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萱 楊 楠 李幸原 王亦明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0)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戶為基礎,以龍頭企業為依托,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系列化服務為手段,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實現一體化經營的生產經營組織方式。
這種發展模式是企業和農業個體戶直接產生聯系,通過利益紐帶實現相互合作,這也就意味著雙方在共同享受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共同承擔著一定的風險。主要的生產與經營模式是由企業進入到市場去招攬業務,農戶則根據訂單需求向企業提供相應農產品,從而形成產業鏈條。
簡單來說,這種發展模式就是農戶們可以直接參與市場運作,取消了中間企業介入的環節,避免了二次風險的發生,使農戶自己成為市場參與者與市場經營主體直接談判從而進行農產品交易,形成了一種自主生產和銷售的模式,這種方式有助于提高農戶們的收入,同時有利于解決農產品銷售渠道不足的問題。
第三種發展模式較為復雜,是企業、農民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三方參與模式。這種模式是由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依靠土地和資金相結合,通過先進技術的支持向農戶們傳授相關生產經驗,從而達到幫助其改良農產品生產方式以提高農產品品質與銷量。企業的角色是在農產品流通環節中提供資金保障,與農戶們合作共同經營和銷售農產品的模式,可以解決一系列環節中可能發生的問題。
第四種模式主要是企業通過中介組織參與到農產品產銷等環節中,和農戶之間產生聯系,進而形成了一條從生產到加工,最后再銷售的產業鏈條。但此種模式也會存在一定的缺點與弊端,就是一旦中介組織發生資金鏈斷裂或是其他任何問題,將會導致整個模式和系統無法正常運行而癱瘓,造成一系列不可抗力的損失。
我國農業產業化一直面臨著資金的投入不足問題,特別是對一些中小企業來說,資金不足問題更為突出。而農業企業本身在經濟層面一直屬于較弱勢的群體,資金不到位也間接導致了我國農業產業化企業缺乏相關專業技術人才。另外,由于我國的種植技術還停留在比較傳統的狀態,機械化水平不高,化肥農藥施用過多導致殘留,農產品品質安全問題也時有發生,這些都側面反映出技術投入力度的不足,造成我國農業產業化的整體科技水平還比較落后。另外,大多數的農戶作為發展農業產業化的主體,受教育程度低,思想比較傳統,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導致整體素質不高。這些現實因素都體現出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技術層面的投入力度還有待加強。
龍頭企業帶動能力的大小,直接決定著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程度和水平。近些年,我國龍頭企業的數量一直在不斷增長,但其中絕大多數還是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生產力水平低下,帶動能力非常有限,無法吸引到農戶。而且存在很多小型的龍頭企業缺乏技術指導和資金支持,在加工農產品的環節中只能對其進行單純的粗加工,這也就致使農產品的附加值不高,使其缺乏了市場競爭力,隨之出現市場同質化現象。同時,增加了農戶們的市場風險,但很多龍頭企業不能替農戶們分擔風險,這也將會大大降低農戶們的積極性。以上因素都嚴重制約了龍頭企業的發展,導致其帶動能力較弱,不利于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產業鏈短、產業類型單一等問題。很多地區在進行農業產業化時,都受傳統思想所束縛,盲目建設龍頭企業與規模化生產,卻忽視了與二三產業的結合。有些地方產業盡管實現了與二三產業的融合,但因為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持,產業鏈情況還是不理想,甚至產生偏差。農業產業鏈太短的話,會出現大量農產品沒有經過深加工就流入到市場,價格相對較低,缺乏競爭條件,致使農戶們得不到理想的收入。產業鏈過短,不僅不能實現價值增值,也造成了嚴重的浪費。此外,農產品本身就對生產環境有著強烈的要求條件,加之產業鏈不長、產品類型不豐富,生產經營的抗風險能力較弱,難以適應多變的市場需求。
農業產業化的經營應以市場導向為主,但是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仍然采用行政手段來管理。相關農業部門并未隨之轉換職能,部門之間的協調溝通環節滯后,思想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造成了產業之間的人為分割,產生職能重復交叉,造成了資源浪費,因此,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組織管理機制有待完善。另外,被傳統行政區域的條塊分割所影響,農產品的流通都局限于空間地方,我國很多農村的土地產權在劃分上較為模糊,導致信息流通過程緩慢,各區域之間的農業物聯網發展水平不均衡。國內統一的大市場空缺,管理機制不健全,隨之造成的影響就是農村土地、勞動力及其他生產要素很難實現自由流動與優化組合,這些都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籌資渠道不應局限于政府部門的財政支持和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也應積極拓寬其他的籌資渠道。比如可以通過股票和債券或是國際金融機構進行融資。因此應以政府投入的財政資金為主導,其他社會企業作為另一個重要的資金來源渠道,使政府的財政撥款與企業資金相結合。另外,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不僅需要足夠的資金,還需現代技術的支持。現代農業需要從生產,加工和銷售等一體化環節中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在如今智能化和大數據成熟應用的背景下,智能化后的機械水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也有所增加。農業產業化的實質也是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因此大力推動農業科技進步也十分重要。
龍頭企業的壯大是需要政府協助和企業自身共同努力來完成的任務。首先,各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應積極出臺相關政策并從行動上重視和培育龍頭企業,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發展的財政扶持力度。另外,同地區同產業的龍頭企業可以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來擴大企業的生產規模及產業鏈,從而提升龍頭企業的影響力。然后,龍頭企業自身也要因地制宜,確定主導產業,以農產品開發為基礎,加強自主創新和科研合作,大力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培育自己的核心產品,以提高企業整體的競爭力。同時要重視長遠發展,充分發揮自身在產業發展中的帶動作用。
為了延長農業產業化的產業鏈,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要提高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延長農業產業鏈。對于果蔬,既要有直銷生鮮,又要有脫水果蔬,還可以增加果脯產品。這樣就可以做到一果多賣,實現產業鏈延長。第二,要以農產品為原料,開發其他相關產業。部分農產品,可以藥食兩用,還可以提取其他有機物,這就可以豐富產業鏈的分類,創造性地完成農業產業化工作。第三,要變廢為寶,用農作物副產品增加經濟效益。比如,對于小麥、玉米以及其他豆類作物,可以開辦造紙廠,實現秸稈利用,避免燒荒引起的霧霾。
各級政府要正確地引導農業產業化,加強管理機制的建設。為了適應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政府部門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找準各自的職能,建立合理的規范體系。首先,要轉變傳統的觀念,努力創新管理機制。有必要改革相關不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需求的制度,建立一個全面綜合的農業管理體系,完善農產品市場監督機制,打破部門的限制,劃分清楚責任和權限,確保農業資源配置最優化,實現農業信息共享,能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產業鏈條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協調。再者,要因地制宜調整相關支持政策。各級地方政府應根據自身需求,加強行政、經濟、法律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為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