法為人工播種、機械播種兩種,分別適用于播種面積小、播種面積大的地塊。在此期間,栽植人員需提前防范夏玉米植株空稈、細小、生育期遲緩等情況,并通過播種密度的控制,保障夏玉米的生產量。通常情況下,夏玉米種植密度為大穗型3000~3500株/667m2,小穗型4500株/667m2,具體的播種方式是在施用45%復合肥后,將夏玉米種子播種到土壤內,播種深度為4.5 cm。
3.3.1 除草
玉米播種完畢后,栽植人員可借助乙草胺乳油對玉米地展開化學封閉除草,乙草胺乳油的濃度為50%,使用量為1500~1800 mL/667m2。或是將濃度為50%的阿特拉津膠懸劑,均勻的噴灑在玉米田內[4]。玉米出苗后,會逐漸進入3~4葉期,這時,栽植人員需按照田間雜草類型,使用對應的除草制劑。比如濃度為38%、用量為3000~5000 mL/667m2的銹去津懸浮液,24%濃度的玉米了懸浮劑1500 mL,濃度為24%、用量為 1125~1500 mL/667m2的煙嘧莠去津乳油。這類除草制劑的用法均是在與水混合后,噴施在玉米田間。
3.3.2 定苗、間苗
玉米高產栽培技術中,間苗與定苗工作非常重要,直接關系著玉米在各個生長發育階段內群體的整齊度,同時能夠確保田間玉米密度條件的合理性。間苗時間一般在夏玉米的3葉期,間苗的主要原則為“間弱留壯”、“間密留稀”,而定苗時間在夏玉米的5葉期,栽植人員在定苗時需將蟲苗、病苗、弱苗及時的去除,并在地塊中缺苗的地方補苗。另外,對于土壤墑情差、地塊內病蟲害比較嚴重的地方,應該將間苗、定苗時間延遲,避免出現苗荒的情況。
3.3.3 水分管理
夏玉米栽培過程中,栽植人員只有使夏玉米生育時期土壤內水分達標,才能符合夏玉米高產栽培理論,保障夏玉米產量。所以需求通過水分管理的方式,合理給夏玉米澆水、灌溉,具體的澆水時間分別在玉米播種期、苗期、拔節期、抽穗期、灌漿期,各個時期玉米田間的持水量需控制在65%~85%以內[5]。但是為確保玉米水分管理的有效性,需在玉米苗期及時將田間溝渠清理干凈,并保證玉米田地呢排灌設備的通暢性,以免出現積水情況,損傷玉米生產質量。
3.3.4 施肥管理
玉米施肥管理是夏玉米高產栽培理論中的關鍵內容,在施加玉米基肥的基礎上,栽植人員需在玉米拔節時期,利用小型機械設備,在玉米田地內施肥,避免出現田地內施肥不均勻的情況。調查顯示,應用追肥設備完成施肥工作時,不會損傷玉米根部、葉子,整體傷苗率低于3%,且追肥肥料深度可保持在 6~10 cm,追肥位置在玉米植株旁的10~20 cm處,施肥后田間土壤可嚴密覆蓋,不會出現肥料裸露在外的情況。另外,在夏玉米施肥管理過程中,栽植人員需要準確分析土壤養分平衡要求,全面考慮氣候、土壤條件,綜合應用含有微量元素、磷、氮、鉀的復合肥料增強夏玉米生產力,使夏玉米籽粒增加。比如栽植人員可在拔節期施用濃度為45%的復合肥、尿素300~450 kg/667m2。
夏玉米栽培期間的常見病蟲害包括紅蜘蛛、地老虎、蚜蟲、玉米螟、黏蟲、銹病、黑粉病、莖腐病等。栽植人員需通過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等方式,解決夏玉米病蟲害問題,減少病害、蟲害對玉米產量造成的影響。比如對于玉米常見蟲害中的地下害蟲,可使用2.5~3 kg/667m2毒餌、5 kg/667m2棉餅將其撒在玉米幼苗周圍,然后利用濃度為90%的敵百蟲將其消滅。玉米生產后期,需重點處理蚜蟲、玉米螟這類蟲害,栽植人員可使用5 kg/667m2的細沙,均勻撒在玉米喇叭口、新葉上,或使用3%濃度的辛硫酸顆粒劑、50%的敵敵畏噴灑在玉米植株上蟲害集中的地方[6]。
另外,處理玉米銹病時,需要將水和粉銹寧乳油勾兌,該乳油濃度為20%,所用的水、粉銹寧乳油溶液量為 75~100 mL/667m2。將該溶液噴灑在玉米植株上不僅可防治玉米銹病,還能夠應對玉米粗縮病,預防粗縮病傳播。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玉米病蟲害其治理方法有著較大差異性,栽植人員應根據夏玉米田地中產生的實際蟲害、病害,采用對應的解決方法,確保夏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用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夏玉米在現有市場環境中有著不可忽視的經濟效益,為實現夏玉米的高產栽培目標,應結合以往的玉米種植經驗,系統的研究夏玉米高產栽培理論。隨后借助科學、完整的理論依據,從夏玉米良種選擇、肥料管理、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等環節中,有效地完成夏玉米栽培中的實踐工作,提升夏玉米種植產量,為糧農增產增收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