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凌,張 潔,汪 雪,張 鵬,陳 崗,萬德金,陳有才
(1.四川省自貢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 自貢 643000;2.四川省自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 自貢 643000)
布魯氏菌病(簡稱布病)是主要通過皮膚黏膜和消化道,也可經由呼吸道傳播的人畜共患傳染病。
患病人員臨床以反復發熱、多汗、關節痛、肝脾腫大及出現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為主,若不及時治療,可造成患者心肝腎等多器官損傷,進入慢性期則難以治愈。此次的人間布病調查診斷情況如下:
1.1 病例定義及診斷 布病病例定義按照《全國人間布魯氏菌病監測方案》執行,按照《布魯氏菌病診斷標準(WS269-2019)》進行診斷。
1.2 方法
1.2.1 高危人群問卷調查 設計調查問卷,內容包括高危人群基礎信息、布病知識知曉情況及自身防護情況等。對病例家庭成員、養殖場工人進行問卷調查。
1.2.2 血清學檢測及細菌分離鑒定 血清學檢測采用布病虎紅平板凝集試驗(RBPT)和試管凝集試驗(SAT),按照WS 269-2019 進行操作,RBPT進行篩查,若呈陽性,進一步做SAT,若SAT滴度在1:100及以上即為血清學陽性。
無菌抽取患者及抗體陽性者全血接種于血培養皿,置37 ℃培養24 h后,觀察有無菌落生長,利用全自動生化儀對菌落進行鑒定。
1.3 統計分析 采用Epidata 3.0 軟件建立數據庫,利用Epi info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學分析。
2.1 疫情基本情況 2019年12月底某地發現一例人感染布魯氏菌病的病例,患者A,女,52歲,出現反復發燒(39 ℃)、夜間盜汗及關節疼痛,同時伴隨腰椎間盤突出。經治療,患者癥狀有所緩解,但血象提示存在感染。隨后對患者血液進行培養,其生長的單菌落生化鑒定為布魯氏菌。
2020年1月初采集病例家人及相關養殖場員工血樣進行檢測,共采集7人份樣本,經虎紅平板凝集實驗初步篩查,發現3人陽性,試管凝集試驗顯示滴度為1∶100、1∶800、1∶1 600,其中2人出現疑似“感冒”癥狀,另外1人無臨床癥狀。
患者B(為前期被檢測人員,前期血樣檢測為陰性),男,31 歲,2020 年4 月該人員出現反復發熱、夜間盜汗癥狀,該患者及時就醫,并主動告知職業暴露史,其就醫血液培養報告顯示為馬耳他布魯氏菌感染(流行病學曲線見圖1)。

圖1 布魯氏菌病發病時間流行病學曲線
2.2 流行病學調查及畜間疫情情況 經對患者周邊養殖戶及牲畜進行排查,發現患者周邊僅有一戶養殖山羊。該養羊場從外地購入黑山羊、波爾山羊等進行混養,檢疫情況不明,期間羊未發生流產等現象,羊白天放養,夜間入圈。患者主要從事山羊養殖、圈舍打掃工作,期間沒有佩戴口罩、手套等防護用品。
采集存欄羊72份血標本,經虎紅平板試驗檢測,陽性10份,陽性率為13.89%。全群羊隨后按照相關要求進行無害化處置。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患者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測判斷此次人間布病為養殖戶私下購買山羊引起。
此次布病疫情中,首例患者從就醫到確診時間較以往縮短,表明當地醫療機構對此類人畜共患病的診斷能力有了提高。后一病例出現癥狀到確診時間為9 d,表明提高養殖從業人員對布病的認識不僅有利于預防感染,也有助于讓患者及時主動提供相關信息,從而盡早得到治療。
對布病感染率低地區的高危人群進行布病檢查不但可以讓被檢查者和暴露人群獲得及時診斷,還可及早發現患病牲畜,并通過撲殺牲畜遏制布病傳播。各地應將布病檢測納入從業人員定期體檢項目中。
私下交易牲畜為布病在畜間傳播提供了條件,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牲畜私自交易行為的管控,做好人間和畜間布病疫情的監測,定期開展人畜共患病防控知識培訓,減少接觸風險,降低畜間布病向人間傳播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