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漢·阿布勒哈克
(新疆阿勒泰地區福海縣農業農村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新疆 福海 836400)
苜蓿屬多年生豆科牧草植物,營養價值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粗纖維等營養物質,葉片肥厚、葉量大,全株葉片約占鮮重量的 45%~55%,具有很強的固氮能力,不僅是各類畜禽喜食優質的牧草,還是進行倒茬肥田的優良作物。用苜蓿干草飼喂牛羊,可以很好的改善育肥效果和肉質品質,增加肉鮮香味。合理的種植技術是提高苜蓿產量和品質的關鍵,能夠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因此,本文系統介紹了苜蓿整地選地、良種選用、播種施肥、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等管理技術,以期為苜蓿種植提供技術參考。
苜蓿適應性廣泛,在各種土壤條件下均可種植,但是在較好的土壤環境下能夠獲得高產和穩產。因此要選擇中性或者偏堿性土壤,土壤深厚,排灌良好,地勢平坦的土壤為宜,一般選擇沙壤土或者壤土種植最為合適。前茬作物為禾本科的小麥、玉米等作物最為理想,選好地后要做好整地工作,一般整地深度維持在 25~30 cm之間,整地遵循熟土在上,未熟化的土壤在下的原則,精細整地耙平,保證地面平整土壤疏松,結合整地還應施入腐熟的有機肥做底肥,一般施入1000~1600 kg/667m2,結合土地翻耕一起施入。
苜蓿品種要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如德寶、費納爾、美國金皇后、8925、8920等品種。苜蓿的播種一般在土層溫度達 5~6℃即可,播種時間有春播、夏播和秋前播種,春播當年生長好,可收割 2 茬,第二年可獲得較高的產量。夏播主要是在在春末夏初對土壤進行淺耕,然后播種。秋前播種時為了防止高溫對苜蓿幼苗造成不利影響,播種時可摻入少量的油菜籽,能夠保護苜蓿的出苗,秋前播種不得太晚,太晚苗小,根系下扎較淺,不利于越冬。苜蓿的播種深度一般為 2~3 cm,播種量以 22.5 kg/hm2為宜,播種方式包括撤播、條播。以條播最好,行距15 cm,為了控制播量,1 kg 種子摻 6 kg 沙子,隨摻隨播,播種時堅持堅持“土濕宜淺、土干則深、寧淺不深”的原則。播后及時鎮壓保墑,確保全苗。
苜蓿地施用的肥料根據營養特性、元素組成和質地結構主要分為有機肥、無機肥和微量元素肥料。有機肥是以各類秸稈、落葉、青草、動植物殘體、人畜糞便為原料,按比例相互混合或與少量泥土混合進行好氧發酵腐熟而成的肥料。當土壤內有機質<2%時,可在播種前一年秋季每公頃施用45~75噸腐熟有機肥作為基肥。基肥要在播種前,按照確定的用量均勻撒施在地表,結合整地、耕作,將肥料與耕層土壤充分混合。苜蓿雖有根瘤固氮的特點,但是在土壤貧瘠的地區仍然需要使用一定量的肥料,在播種前可施入尿素75 kg/hm2、磷二銨75 kg/hm2作種肥。在苜蓿成株后,根瘤逐漸形成,對氮肥的需求量逐漸減少,磷肥需求量加大,此時施肥氮磷比例1∶3,秋季苜蓿最后一次收割后,結合灌水施用磷二銨300 kg/hm2,生長期施肥以磷二銨為主,每次150 kg/hm2。
苜蓿生長需要消耗大量水分,但是忌積水,苜蓿地每年灌水 5~6次,3月底4月初及時灌返青水,保證苜蓿能夠正常返青,4月底5月初灌頭水,此時的苜蓿生長高度大約5cm左右,是快速生長的時期,以后每割1茬灌1次水,同時在入冬前灌好越冬水。注意排除田間積水,特別是苗期最怕水淹。為提高苜蓿的種植產量和效益,可推廣苜蓿種植滲灌技術。滲灌技術即地下灌溉技術,是利用地下管道將灌溉水輸入田間埋入地下一定深度的滲水管道內,借助土壤毛細管作用濕潤土壤。苜蓿的滲灌技術能減少雜草生長和植物病蟲害、減小動力消耗、減少地面蒸發、節約能源。滲灌技術在苜著生產中應用,灌水后土壤仍保持疏松狀態,不破壞土壤結構,不產生土壤表面板結,能為苜蓿提供良好的土壤水分狀況。
為推動首著產業發展和栽培技術水平的提高,目前世界上新種植苜蓿的地區都會人工接種根瘤菌,以顯著提高首著產量。首著不是天生就帶有根瘤菌,必須通過接種根瘤菌才能促進有效根瘤的形成。在播種前把根瘤菌接種劑同苜蓿種子混合拌種是最有效的接種方法。根瘤菌接種劑中的載體帶有負電,能通過靜電作用使根瘤菌吸附在種子表面,吸附時間長且不易脫落。根瘤菌接種劑穩定性好、根瘤菌存活時間長,在常溫干燥的條件下可保持活性達18個月以上,保質期內有效活菌含量超過2億個/克。接種時根瘤菌接種劑用量少,每千克苜蓿種子只需拌8-12克即可,每畝投入成本低。
苜蓿田的除草是種植者容易忽略的問題,除草可以減少雜草對苗期苜蓿的影響,在傳統首著生產過程中,除草劑一般用在苜蓿草停止刈割后進行,此時容易對產量造成損失。苜蓿田的除草主要有土壤處理、苗期處理和割后處理,土壤處理是在春播地待土壤化凍后,3月底 4 月初結合整地進行,可用阿畏達3.75 kg/hm2,氟樂靈 2.25 kg/hm2,兌水450 kg在無風的條件下橫豎交叉噴施,可防除闊葉雜草灰藜及禾本科雜草野燕麥等,噴施完成后及時鎮壓保墑,在噴完除草劑一周后播種。苗后除草在苜蓿苗期用禾草靈 3 000 ml/hm2兌水450 kg,或禾草克1500 ml/hm2兌水225 kg,或穩殺得1500~1800 ml/hm2兌水225 kg均勻噴施。割后處理主要是靠農業措施,經 2 茬苜蓿的收割,將產籽雜草灰藜、野燕麥在落籽之前徹底消滅。
苜蓿的收獲是一個技術含量較高的環節,收獲的質量不僅直接關系到當年苜蓿的產量和質量,而且也間接影響以后生產力水平的維持與提高。苜蓿的生長發育規律是決定刈割時期的重要因素,在適宜的收割時期,苜蓿含有較為豐富的營養物質、消化率和飼用價值,一般根據地上部產量的增長和營養物質積累的動態規律,在單位面積營養物質總收獲量最高時進行刈割。苜蓿一年中的刈割次數取決于當地自然氣候條件、無霜期長短、灌溉條件、管理條件及不同品種本身的生物學特性等因素。一般來說,氣候干旱寒冷、生長季節較短、管理比較粗放的地區應少割幾次。氣候溫暖濕潤、無霜期較長、水肥條件好、管理水平高的地區可以適當多割幾次。苜蓿收割時,留茬高度應該適當,否則將影響苜著的產量和質量,而且影響再生草的生長速度和質量,甚至對來年的生長造成影響。
苜蓿病害主要是在夏季,遇到的問題是氣溫高、濕度大時容易發病,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白粉病、黑莖病、黃斑病、褐斑病、菌核病、根腐病等。銹病可用粉銹寧、森鋅等農藥防治;褐斑病可用百菌清、伐森鋅防治;霜霉病可用福美雙、代森錳鋅等農藥防治;白粉病可用滅菌丹、甲基托布津、苯來特等農藥防治。蟲害主要有薊馬、蚜蟲、地老虎、金龜子等,對苜蓿的危害都很嚴重。可選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10%吡蟲啉乳油2000倍液進行防治。化學藥劑會影響苜蓿的品質,不可長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