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振
(費縣馬莊農業技術推廣站,山東費縣 273400)
谷子是我國傳統農作物,也是主要的食物來源,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但在廣泛的農業生產活動中,受到氣候、技術等因素制約,長期存在著果實品質不穩定、產量較低的困境。分析原因,主要是因為廣大農戶缺乏先進的栽培技術和成功經驗。農業相關單位為解決此問題,根據實地調研和相關科研成果,研發了谷子優質高效栽培技術,實現了谷子生產提速增效,推動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的發展進程,為實現農戶增收、鄉村振興提供了有效抓手。
前茬對谷子的影響較大,諺語“重茬谷子坐著哭”生動地描述了前茬對谷子的不利影響。若是重茬播種,不僅會導致谷子會出現嚴重的病蟲害,谷瘟、黑穗病、白發病及鉆心蟲等,還會造成土地上層肥力被破壞,谷子早枯早衰、嚴重影響產量。谷子輪作種植3年以上為宜,前茬最佳選擇為豆茬,其次是薯類茬,再次為玉米茬[1]。谷子種植對土地前茬的要求較高,具體有三點:第一,保墑好,排水便利;第二,土壤松緊程度合適,通氣性好;第三,雜草較少,肥力較足。
谷子種植需要精細整地,防旱、保墑、保全苗。包括淺耕除茬,耕翻、耙壓等。在時間選擇上以夏末早秋為宜,耕翻地可同時施以基肥,在翻后立即耙壓,促使碎土保墑。
基肥的施肥量依據產量不同進行調整,如預計產200~300 kg/667m2,應施以優質農肥3000 kg/667m2,同時輔以25 kg/667m2磷肥。產400~500 kg/667m2,應施以優質農肥5000 kg/667m2,同時輔以40 kg/667m2磷肥。
由于谷子種子較小,出苗階段容易出現養分貯藏不足的情況,同時幼苗吸收力較弱,氮肥不宜過多,否則易出現燒苗的情況[2]。谷子種肥施磷銨5 kg/667m2為宜。
谷子抽穗期需要的養分尤其多,在追肥肥料的選擇上,可以選擇腐熟農肥、速效性氮素化肥以及磷肥。追肥時機與追肥量應以幼苗長勢及追肥次數而定。首次追肥在抽穗期15天左右,追肥尿素7 kg/667m2,折合純氮 3 kg/667m2。第二次追肥在拔節期,追肥三分之二,剩下的做穗肥。
在谷子抽穗階段直至花期都需要大量的鉀肥、氮肥,根據植株生長情況,可采用葉面噴施的形式進行補肥,提高光合作用、增加產量。可選擇5‰的尿素溶液或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
谷子選種氛圍較廣,按照當地氣候條件、預期產量選擇合適的種子即可,一般在播種中選擇紅谷、龍谷30號、龍谷31號、鐵谷1號、鐵谷5號即可。
對種子進行預處理是保證苗齊、苗全的重要環節,在種植中不可忽視。首先,進行曬種,殺滅病菌,充分喚醒冬眠的種子,使其進入適宜播種的狀態[3]。此環節在正式播種的前一周進行即可,將種子平鋪曬干,時間上兩到三天為宜。其次,進行篩種,先通過肉眼觀察,挑出壞種、空殼、不飽滿的種子,然后進行鹽水篩種,鹽水比例為1:10漂出草籽和秕谷。最后,進行拌種,此舉是為了殺滅附著在種子表面肉眼難見的蟲卵以及提高抗病能力。具體做法為,將鹽水浸泡選出的種子晾至八成干左右,使用瑞毒霉、辛硫磷、萎銹靈等藥劑悶種拌種。
早播,谷子幼苗不耐低溫,所以具體時間依情況而定。一般春季4月底到5月初播種為宜,這時候的氣溫穩定在7~9℃,適宜谷子的發芽和生長。
根據播種方式的不同,播種量有很大不同。采取機播,播種量400 g/667m2;采取犁播,播種量為 700 g/667m2。
合理的種植密度是谷子種植提質增產的有效途徑,按照土地肥力分為中等、平肥和高產地[4]。高產地四萬到45000株/667m2;平肥地3.5萬~4萬株/667m2;中等地25000~30000株/667m2。播幅13.3~16.7 cm,行距 56.7~60 cm。
三片葉間苗,五到七片定苗,植株距離4~6 cm,每畝留苗40000萬株,可少不可多,防止植株生長超過土地承載力,造成植株早枯早衰。定苗期留苗要做到留壯苗、綠苗,不留病苗、蟲苗、黃苗[5]。拔節期一般始于6月中旬,在這個時期,要及時清垅,追肥10 kg/667m2尿素,之后封壟。從拔節期到抽穗期,這一段時間不需要追肥,如果觀察發現葉子枯黃,可據情況進行葉面噴肥。肥料使用磷酸二氫鉀,比例為150 g兌水50 kg。
中耕需注意方式方法,在谷子種植中通常采用三鏟三趟的形式。第一遍是播種前;第二遍是在幼苗拔節期清垅并追肥后進行,培土要高,防止土地表面板結;第三遍是抽穗期前進行,不宜深耕,但培土要高,防止土地表面板結。此外,淺鋤不分期,旱天提墑、雨后防板結、防倒伏、水地排積水。
谷子草害主要有:反枝莧、藜、谷莠、小藜、苦荬菜、狗尾草、刺兒菜、薺菜、打碗花等。蟲害包括粟芒蠅、紅蜘蛛、玉米螟、粟跳甲、粘蟲、粟芒蠅、金針蟲、螻蛄、粟葉甲、蠐螬、粟灰螟等。病害包括紋枯病、黑穗病、白發病、褐條病、谷銹病、谷瘟病、紅葉病。鳥害主要為麻雀。防治手段以預防為主,采取綜合防治的手段。在谷子整個生長發育進行綠色防治。選擇抗病品種、藥劑拌種、田間除草、扎草人驅鳥等。定期進行田間查蟲,在病害、蟲害嚴重的情況下使用藥劑防治。
6.3.1 谷瘟病。谷瘟病以穗瘟、葉瘟為主。穗瘟是在植株成株后,出現褐色斑點,造成植株枯死;葉瘟是自苗期開始植株葉片出現褐色小點,之后形成眼狀斑紋。對于谷瘟病的防治手段主要為三環唑類藥物噴施,溶液40 kg/667m2。
6.3.2 黑穗病。黑穗病屬于侵染性的疾病,一般由種子攜帶致病菌,由土壤蔓延傳播給其他植株。往往是在芽期染病,在穗期發病。對于黑穗病的防治,以預防為主,選擇抗病品種和播前拌種是主要的防治方式。拌種使用40%的雙可濕性粉劑,比例為種子重量的3‰。
6.3.3 白發病。白發病與黑穗病類似,都是侵染性的疾病。由種子攜帶致病菌,通過土壤蔓延傳播給其他植株,在谷子發芽期侵染給植株,出現灰背、白發和刺猬頭等癥狀,造成死芽、死苗。白發病的防治以預防為主,選擇抗病品種和播前拌種是主要的防治方式。拌種使用瑞毒霉為宜,也可使用甲霜靈粉劑按照2‰進行拌種。
6.3.4 粟灰螟。粟灰螟是常見的谷子病害,尤以春谷區多見。這種害蟲蛀食植株莖稈部位,受害植株會形成枯心苗、倒伏、白穗。防治粟灰螟采用綜合防治手段,一般情況下是用物理手段防治,可使用黑光燈、殺蟲燈進行誘殺,每3 hm2使用一盞,呈棋盤狀排布。蟲害較為嚴重時則采用藥物防治,使用溴氰菊酯乳油150 mL,加水1500 g,加細土20 kg撒施在植株根部,順地壟撒施。
6.3.5 玉米螟。玉米螟是常見的谷子病害,尤以春谷區多見。這種害蟲與粟灰螟類似,蛀食植株莖稈部位,受害植株會形成枯心苗、倒伏、白穗,幼蟲可在植株莖稈中過冬。防治玉米螟采用綜合防治手段,一般情況下是用物理手段防治,在蟲害高發期可使用黑光燈、殺蟲燈進行誘殺每3 hm2使用一盞,呈棋盤狀排布。藥物防治手段為溴氰菊酯乳油與樂果乳油混配1000倍液噴霧,用量為配藥液600 kg/hm2。
6.3.6 粟芒蠅。粟芒蠅的危害時間較長,從植株苗期直到抽穗都可出現蟲害。粟芒蠅會破壞植株整體生長,形成畸形穗、枯心苗等癥狀[6]。若蟲害嚴重甚至可能導致毀種。粟芒蠅的防治,采用綜合防治手段,一般以物理防治為主,蟲害高發期在可放置腐魚誘殺盆招蠅,在盆內使用溴氰菊酯乳油或氰戊菊酯乳油200倍液,每2天噴一次,放置15盆/hm2,呈棋盤狀分布,同時注意保持腐魚濕潤。若蟲害高發,可使用溴氰菊酯乳油配200倍液,噴霧防治。
6.3.7 粘蟲。粘蟲在蟲害發生年份可導致葉片被啃食至只剩葉脈,導致谷子絕產,危害十分嚴重。粘蟲防治采用綜合防治手段,一般以物理防治為主,在蟲害高發期可使用黑光燈、殺蟲燈進行誘殺每3 hm2使用一盞,呈棋盤狀排布。藥物防治手段為敵百蟲、敵敵畏乳油800倍液噴霧,用藥40 kg/hm2。
谷子的收獲在完熟或蠟熟末期。在查田中發現谷穗中下部的籽粒明顯變硬且呈現出灰白色澤,則說明谷子到了最佳收割期,此時谷子產量與品相已達到最佳狀態,盡快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