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愛兵
(蘇州高新區鎮湖街道農林服務中心,江蘇 蘇州 215161)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農業生產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使用綠色防控技術不僅不影響農作物產量,更主要的是響應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保護生態環境。但是綠色防控的技術推廣存在一定的障礙,主要是表現在農民的認知和技術的應用這兩個方面,希望有關部門能夠著手問題的關鍵點,為綠色防控的技術發展提供環境。
綠色防控:綠色防控從整體上來看,綠色防控是指從農田生態系統整體出發,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積極保護利用自然天敵,惡化病蟲的生存條件,提高農作物抗蟲能力,在必要時合理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將病蟲危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它是持續控制病蟲災害,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的重要手段。應用綠色防控技術雖不能有效地降低防治防害的成本費用,平衡生態和社會效益之間的作用,下面筆者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綠色防控的主要功能展開具體說明:
在實際工作中,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能夠不使用或少使用農藥,從而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對于農作物而言,綠色防治技術能夠起到抗病蟲的效果,大大減少農藥等使用量,另一方面不會對空氣等環境造成污染,符合當代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所以綠色防控有效地改善化學農藥的弊端,在農作物上運用綠色防控技術是通過物理、農業、生物等手段,實現農作物病蟲害的控制問題。綜上,運用綠色防控技術不僅能夠提升農作物的質量安全,并且能夠保障生態環境。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眾對于食物的要求不再只是停留在吃飽上,還要追求綠色健康,顯然農藥的使用并不能符合健康發展的理念,所以運用綠色防控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現代農業要求農民能夠通過科學合理的方法避免農作物遭受到病蟲害,只有這樣才能夠降低損失,提升農作物的收入。所以運用綠色防控技術一方面能夠符合現代化農村發展的趨勢,另一方面還能夠在合理地降低成本的同時提升農民的個體收入。
農產品的供給問題關乎著社會的整體發展和國家經濟的發展,通過大力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一方面能夠提升裝備水平和科技含量,另一方面,能夠明確的對目標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即:通過綜合手段,提升防治效果,降低因病蟲危害而造成的損失。
綠色防控要求以病蟲害防控為工作的主要方向,實現農業產品的高效安全和生態環境的科學合理。
綠色防控必須遵循栽培健康作物的原則,這是針對兩方面而進行的,一方面是從農作物本身入手,另一方面是要求專業人員能夠從創造積極地生態環境入手,比如說針對性的繁衍天敵,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自然環境中的生態平衡,讓農作物健康成長。在實際的農業工作操作中主要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得以實現。
2.1.1 培育適合農作物發展的土壤環境。農作物的發展離不開優質的土壤環境,這是因為土壤能夠給農作物傳遞出足夠的水分和養分等等,想要實現優質的土壤環境,可以通過合理使用化學肥料(化學肥料過度使用會使得土壤的有機質下降和土壤有益微生物減少)、補充有益菌改善土壤生物性狀(能夠活化土壤有機與無機養分,分解有機物,釋放養分,增加養分的有效性。這樣在提高肥料吸收效率的同時也能改良土壤環境)、合理利用土壤調理劑(土壤調理劑的作用,就是把碎的土壤顆粒粘成一個個的小團粒,從而保證土壤透氣、保肥,根系也更容易往下扎)、增加有機肥投入(有機肥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化學肥料的利用效率)。在培育土壤環境過程中,使用土壤調理劑時需要注意雖然對土壤有改良和調理作用,但選用的時候一定要了解其針對類型,和用量說明。有些土壤調理劑是針對堿性土壤,有些是針對酸性土壤,使用過量則會出現副作用。
2.1.2 選用抗性或耐性品種。抗性品種是說明植物抗性,指植物適應逆境的能力,植物周圍的環境經常變化,往往構成干旱、鹽堿、霜凍,大氣、水和土壤污染等傷害,這些不利條件統稱逆境或環境脅迫;耐性品種是指抗耐病品種。通過根據環境而選擇適合的抗耐性品種能夠從自身出發幫助農產品減少病蟲等的危害,在減少化學使用的情況之下為綠色防控技術的組裝配套提供的促進性作用。
2.1.3 種子的選育和處理。培育壯苗要求在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農民需要使用免疫誘導劑調控農作物的生長,為農作物以后的成長起到促進作用。可以通過曬種、嫁接等方式得以實現。
2.1.4 肥水管理措施。當農作物表現出某種養分缺乏時,農民需要通過施肥補肥為農作物提供生長營養。
2.1.5 合理農業管理措施。合理的田間管理辦法可以通過定期播種、定期除草、定期灌溉、梳理密度等途徑得以實現。
2.1.6 生態環境調控措施。生態環境調控可以根據人工和社會這兩個方面實現,人工調控是指農業生態系統在自然調控的基礎上,受人工的調節與控制。人工調控遵循農業生態系統的自然屬性,利用一定的農業技術和生產資料,加強系統投入,改變農業生態環境,改變農業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結構,達到提高農業生產,加強系統輸出的目的。
綠色防控必須充分保護和利用農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生物的多樣性是指一定區域生物種類的豐富性。生物的多樣性調節能夠是指在農田區投放向蟲害相對應的天敵,通過生物環境的群體競爭起到優勝劣汰的促進作用,比如說螳螂主要是以蒼蠅、蝗蟲為食、瓢蟲是以農作物上的蚜蟲、蚧殼蟲、粉虱為食、草蛉主要是以紅蜘蛛、地老虎、棉鈴蟲為食。生物的多樣性還可以體現在調整植物的受光條件和田間氣候等方面。通過生物的多樣性,一方面能夠調節自然環境增加農田生態的穩定性,另一方面能夠抵制外來物種的侵害。想要通過植物的多樣性調整農作物的生長,那么如何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這個問題就必須得以實現。農業人員可以通過農田生態系統、農作物的種類這兩個方面得以進行。
綠色防控必須充分保護和應用有益生物來控制病蟲。有益生物是指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有益處的昆蟲。益蟲可保護自然生態平衡,從而更好地保護環境。保護有益生物的棲息場所是指提供有益生物可代替的食物,減少防控技術的應用,從而提升農田中有益生物的數量,達到農作物病蟲害的作用。對人有益的動物有很多,例如有蜻蜓、青蛙和小燕子等等。蜻蜓,它是益蟲,它對人的益處可多了.它生活在小池子旁邊,捕捉害蟲.有些人,捉蜻蜓,捕蜻蜓,捉住后到處賣.我們應給立一個保護蜻蜓法。下面是筆者自己為保護有益生物提出的方法:第一在不影響有益生物的存在之下對病蟲害進行食誘、色誘等局部滅殺,以保護有益生物的種群;第二,采用保護性耕地做法;第三針對有益生物的繁衍特征建立適應的“避難場所”。
綠色防控必須遵循科學使用農藥原則。雖然農藥的使用是實現消除病蟲害現象最快速最有效的途徑,但是農藥的使用安全一直被社會大眾所關注著,這是因為農藥的用量不僅會作用于農產品本身還會影響環境的污染,所以在使用農藥時必須遵循說明和醫囑,選擇用合適的劑量已達到最佳效果。在實際的工作中,農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農藥的科學使用原則。第一使用生物農藥來代替化學農藥;第二針對性地使用農藥,這是因為農業生產中存在著方方面面的問題,類型較多、范圍較廣,農藥的性能和種類不同,作用的方向也不同;第三,做到使用農藥有效低量無污染,農藥的劑量多少和農藥的使用頻率,不僅是增加農民的投入成本費用,而且會造成藥害,增加空氣環境的污染,所以需要使用者在使用農藥時能夠科學合理地配量、掌握好使用時間和使用頻次,在使用結束之后,正確保存剩余的農藥,針對農藥空瓶,不要隨手亂丟,而應該選擇集中處理;第四交替輪換用藥,這是因為單一使用農藥會造成病蟲害的抗藥性,從而達不到使用效果;第五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使用,安全的隔期用藥能夠有效地農藥使用避免殘留超標等問題的出現。
在現階段,注重綠色和高質量發展的今天。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具有很強的必要性,對農業高質量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要積極作為,為農業綠色生態發展做好示范推廣工作,為農民提供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種植方案,要多開展宣傳培訓活動、提供可靠的培育種植信息,擴大農業新技術的認知,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綠色防控技術的真正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