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黨史教育開展以來,甘州區教育局把黨史學習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為民辦實事上,緊緊圍繞“我為群眾辦實事”,積極回應群眾關切,聚焦教育難題,把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政課改革創新緊密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在教育教學管理服務的全過程,著力強化對師生的思想引領,把學習黨史同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和成效,全面提升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圍繞立德樹人、青年教師培養、重點項目推進、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全面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黨史宣講暖人心
甘州區教育局扎實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從黨的百年偉大奮斗歷程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廣泛營造“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濃厚氛圍,進一步引導廣大師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將黨史學習教育與學校教學工作緊密結合,建設甘州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黨史教育開展以來,甘州區教育系統成立青年思政課黨史宣講“蒲公英”小分隊,讓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落地生根。截至目前,黨史宣講“蒲公英”小分隊一行6人及各學校思政骨干教師對全區中小學及幼兒園共43所學校師生開展了扎實有效的黨史宣講活動,全區廣大師生近6萬人參與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受到廣大師生及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
黨史宣講活動中,王海瑛老師以“學黨史、頌黨恩、跟黨走——開天辟地、救國篇”為主題,通過鮮活的圖片資料、內容豐富的黨史知識,從黨史學習教育的重大意義、重要內容、學習目的出發,系統梳理黨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記,系統地進行了解讀宣講。
牛菊萍老師以“祁連山下的豐碑”為主題進行了專題宣講,將紅西路軍憑借堅定的信仰、不屈的精神、頑強的毅力、征戰河西走廊的悲壯歷程作了生動的詮釋和宣講,使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深受感動。
談軍花老師以“學習抗疫精神,踐行初心使命”為主題,一邊講解,一邊播放感人的人物事跡視頻,與師生一起回顧了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全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偉大斗爭。
王艷苓老師以“改天換地”為主題開展黨史宣講。內容從1949年—1978年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入手,為師生作了系統而生動的講解。
李學斌老師以“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及經驗啟示”為主題,圍繞“一個目標”,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貫穿“三個起來”,即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按照“四個階段”,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新時代等幾個方面,對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奮斗史和取得的輝煌成就作了深入的闡述。深刻分析了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什么“好”的問題,并對如何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出了指導性的意見和建議。
通過黨史學習教育進校園宣講活動,師生們在思想上受到了洗禮,把學習所得轉化為努力工作、好好學習的動力,以更加優異的成績回報社會。
此外,為了全面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蒲公英”小分隊自秋季學期以來,在各學校開展了“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的宣講,并積極參與張掖市教育工委組織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巡回宣講活動,與高臺、臨澤、肅南等教育系統的師生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全區43所學校積極開展了學生講“四史”系列活動,這是黨史學習教育的進一步深入。各學校精心組織各班優秀學生代表,組成“四史”宣講團,開展班級、學校、家庭、社區等不同層級的宣講活動5000多次,讓黨史學習教育由學校走向家庭,由家庭走向社會,讓黨史學習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思政課堂有特色
近年來,甘州區教育局積極組織師生改革創新思政課堂,開展“大思政課堂”單元系列活動。各學校開展農村思政課改革創新單元系列活動10多次。
積極探索大中小一體化思政課教研模式。甘州區積極依托河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相繼成立了甘肅省思想政治理論課藺海鯤名師工作室、張掖育才中學、甘州區南關學校、甘州紅軍小學工作站。甘州區教育局將依托名師工作站,凝聚名師智慧,打造學校思政教育高端平臺。教師們在名師工作站的引領下,不斷提升個人的專業素養,加快組建起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思政專業化教師隊伍,為推進甘州區思政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開展微黨課宣講系列活動。甘州區民族小學、西街小學、勞動街小學、甘州中學等全區40多所學校,教師積極參與黨史宣講教育活動,上好紅西路軍歷史的微黨課,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增強“四個自信”和“兩個維護”,進一步強化教師為國育人、為黨育才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誦讀紅色經典,傳承紅色基因。甘州區各學校師生朗誦紅色經典詩歌40多首,組織傳唱紅色經典歌曲50多首,在廣大師生中形成“知黨史、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良好氛圍。
組織紅色實踐活動,緬懷革命烈士。甘州區龍渠鄉中心學校、甘州區民族小學、張掖四中等全區30多所中小學先后組織師生瞻仰烈士陵園紀念碑,參觀烈士紀念館,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當年紅軍的艱難困苦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真切感受到了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更加堅定了跟黨走的信念。
創新思政課堂,提升教育品質。甘州區教育局為了破解全區教育資源不均衡,布局調整后農村學校(教學點)師資相對薄弱,部分學科師資短缺等問題,積極開展了“三個課堂”建設,名師“空中課堂”率先啟動。名師將課堂教學內容與黨史學習內容有機結合,使得課堂更加生動有趣。農村的學生也享受到了優質的教育,厚植了愛國主義情感,深切感受到名師課堂的快樂和幸福,進一步增強了為國奮斗的自信心和勇氣。
在開展“名師空中課堂”活動中,甘州區小學思政名師工作室首席導師談軍花老師在民族小學第一課堂主講三年級道德與法治課《請到我的家鄉來》,安陽中心學校、小滿中心學校師生在第二課堂參與互動,城鄉共享優質課堂資源,共同感受名師課堂魅力,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三校師生親身感受了“名師空中課堂”遠程教學同步互動課帶來的新鮮體驗。
教育均衡有實效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甘州區積極面對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和“七一”重要講話精神轉化為教育教學管理的能力,轉化為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結合教育工作實際,狠抓落實,破解教育難題,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努力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狠抓項目不放松,為民解憂出實招。甘州區教育局面對甘州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出現的新問題,緊緊圍繞“我為群眾辦實事”,積極回應群眾關切,聚焦教育難題,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和成效,全面提升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計劃實施前進小學、梁家墩學校、第十一幼兒園建設項目和第一幼兒園、民族幼兒園和第十幼兒園改擴建項目。啟動實施張掖市第三中學遷建、第七幼兒園、第九幼兒園、西街小學擴建項目;完成第六幼兒園、張掖市綜合實踐學校科創中心、張掖職教中心體育館建設項目等;實施14個城鄉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和能力提升項目;改擴建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食堂4所。通過實施以上項目,全區新增公辦園園位3645個、學位10365個。張掖一中的整體搬遷恰逢其時,不僅優化了教育資源,解決了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迫切需求,而且促進了甘州教育均衡發展,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名師領航促成長,城鄉教育共發展。甘州區教育局結合“行政+學會+基地”的草根式教師培訓模式,以黨史學習教育的背景、目標要求為出發點,以為民辦實事為落腳點,以教育重點推進工作為切入點,把4名隴原名師、5名張掖名師、23名甘州名師、27名學科教研員坊主,138名教研員、618名“蒲公英導師”按照學科進行細化分類、合理安排,采用教育局統一管理、工作室(坊)自我規劃、參培學校自主選擇的方式,在全區45個中小學幼兒園共開展了69次“送培進校”和33次“聯校教研”,共計上公開課215節、微講座135堂、集體備課研討會135次,好書推介活動135次,10場中考研討會,參培人員達2065人次,覆蓋了幼、小、初三個學段的每個學科。“送培進校”和“聯校教研”等活動,充分發揮名優教師的引領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助力我區教育發展和教師專業化成長,化解農村學校發展和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這一當前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最突出的問題。通過特色教研活動,教師們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也堅定了努力提升個人素養的信心和決心。這一系列活動讓名師真正走進課堂,助力教師梯次成長,夯實了教師成長“金子塔式”培養模式,讓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促進甘州教育高質量發展。
夯實“推門聽課”,課堂督導有實效。為切實加強學校思政課堂教學過程管理,規范思政教師上課行為,甘州區教育局在全區中小學開展“推門聽課”活動,本著“以聽促教、以聽促督、以聽促改”的原則,在各學科落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促進全區思政教師專業化成長。區教育局教研室,組織學科專職教研員,不定期直接入校走進課堂,通過聽課、議課、評課、反饋以及回頭看課等形式,對全區學校思政課堂教學進行全面視導。共計聽課356節,檢查教科研工作40次、檢查學校領導聽課筆記360人次。全區43所學校教學管理人員175人,共聽課13800節。局機關及學校“推門聽課”共計19719節次,加強了與4800多名一線教師的交流與合作。一年來,全區開展“推門聽課”,其中思政課近300多節次,在各學科落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促進全區思政教師專業成長,以此推動思政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創新教研新模式,教師成長有途徑。在“行政+學會+基地”的培訓模式下,將“蒲公英導師”“甘州名師”本地化線下教研向線上教研延伸,充分利用甘州區35間互動錄播教室開展“名師曬課”“區域優課直播”“區域學科教研互動”“周周優課推薦”“學科教研沙龍”“網絡社區學科教研”等系列活動。以網絡“名師工作室”名師示范引領作用和“網絡研修+現場研討”的網絡教研新途徑,打造高效立體化的區域教研新模式,實現教師精準教研能力的提升,助力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提高。打造“名師空中課堂+網絡互動評課”這一精品教研品牌,建設資源庫;通過“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網絡優質課活動,每學科和每學段,建立起名師優質課資源庫,達到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升全區教師整體專業水平。開展基于網絡的縣區區域教研平臺的教研活動,促進了信息化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引領甘州教育高質量發展。
教育管理更優化,質量提升有方法。為加強教育科研隊伍建設,甘州教育逐步摸索形成了一套選拔、培養、考核、晉級與退出等教育科研制度,逐漸探索形成并全面實行教育科研人員的聘任制、導師制,形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合理機制。制訂了甘州區教學改革行動計劃,確定了“五為、六化”改進目標,“五為”,即為學生健康成長服務,為教師專業發展服務,為教學研究服務,為提升質量服務,為管理決策服務;“六化”即課程建設系統化,教學改進項目化,學科研究基地化,問題研究微型化,均衡推進捆綁化,隊伍建設梯次化。全區遴選138名中小學幼兒園學科兼職教研員和618名“蒲公英導師”,形成學會會員、“蒲公英導師”、學科教研員、學科工作坊坊主、甘州名師的五級“金子塔”梯次教師專業成長模式,成立20個中小學課程研究會和薪火研訓基地,開展學科教師培訓和教學研討活動,成立28個名師工作室,以名師帶動和引領,走高端教學研訓活動,建立健全并逐步完善教育科研的相關制度。全區教育質量意識明顯增強,管理制度日趨完善,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教學方法不斷創新,教育內涵明顯提升,素質教育全面推進。
創新家校教育方式,架起家校共育橋梁。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甘州區教育局每月安排一所學校持續舉辦以“重家教·塑家風·愛祖國,共建和諧甘州”為主題的大思政課系列活動之“家長講堂”,通過閱讀《建設良好家風,創設最佳育人環境》倡議書,觀看《重家教·塑家風,共建和諧甘州》短片,請家長代表講述育人故事,觀看家長和學生共同展示的才藝表演《家和萬事興》等活動,從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長和孩子溝通的角度,全面引導廣大家長樹立正確的家教理念,弘揚家庭美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助推社會和諧穩定。同時,積極引導各學校開展家長會、家庭教育主題研討活動、家校讀書交流會等,真正架起家校共育橋梁,家校共育助力甘州教育均衡發展。
近年來,甘州區教育局多措并舉,為教育“賦能”,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結構布局趨于合理,千方百計改善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著力補短板、強弱項、推改革、優治理,促進甘州教育健康和諧發展,全力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甘州區教育局局長李金銘說:“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我們要以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為動力,積極回應群眾關切,聚焦教育難題,破解教育發展瓶頸,通過創新教學研訓模式,促進甘州全區教師的廣泛交流和學習,近距離走近名師,學習名師精湛教學藝術,進一步堅定了努力提升個人素養的信心和決心,營造了溫馨和諧的教育生態,促進甘州教育均衡發展,努力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編輯: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