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園麗
(船山區農業農村局,四川 遂寧 629000)
白芷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因其適應性強,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種植,浙江、四川、河南、河北為白芷四大歷史產區。白芷發展前景廣闊,市場需求量大。白芷為我國40種大宗常用中藥材之一,味辛、性溫,其具有散風祛痛、排膿消腫之功效,主治感冒頭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淵、牙痛、白帶、瘡瘍腫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市場在售中成藥中,含白芷成分的約500余種。作為食用,是香料調料中的重要原料,市場需求量日益增長。白芷還被大量用于美容、化工、新型涂料、保健品等多個領域。初步分析,白芷年用量約17000t(干品)左右,其中成藥廠投料用量約5000t,藥鋪飲片用量約為3000t,食用調料用量約6000t,美容化妝品、驅蚊香料制品、日常化工等用量約3000t。按照每畝地產白芷0.5t(干品)計算,全國每年大概需要發展3.4萬畝白芷。隨著白芷產業融合程度提高、產品鏈的不斷延伸,其市場前景將進一步擴大。
2.1.氣候特點。遂寧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7.0~17.5℃,年平均無霜期284~296天,年平均降雨量900~1000mm,年日照平均時數1300~1470h,年均≥0℃積溫為6324~6380.3℃,≥10℃積溫為5509~5627.1℃,年平均輻射總量87.4~92.88千卡/cm2;最冷的一月﹣6.4℃,最熱的七月27.4℃,相對濕度79~82%。具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條件較好,四季分明,有著春早、夏長、秋短、冬不寒的氣候特點,最適宜白芷生長發育。
2.2.土壤特點。遂寧涪江沿岸沖積土壤,土層深厚,酸堿度適中,土壤肥力較高,各種養分含量較全,特別是鉀、磷微量元素等極為豐富,是白芷生長最理想的土壤類型。白芷基地地處海拔高度260~500m的涪江沿岸沖積平壩,高出現代河床8~20m,灌溉條件良好。白芷種植區域土壤屬于涪江沿岸沖積土發育而成的灰棕潮土壩地,土層深厚(40cm以上),粘沙適中、肥力較高,保水保肥性好,土壤有機質含量11g/kg左右,PH值在7.0左右,非常適宜白芷生長。
2.3.道地優勢。遂寧市白芷種植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所產白芷斷面呈菊花芯,帶特征性明顯的鐵銹斑點,且具有方頭圓尾,橫紋突起、藥性獨特、芳香濃郁等特色,質優名列世界四大著名白芷產地之首。早在2006年遂寧川白芷已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GAP認證,2008年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遂寧市涪江流域的22個鄉鎮納入保護范圍。被國家確認為白芷的原產地和道地藥材產區,享有“中國白芷之鄉”的美譽,歷來受到醫藥界人士公認。
2.4.政策優勢。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明確提出了推進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全面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2018年12月19日,農業農村部會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制了《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大力支持發展道地藥材,川白芷位列西南片區名錄。《四川省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5年)》中,明確定位遂寧為川白芷主要生產區域。《遂寧市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5年)》、《遂寧市道地藥材產業帶建設推進方案》等一系列工作推進文件,給我們的特色農業道地藥材產業發展明確了發展方向,指明了發展路徑。
3.1.基礎設施亟需改善。遂寧市自然條件優良,極適宜川白芷種植,但現代農業要發展,就必須要擺脫“靠天吃飯”的產業發展模式。由于川白芷產業在遂寧境內發展較落后,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無灌溉、保溫、排澇等農業生產設施,無法在出現極端氣候時,如暴雨、干旱等,對川白芷起到保護,從而無法保障川白芷穩產、豐產。川白芷生產與其規范化、集約化、標準化涉及農業、生物學、中藥學,川白芷質量取決于其整個過程生產過程,只有規范的生產才能質量穩定,均一可控的藥材。遂寧市現目前川白芷種植仍以簡單的、傳統的、原始的技術為主,缺少生產技術標準與技術集成,無法從技術上保證藥材產量與質量,川白芷產業整體表現為品種雜、質控難、產量低,技術的缺乏將嚴重影響川白芷產業的發展。
3.2.灰皮白芷比價效益較低。由于灰皮白芷種植效益低,受市場經濟影響,涪江沿岸白芷基地多數被蔬菜基地代替。灰皮白芷種植于涪江沿岸灰色沙質土壤,種植周期為10個月,一年平均畝產鮮品約1.5t,干品約0.5t,干品以平均價格9元/千克計算,畝產值4500元左右,種植成本約3000元,一年畝收益約1500元。種植蘿卜,一年可種植3季,平均畝產量4噸,以常年平均價格0.8元/千克計算,一季畝產值3200元左右,一年畝產值達9600元,種植成本約6000元,一年畝收益約3600元,兩者比較,種植蘿卜的經濟效益是種植白芷的2倍以上。
3.3.初加工及倉儲設施嚴重落后。當前白芷烘干初加工和倉儲設施落后,已成為遂寧市白芷產業發展的關鍵制約因素。目前全市鮮白芷產量約3萬噸,鮮白芷采收后需要及時烘干處理,遂寧市烘干處理途徑:一是由企業收購后集中烘干,二是村合作社、種植大戶采取小型簡易烘干設備烘干,三是農戶自行晾曬烘干。據統計,目前,企業烘干能力嚴重不足,全市企業烘干能力約1200t,占全市鮮白芷產量的4%,其中龍頭企業天地網公司僅200t、永榮公司僅800t。村合作社、種植大戶小型設備烘干能力約1800t,占全市鮮白芷產量的6%,小型烘干設備及倉儲設施落后,產品質量不穩定。農戶晾曬烘干約2.7萬t占90%,農戶自行烘干產品質量低,同時2020年藥典增加了檢測黃曲霉素的指標,傳統農戶晾曬容易產生黃曲霉素。按目前的烘干設施能力,一般150畝白芷基地需要配套建設一個投資20-30t左右的烘干設施,全市1.95萬畝約需要配套投資2600-3900萬左右建設烘干設施,目前白芷烘干設施投入嚴重不足。
3.4.川白芷未實現優質優價。遂寧被譽為“中國白芷之鄉”,且遂寧川白芷已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十余年,但品牌推廣和保護方面力度極為薄弱。其次,質量溯源體系未健全、還缺乏全國知名的拳頭產品和系列的品牌產品,同時基于遂寧川白芷區域品牌的核心品牌價值、品牌形象尚未建立,因此遂寧川白芷在國內有名氣,但不強。目前缺乏大型龍頭企業對白芷在配方調料、美容、化工、保健品等領域的開發利用,產品基本是以中藥材、食用香料原材料出售,價格低廉。據調查,全市最大的白芷銷售公司天地網公司灰皮白芷作為藥用年銷量約300t,僅占公司白芷銷量的15%,而且是無品牌銷售,銷售價格基本和紅皮白芷相同。
4.1.明確思路和目標。政府、企業需制定遂寧川白芷的發展規劃,為維系遂寧川白芷可持續發展,堅持高質量發展方向和市場導向,以提升優質道地藥材供給能力、延伸產業鏈條、增加產業效益為目標,按照“一線兩區七帶”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新要求,建設一批設施標準、管理規范、特色鮮明的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加快布局初加工基地、倉儲基地,培育一批創新力強、規模大的中藥材和中藥龍頭企業,進一步做強區域和企業品牌。到2025年,力爭實現全市發展白芷3萬畝(其中灰皮白芷1萬畝,紅皮白芷2萬畝)。
4.2.狠抓良繁基地建設。因地制宜,抓好遂寧白芷地方種質資源保護,積極申報國省農作物種子(苗)生產基地,加強對坡地白芷農機技術研究,推進農機農藝融合發展;強化白芷種植龍頭企業的協作與交流,建立以種業企業、科研院所、種業基地、制種農戶于一體的育繁推一體化產業聯合體,形成信息互通、優勢互補、資源互享的發展新格局。
4.3.擴大標準化基地規模。進一步優化基地布局,引導各地重點在遂寧市白芷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區內,加強核心標準化基地建設,進一步支持船山區在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區內規劃確定核心區域建設白芷產業現代農業園區。大力支持蓬溪縣建設群利鎮白芷示范基地,帶動遂寧市紅皮白芷發展;采取“公司+合作社(種植大戶)+基地”訂單生產模式,加快建設一批標準化種植基地,實現道地藥材規范化生產。
4.4.延伸加工產業鏈條。加快解決烘干難制約因素,提高烘干能力,提高產品質量,到2025年力爭實現企業烘干達50%,保障遂寧市白芷品質。制定道地藥材白芷加工技術規范,建設清潔、規范、安全、高效的現代化藥材加工基地。支持、鼓勵中藥企業建設加工基地,配套完善采收、切制、干燥、儲藏等現代化加工設施設備,應用低溫冷凍干燥、節能干燥、無硫處理等新技術,提升藥材保鮮能力,最大程度保持產品質量。
4.5.提升產業化水平。加強現代化加工基地建設,推進中藥材產地初加工標準化、規模化發展,實現清潔化、連續化、自動化加工。以“遂寧鮮”區域公用品牌為依托,大力培育白芷系列產品,塑造品牌核心價值,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進一步突出道地藥材藥用價值,引導支持道地藥材品牌化銷售。加快構建道地藥材流通網絡,采取現代化物流、信息化技術、標準化控制等運營方式,大力發展道地藥材流通新業態、新模式,更好地拓展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