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定超,毛小艷
(四川省金川縣卡撒鄉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四川 金川 624100)

阿壩中蜂具有耐寒、個體略大,能維持較大群勢等優良特性,屬于國家和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阿壩中蜂是優良的地方品種,是農牧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盜蜂是指采集工蜂到其他蜂群蜂巢中采蜜的行為,盜蜜成功后,盜蜂會通過肢體語言等傳導蜜源信息,使得更多的工蜂參與偷盜。
盜蜂主要發生在初春和深秋缺乏蜜源的季節。盜蜂行為不及時制止和消除,會造成被盜群的貯蜜被盜光,被盜蜂群四散飛逃,蜂王被圍致死,蜂場秩序全無。盜蜂還會導致疾病交叉感染,使蜂群變得急躁,增加日常管理難度。
養蜂過程中很難完全避免盜蜂行為發生,盜蜂行為發生后不易矯正,所以防止盜蜂是保證正常生產的重要管理環節。
1.1 盜蜂識別 缺蜜季節出現圍繞蜂箱飛翔并且不從巢門進入的工蜂,蜂箱蓋及四周縫隙出現亂鉆的工蜂,其飛翔的雜音很重,且其在巢門稍作停留便會出現咬架行為,表明出現盜蜂。
守門工蜂多只啃咬一只盜蜂,撥開蜂團發現被咬的工蜂身體發黑油亮,表明出現盜蜂。
巡查蜂場發現被咬死的工蜂肢體不全且身體發黑,表明可能存在被盜情況。
盜蜂嚴重時或強群盜弱群時,所有采集蜂全部參與盜蜜,被盜群的守衛蜂基本參與打架,從而喪失守衛能力,任由偷盜發生。可向盜蜂噴撒面粉,觀察蜂群回巢情況,發現帶面粉回他巢的即為作盜群。
1.2 盜蜂防止方法
1.2.1 飼養強群,棄養弱群。缺蜜期前合并蜂群并保證蜂量多余脾數,保證隔板外有休閑工蜂。缺蜜期盡量不飼喂整場蜂群,發現失王群應立即合并或者介入蜂王。
1.2.2 缺蜜季節前檢查蜂箱的箱體、覆布,如有破損要及時更換和用泥土堵住縫隙。多余的空脾及時收納在密閉的環境中,避免氣味外漏,不讓蜂接觸到舊脾。過于老舊的巢脾及時深埋或夜間焚燒后再深埋處理。
1.2.3 缺蜜飼喂或獎勵飼喂盡量安排在下午工蜂停止活動時進行,喂量以蜂天亮前吃完為宜。第一次飼喂采取撒少量糖水在巢框上進行引誘,灑落在蜂箱外的糖水立即用清水沖洗干凈,防止偵查蜂發現。
1.2.4 中蜂、意蜂盡量不要同場飼養,同養易引起盜蜂發生。
2.1 巢蟲危害 巢蟲是蠟螟的幼蟲,蠟螟夜間從蜂巢巢門進入,發現空脾或箱底蠟渣就會產卵在上面。卵孵化后幼蟲開始做繭吐絲,并逐步爬向子脾,使得蜜蜂幼蟲不能正常發育,在封蓋前出現“白頭蛹”的情況,嚴重時引起整群蜂飛逃。
高海拔地區巢蟲主要發生于早春蜂群越冬完成后和深秋接團前的咬脾期。這兩個時段蜂群群勢弱,箱底蠟屑又多,極易發生巢蟲危害。勤打掃和抽脾控制能很好地預防巢蟲。
2.2 日常預防
2.2.1 蜂群強盛可很好地防止蠟螟產卵。蠟螟基本不會在巢皮上產卵,即使產卵都在箱底。工蜂雖然對巢蟲沒有抵抗能力,但常打掃就很容易預防箱底巢蟲上脾危害幼蟲。
2.2.2 及時換脾造脾可減少巢蟲危害。日常管理中應注意收集蠟渣、贅脾、老舊脾,并隨時處理,整個蜂場不留可供蠟螟產卵的空間,從源頭上杜絕巢蟲出現。
2.2.3 利用噴燈和液化氣噴槍灼燒蜂箱,將躲避在蜂箱破損處的蠟螟卵和巢蟲消殺。發現蠟螟及時捕殺。
2.2.4 發現巢蟲上脾時,可用清水泡脾和陽光曬脾的方法捕捉巢蟲,嚴重的時候直接淘汰該張巢脾。
2.2.5 巢蟲清木片能較好地預防巢蟲,平時在箱底放一根能預防蠟螟產卵。
子脾上出現“白頭蛹”時,將巢蟲清木片懸掛于巢脾中也能驅除脾中的巢蟲。

3.1 發病情況 本病感染初期,子脾出現不成片封蓋、子圈幼蟲大小不一的現象,接著出現幼蟲不封蓋或者封蓋幼蟲被咬開的現象。
幼蟲變得暗淡、彎曲,蟲體發育不正常或呈現“尖頭”的病態狀況,“尖頭”的頂尖部倒在巢眼壁上。嚴重時箱底和箱外巢門附近能見到白色幼蟲被工蜂拖動和拋棄。拋棄的幼蟲可以從頂端提起,呈囊袋樣。
阿壩中蜂是閉鎖繁育的地方品種,隨著追花尋蜜外來蜂的增加和蜂農隨意引種,導致中蜂囊狀幼蟲病傳入金川縣。2014 年阿壩中蜂第一次感染該病,不具備抵抗力,使得蜂農損失慘重,很多蜂場直接清場。
根據該病發病情況和養殖經驗,有部分蜂群不感染該病或發病較輕。后期養殖中,可利用這些不發病群預防發病。
3.2 防治
3.2.1 強盛的蜂群能更好地調節蜂群內的溫濕度,有利預防該病。
早春和深秋氣候多變、晝夜溫差大,這時應不養弱群蜂,并將弱群合于強群,利用強群預防該病發生。
3.2.2 選育抗病品種,沒有發病的蜂群或者發病相對較輕的蜂群可作種用蜂群,以預防中囊病發生。
3.2.3 發現病群立即囚王斷子或直接殺王,讓蜂群失王2~3 d,再介入成熟王臺,利用蜂王出房婚飛這個時機,給工蜂提供充分的時間清理蜂巢和利用水蜜對蜂巢進行多次清洗消毒,以減少再次感染。
3.2.4 感染的脾焚燒后深埋,巢框、蜂箱用流動的清水洗凈后,在陽光充足的中午利用紫外線進行多次消殺。
巢框、蜂箱可用配比適度的消毒液進行消殺,待消毒液充分發揮作用后,再用流水清洗并晾干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