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成
(永吉縣口前鎮綜合服務中心農業站,吉林 永吉 132200)
我國作為世界知名的傳統農業生產大國,在現代化轉型發展的進程中任務相當沉重,關于玉米機械化耕作模式的探討不斷深入,并在實際中證明了其減少水土流失、抑制農場揚塵、改善土壤肥力等功效,對驅動農村經濟振興有著積極作用,并且有助于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現階段而言,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半山區玉米機械化耕作模式推廣使用工作成效仍舊存在一定的不足,未來有著巨大的優化可為空間,值得重點關注。
黨的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與實施,將“三農”問題解決推入到了一個新的高潮,而農業農村現代化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在這樣的時代生態下,農業科技亦是不斷發展,有力推動著半山區玉米機械化耕作,并由此產出了多重方面的效益價值。簡單來講,半山區玉米機械化耕作模式最直觀的效益產出,是大幅解放了農村勞動力,降低了農民朋友的勞作強度,使之有時間和精力進行其他事務,進而帶動著增收。同時,如此一來,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涌入第二、三產業,滿足了我國當前階段的經濟市場需求,是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另外,從技術層上講,半山區玉米機械耕作還有利于蓄水保墑、培肥地力,使得玉米產量增加,并且增長幅度明顯。尤其是保護性機械化耕作模式下,由于緊系你夠了秸稈覆蓋和深松,土地的滲透率、保水率提高,相應的抗旱能力增強,并由此減少了對化學制劑的使用,生態效益明顯。正是基于半山區玉米機械化耕作模式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產出,決定了其推廣應用的必然性。
目前來講,半山區玉米機械化耕作已然成為農業現代化、綠色化轉型的重要抓手,其相關推廣工作穩步推進,并得益于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取得了顯著收效,應用面積、范圍等不斷擴大,且整體裝備水平持續提高。但是客觀維度上講,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在該領域的建設進程較為遲緩,受多重因素影響,其中仍舊面臨著些許方面的障礙,未來工作任務依然沉重。具體而言,受制于半山區經濟發展水平,土地仍舊是多數農戶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加之落后的思想影響,導致土地集約困難,不利于玉米機械化耕作,且制約了其規模化進展。同時,我國現階段的玉米機械化耕作在部分領域的技術開發尚未完全成熟,無法全方位滿足農藝需求,初期階段的見效較慢,削弱了農民信心,在未有廣大基層群眾的支持下,任何事業的進展都難以為繼。另外,半山區玉米機械化耕作模式的推廣應用,對人才的需求量擴大,包括農技人才、宣傳人才等,相應的缺口較大,直接影響了該項工作進展成效。
半山區玉米機械化耕作模式的推廣使用,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題中之意,因著其多重方面的價值產出,應當得到高度重視。作者基于上述分析,以問題為導向,結合實際情況,從不同維度視角切入提出了如下建議,以供參考和借鑒。
半山區玉米機械化耕作模式推廣使用,先進的機具裝備是基礎和關鍵,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效益產出,繼而影響了農民信心。時至今日,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緣于市場需求導向和政策方面的加持,使得玉米機械化耕作模式的建構神速,并且研制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配套機具,但是其性能表現卻不甚如意,部分關鍵零部件還需依賴進口。對此,加速技術創新發展,成為了半山區玉米機械化耕作模式推廣使用的重要保障。對此,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優勢,結合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政策側傾,適度加大專項財政投入力度,精準對接“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要求,激發行業市場活性。在此基礎上,加強科研院所、生產企業以及技術推廣等單位的協調配合,著眼于半山區玉米機械化耕作的創新研究,集合各方優勢攜手攻關,不斷改進配套機具的綜合性能,提高其先進性、適用性及可靠性,并根據半山區的地理地貌特征,研制中小型、多功能的玉米耕作機具,提升其產出效益水平,提振農戶信心。
做好半山區玉米機械化耕作模式的宣傳推廣工作,是其有效使用于生產實踐的前提條件。在具體的工作組織中,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宣傳網絡,并根據農戶的家庭、教育、經營等情況差異,對其進行分層次、分階段培訓,以其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玉米機械化耕作模式,詳細解決其運行機理及所能達到的效益,強化農民現代化意識,引領科學種田思維。同時,宏觀信息化時代格局下,充分借助多媒體傳播優勢,擴大玉米機械化耕作模式在半山區的宣傳,以生動的圖片、視頻等素材演示玉米機械化耕作模式,并通過既往的實驗數據和實踐案例,印證其可行性、高效性,從而讓更多農民朋友積極參與進來。另外,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還需進一步發揮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具有一定經濟規模主體的社會化服務能力,充分利用其影響力樹立榜樣示范,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提振農戶參與玉米機械化耕作的能動性,以直觀看得到的實惠,使之積極涌動。
如上分析,玉米機械化耕作模式的生產性、經濟性、生態性等優勢已然得到了印證,要推動其在半山區的持續、穩定發展,政府層面的支持不可或缺。半山區玉米機械化耕作模式的推廣使用,某種程度上作為一項龐雜的系統化工程,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資源成本投入,單純依靠政府方面的專項財政支持周期長、見效慢。為此,本文建議以科學的惠利政策為指引,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在此過程中,一方面,發揮農機大戶、種植大戶的先鋒示范作用,鼓勵和引導他們在玉米機械化耕作上進行必要的投入,并聯合金融機構給予一定的貸款優惠政策,提升其活性;另一方面,針對半山區玉米機械化耕作模式建立相應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直接給到農戶看得到的實惠,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另外,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改革,推動半山區土地流轉進程,依托土地資源的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為半山區玉米機械化耕作模式推廣使用奠定必要的條件基礎。如此,在國家及地方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該項工作將持續進行下去,最終達到最佳狀態。
知識經濟時代,人才作為國家各項戰略方針落地的重要保障,是促進半山區玉米機械化耕作模式推廣應用的有力載體,其專業化水平建設十分必要。在具體的踐行進程中,面對半山區玉米機械化耕作模式推廣使用中的人才資源缺口,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的育人主陣地作用,堅持以經濟市場需求為導向,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內涵式建設,攜手特色校本化課程開發,通過定向培養的方式,為之輸入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同時,對于高校而言,還需加強創新創業教育,依托思想政治課堂,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精準對接“鄉村振興”戰略需要,鼓勵他們深入基層、深入農村服務,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同時,從企業方面講,應當加強內部控制建設,支持員工在職發展,不斷拔高他們的技術水平,以過硬的素質贏得消費者信賴,從而將自主研發的玉米機械化配套工具推廣出去,增強在半山區市場的輻射力。另外,農技站亦需加強從業人員素質建設,樹立其高度的服務意識,提高其綜合技術水平,細心指導玉米機械化耕作模式使用中遇到的問題。
綜上所述,半山區玉米機械化耕作模式推廣使用十分重要和必要,是農業生產向集約化、現代化、綠色化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撐和表現,作為一項龐雜的系統化工程,其在現實層面上面臨著重重阻礙,對此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結合各地方實際,針對性地加強技術發展、加大宣傳、政策支持和培育人才,不斷改善內外部條件,從而使之效能效益得到最大釋放。作者希望學術界大家持續關注此類課題研究,并從不同維度視角切入,有的放矢地提出更多有效促進半山區玉米機械化耕作模式推廣使用的建議或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