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峰
(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顧縣畜牧獸醫站,四川 廣安 638311)
口蹄疫屬于傳染性疾病,是牛養殖常見病,其病原為口蹄疫病毒。該病傳染性較強,危害性較大,患病牛口腔、口腔粘膜、腳趾間、舌面等部位會出現水皰癥狀,同時伴有發燒、拒食等現象,嚴重威脅牛養殖業發展及養殖場戶經濟效益,所以養殖場戶要密切留意。
牛口蹄疫病原為口蹄疫病毒,患病牛及帶毒牛是主要傳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牛的咽喉、軟腭和食道管等部位,可以通過唾液、糞尿和乳汁等傳播,健康牛直接接觸病牛或者帶毒牛,極易導致感染發病,或者間接接觸被病牛所污染的飼料、草料、飲水、糞尿等,亦可導致發病。此外,如養殖人員衣物、車輛等消毒不到位,也能夠導致健康牛感染口蹄疫病毒。和成年牛相比較而言,犢牛發病率、死亡率更高。現階段,牛口蹄疫的頻頻發生,給我國牛養殖業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經濟損失巨大。不僅如此,感染口蹄疫的病牛肉一旦流入市場,極易導致疫病的大范圍傳播,同時要威脅畜產品質量安全。基于此,養殖場戶要高度重視牛口蹄疫綜合防治工作,有效降低疫病發生幾率,確保牛群健康生長,促進牛養殖效益的提升。
牛口蹄疫病潛伏期為2-7天,患病牛會出現明顯的高燒現象,一般在40-42℃左右,精神不振,不愿進食,嚴重的食欲廢絕,張嘴流涎,并發出喘息聲。發病后2天,病牛嘴唇、齒齦、舌苔、臉頰、牛蹄、蹄冠及乳房等多個部位會出現水皰,然后出現潰爛,最終結痂。嘴角流出白色泡沫狀唾液。由于乳房及乳頭等部位出現水皰,在擠奶期間會發出疼痛感,嚴重的會誘發乳房炎。蹄部水皰出現潰爛導致病牛無法正常行走出現跛行。妊娠母牛患病的情況下,極易導致流產。
在牛口蹄疫診斷過程中,結合患病牛蹄冠、舌面、乳房等部位出現水皰、潰爛等癥狀及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發燒、跛行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即可做出初步診斷。但由于牛口蹄疫和牛水泡性口炎臨床癥狀較為相似,因此為保證診斷準確性和有效性,要認真做好鑒別診斷工作。在鑒別診斷過程中,首先需要采集病牛病變部位的水皰皮等組織制作樣本,然后使用pH值為7.6的磷酸鹽進行離心沉淀,接著將制成的清液注射給小白鼠、羊等動物,如這些動物出現同樣癥狀,則可確診為牛口蹄疫病。
為有效降低牛口蹄疫發病率,養殖場戶要認真做好牛舍衛生清潔工作,為牛群營造健康舒適的圈舍環境,確保牛群健康生長。養殖人員要明確圈舍衛生清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牛口蹄疫是傳染性疾病,傳染性極強,危害性極大,尤其是一些氣溫燥熱、空氣潮濕的地區,往往會滋生大量的細菌、病毒,增加牛口蹄疫等疾病的發病率,所以要將圈舍衛生、清潔、消毒等工作落實到位。養殖場戶要結合養殖規模,本地氣候等多方面的因素,制定完善的衛生清潔方案、計劃,嚴格按照方案展開衛生清潔工作,定期用水沖刷墻面、地面,及時清理糞便、污水,定期進行消毒,要合理、輪換使用消毒藥物,保證消毒的有效性。常用消毒藥物有:氫氧化鈉、高錳酸鉀、來蘇兒、石灰乳等,要保證消毒操作規范、徹底,有效殺滅細菌和病毒,保證牛群健康生長。與此同時,要做好防寒降溫工作,保證圈舍光照、通風正常,寒冷冬季及時御寒,炎熱夏季及時降溫,避免產生應激導致抵抗力下降誘發疫病。
飼養管理過程中,要充分結合牛群日齡,科學合理的控制飼養密度,避免出現過度擁擠等現象。要保證飼料營養均衡,可以在飼料中加入適量的微量元素、維生素、中草藥等,不僅能夠滿足牛群生長對于多種營養物質的需求,同時也能夠提高抵抗力,降低發病率。要認真做好飼草、飼料管理工作,如發現存在發霉、腐爛等現象,禁止喂食給牛群。要保證飲水衛生無污染,寒冷冬季要對飲水加熱后再飲用,避免著涼。強化飼養管理工作,提高飼養管理水平,是防治牛口蹄疫的重要舉措。
在牛養殖期間,養殖場戶應遵循自繁自養、全進全出的原則,有效避免口蹄疫病毒的傳入。如部分養殖場戶為擴大規模必須要引種,則要做好引種管理工作。引種前,要做好調查工作,禁止從疫區引種,禁止在疫病高發期引種。要認真檢查引種牛群的健康檔案,了解疫苗接種情況,保證無異常的情況下方可進行引種。引種牛應隔離飼養1-2個月,禁止匆忙合群。隔離期間要密切留意牛群健康狀況,并做好消毒工作,疫苗接種不全的牛要及時進行補充免疫,有效防控口蹄疫病毒。隔離期滿后引種牛無異常的情況下方可混群飼養。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引種過程中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引入適合本地的牛,優選西門塔爾、魯西黃牛、利木贊牛、夏洛萊牛等優質品種牛,具備良好的繁殖性能、生產性能,同時其抗病能力高,能夠有效降低疫病發生幾率,保證牛群健康生長。
目前,牛口蹄疫病最為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接種免疫疫苗,養殖人員要高度重視疫苗接種工作,實現對疫病的有效防控。基層防疫部門,要加強對牛養殖場戶的宣傳,借助微信、廣播、抖音等方式,促使廣大養殖場戶明確免疫接種的重要性,將免疫接種工作落實到位。養殖場戶要結合養殖規模、數量,本地、本場牛口蹄疫發病狀況、趨勢,制定切實可行的免疫接種計劃、方案,選用優質疫苗,并嚴格控制好免疫接種方法和劑量,達到理想的免疫接種效果。目前,常用的牛口蹄疫疫苗有口蹄疫弱毒疫苗、口蹄疫亞單位苗和基因工程苗等,在接種疫苗后半個月產生免疫力,滿意有效期為半年,到期后繼續接種即可。接種前后應禁止使用抗生素等類藥物。此外,要定期進行免疫監測工作,如發現免疫失效、漏免,等要及時補充免疫,提高免疫預防效果,實現對牛口蹄疫病的有效防控。
目前,牛口蹄疫治療尚無特效藥,由于該病屬于傳染性疾病,為避免導致疫病的大規模傳播和擴散,要認真做好對病死牛的無害化處理工作。養殖人員要密切留意牛群健康狀況,一旦發現異常要及時進行隔離診斷,確診為口蹄疫病的牛,要及時上報本地防疫部門,并嚴格按照要求進行封鎖,期間禁止一切牛調運活動。針對尚有治療意義的病牛,可結合不同的患病部位進行治療,如:口腔可使用0.2%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并涂抹20%碘甘油;蹄部可使用3%來蘇兒浸泡消毒并涂抹抗菌軟膏;乳房可使用溫水清洗并涂抹青霉素軟膏。針對重癥病牛及死亡的牛,要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被病死牛所污染的飼料、草料、飲水等,也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并對圈舍及周邊環境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殺滅細菌病毒,避免導致疫病的傳播和擴散。此外,爆發口蹄疫的圈舍及牛場,應在經過潛伏期觀察無新病例并進行徹底的消毒后方可解除封鎖,避免疫病傳播。
綜上所述,牛口蹄疫屬于流行性傳染性疾病,傳播性較強,危害性較大,是威脅牛養殖業發展的“頭號殺手”。通過分析牛口蹄疫的傳播途徑、臨床癥狀、診斷方法,并探討了該病的綜合防治措施,希望能夠起到一定的參考借鑒作用,旨在減少損失,降低牛口蹄疫發病率,保障牛養殖業的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