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業明 單紅保
(1.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屠園鎮農村工作局,江蘇 宿遷 223800;2.宿城區農技推廣中心,江蘇 宿遷 223800)
江蘇省宿遷市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坐標北緯33.9°,位處中國雜交秈稻種植區域北緣,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溫度14.1°C,年均日照2315小時,太陽總輻射量約為117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數2271小時,無霜期平均為211天,活動積溫5189°C,年均降水量892.3毫米。
從宿遷地區雜交秈稻生長栽培特點看,5月初前后水稻播種育秧,此時日平均氣溫約21°C ,最低氣溫在15°C以上,能夠達到露天秧苗正常生長需求,6月上旬末麥收整地移栽,隨后的7~8月高溫期,與秈稻植株生長最旺盛時段吻合,8月下旬水稻抽穗揚花,此時氣溫由峰值進入下降態勢,遇高溫熱害影響的幾率降低,對水稻安全授粉灌漿有利;與此同時,受大陸季風性氣候影響,宿遷地區多為秋高氣爽晴朗天氣,光輻射強,晝夜溫差逐漸增大,白天植物光合效率高,夜間光呼吸物質消耗少,光溫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利于稻谷營養物質積累和品質提升,10月上旬前后水稻陸續收獲,距10月下旬初霜出現尚有一段安全期。
一般而言,同類水稻品種,生長、灌漿期越長,產量和米質越好。南方雙季稻區,一季稻生長期僅130天左右;宿遷雜交中秈稻生長期150~160天,水稻抽穗~灌漿成熟期長達45天左右,地理區位優勢為優質稻谷的形成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與緯度相近的其它稻區比,徐州在宿遷以北,是秈稻種植區域的最北緣,正常情況下,所產雜交秈稻米質亦優,但若遇低溫年份或異常寒流影響,水稻灌漿不足影響品質,穩定性不及宿遷。從水源及水質保障條件看,宿遷屬沂沭泗水系,兼有駱馬湖調節,干旱年份還有江水北調補充,自然降水利用亦占很大比重,供水相對豐沛,水質良好。安徽淮河以北稻區,水資源不如蘇北充沛,加之淮河水質波動大,稻米品質略遜。河南同緯度地區雜交秈稻占比不大,黃土高原沖積土多為沙堿土,有機質含量低,影響稻谷品質提升。相比之下,江蘇省宿遷、淮安、連云港市一帶種植雜交秈稻綜合條件優越,產品在市場上有競爭優勢。
宿遷麥茬雜交中秈稻面積穩定在百萬畝以上,年產稻谷約20億斤,因米優暢銷,收購加工企業眾多,稻米產業化早已自然形成,但出類拔萃的優質食味品牌大米鮮見,其原因有多方面:
2.1 市場拉動力不強
從溫飽~小康,人們習慣于重視糧食數量安全保障,對品質要求不高,加之現有的秈米品質已有比較優勢,本地一般消費者對更優秈型稻米需求不迫切。
2.2 認知有誤區
長期以來,許多人有粳米優于秈米的傳統觀念,現在看來失之片面。客觀地看,評價米質受多因數影響,稻米有秈、粳、糯之分,有的適宜蒸飯、炒飯、泡飯,有的適宜熬粥,有的適宜做糕點粘食,有的適宜釀酒,有的宜做輔料等;不同稻米品種風味特點各異,適用于不同的評價標準,簡單地認定粳米優于秈米并不科學合理,事實上,全國秈型稻米消費量遠超粳米,優質秈米售價常高于普通粳米。
2.3 企業經營理念及方式的局限
2.3.1 對優質稻米概念理解不統一
站在糧企角度,看重稻米加工和外觀品質,水稻出米率高、整精米率高、透明度高即為優質米;站在消費者角度,口感好才為優質米。加工品質(好看)與食味品質(好吃)本是兩個概念,但由于站位、理解、追求不同而釋義不同。在糧食匱乏和不豐裕時期,首先要解決吃飽問題,以稻米加工品質定優質米,雖不準確但可理解。在現今糧食充裕的基礎上,優質米應回歸到食味品質定義——這也是廣大消費者期望,如果不廓清概念,優質稻米產業化就可能原地踏步。
2.3.2 因循守舊進步慢
一方面,宿遷雜交秈米長期暢銷不衰,企業沒有滯銷壓力,缺少進取動力。另一方面,該行業進入門檻和碾米加工技術含量不高,產品相似,比較效益偏低,促使企業走擴量增收途徑而無暇他顧,當數量上去以后,往往安于現狀,困于習慣而少有改變。
2.4 缺少標準和執行力
生產優質稻米要有好品種好田地,然后要有配套生產操作規程,適時收獲,自然晾曬或低溫烘干,單獨存放加工,還要控制加工成米~食用周期……。迄今為止,在實際操作層面缺少系統、全面、科學的優質食味稻米評判標準,企業有相應生產標準的少,有標準又能落實的更少。
2.5 目前糧食企業發展優質稻米的客觀障礙
2.5.1 優質稻米生產由多因素構成,需要技術與條件結合,現市場上水稻品種近百且多變,如何確定優質品種?選擇品種和組織生產屬農技推廣部門范疇,跨行如隔山,專用品種大量生產形成區域產業化規模,需要農業部門參與支持。
2.5.2 生產營銷優質稻米涉及轉型和訂單生產,當此社會交往誠信度不能令人放心的情況下,供需雙方能否遵守契約? 大批不同品種稻谷短期集中入庫時,優質品種甄別和單獨存放問題又如何解決?僅此兩項問題,目前許多企業難以化解。
2.5.3 工作量大,專業性強,難度高,見效周期長。優質稻米應優價,優價靠品牌支撐,打造品牌需要時間和投入。水稻露天生產,既受自然氣候制約,又考量管理水平,影響產量及品質的不確定因素很多,即便前期工作很完美,中間一個疏忽就可能前功盡棄。例如,新收稻谷水分很高,自然晾曬耗工費時缺場地,低溫烘干效率太低成本高,高溫烘干品質下降,僅水稻安全入庫這一個問題就很難化解,加之上述諸多難點,常使企業望而卻步。
2.6 種植者內源動力不足。優質稻不好種,產量低,稻谷品質愈出眾,伴隨缺點越多,現實中很難找到集高產、優質、抗逆、穩產、廣適于一身的品種。由于種植優質稻品種風險相對增大,加價未達預期,農民不愿種,若出現減產歉收,在缺乏保護機制的情況下種植者越來越少。
綜上所述,宿遷的優質秈型稻米產業化仍處在坐擁優質資源吃老本階段,該項事業尚在起步,任重道遠。
3.1 將優質稻米產業化列為工程項目,科學制定發展規劃,明確任務和階段性目標。啟動階段予以一定的財政資金扶持,其組織、指導、協調、實施職能可由單位承接或外包(科研院所、協會、企業等),完成資源整合與產供銷銜接。
為提高財政補助資金使用效率,似宜傾向于科研、曬場建設、保險減損、提升加工品質,品牌創建,拓寬銷售渠道等環節,以及預留一部分做機動或獎勵。
3.2 尊重自然科學規律,從基礎抓起,有重點分步實施。
3.2.1 技術儲備先行
對優質稻品種資源進行收集、試種、品嘗、鑒定、歸檔、儲備、利用;堅持試驗—示范—推廣程序,減少生產失誤;根據不同水稻品種,科學制定相應的生產操作規程、種子提純規程等。
3.2.2 建設一批穩固的高效示范基地,強化輻射帶動效應
重點是化解實際操作層面現存問題,同時構建保障機制,一方面充分利用資源,如職能部門單位、科研院所、社會團體、企業及網絡平臺等做好服務工作;另一方面是加強政策傾斜扶持及保險救災。對自愿加入并列入優質稻米產業化體系的規模種植大戶進行篩選,其生產條件、管理水平、誠信度均必須達到一定水準。
3.2.3 循序漸進
發展優質稻米不能急功近利,從篩選品種、土地、耕作方式、配套技術生產到收曬、儲藏、加工、包裝成為商品,僅走了第一步,從普通商品到品牌產品才是第二步,從品牌商品到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才走完全程,然后方能進入良性循環。所以,發展優質稻米并非簡單加大投資扶持便能一步到位,需要時間和投入及不懈努力。
3.3 優質稻米產業化不受規模限制,大小共抓,齊頭并進。
3.3.1 規模企業帶動
現有糧企已具備一定的生產加工基礎條件和銷售渠道,有先行之利,但要轉變傳統觀念,由重加工品質向重食味品質變通,選準品種,攻克單收單儲單獨加工難題,盡量縮短加工成品~消費者食用周期,否則難有大進步。
3.3.2 重視扶持家庭農場
從優質稻米產業化生產流程特點上看,個體生產單位也可以走通產業化全程。一個農場主有好品種,有肥田,按科學要求生產稻谷,及時收獲,自然晾曬,用小型碾米機加工,上自己品牌包裝,直接進入周邊市場,或定點銷售或進入網購渠道或直送到戶,流程涵蓋一、二、三產。其優勢表現在:品種純度高,中間環節少,避免高溫烘干,安全性好,便于溯源,小批量應需即時加工送貨,存放期短,新米風味易保持,信息反饋快,操作難度小。如果生產、加工、服務長期保持特色和高水準并為消費者認可,競爭力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