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燕飛
【摘要】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忽略學生個性差異、學生參與度低、師生互動弱且缺乏針對性,容易造成班級學生產生抵觸情緒,班級管理效率低、管理效果不良。而差異化管理視角下的小學班級管理,有利于發展學生特長,張揚學生個性,能夠有效提升班級管理效率,進而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開創思維能力的人才。文章先是分析了傳統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就差異化管理視角下小學班級管理的針對性、靈活性、多元化等特征,提出了與小學生生理、心理相適應的班級管理策略。
【關鍵詞】小學;班級管理;差異化管理;概念;內涵;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21—0035—03
在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發展背景下,班主任的管理理念不斷更新,管理方法不斷完善。但受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的影響,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主導地位過強,學生參與度低、主動性不足,管理模式單一,主要以成績管理為主,管理效果不良,這就形成了班主任的“窠臼”式管理工作窘境,削弱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明確提出了拓展師生、家長和社會共同參與的學校管理模式,實現教育目標,這也催生了學校班級管理中差異化管理的相關研究,充分挖掘了學生的自身潛能,提升了班級管理的有效性。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差異化管理的概念與內涵
差異是一個哲學范疇,有外在差異和內在差異之分。外在差異表征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區別,還表示事物自身各要素之間的區別;而表征事物內部尚未顯化的矛盾與其對立面之間的差別被稱為內在差異。差異管理最早是邁克爾·波特提出的,差異化管理最早運用在企業的管理之中,其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尊重個體的個性差異,其管理模式是運用多元化管理思維充分挖掘和激發個體的內在潛質,使個體的特點和優勢得到最大的發揮[1]。起初,差異化管理被應用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之中的員工管理模式,引入到學校管理、班主任管理之中,即在班級管理中首先要承認同一班級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這個客觀事實:包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異,即外在差異;還包含同一學生內在各要素之間的差異性(如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等)和其在成長的不同階段之間的差異,即內在差異。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群體,自身控制力弱,對外界事物充滿了探索欲,這就給班級管理增加了難度。而將差異化管理理念引入到小學班級管理之中,結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方式進行管理,實現班主任管理的多元化、多維度和動態的班級管理模式,使得班級活動和教學活動更具有層次感,有利于提升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實現素質教育目標。
二、當前小學班級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1.忽略學生個性差異,造成班級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性格正處于發展之中,個體特征本身未能定性、個體間的差異也較大,這個群體在這個階段對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更加活潑好動。因而,班主任在對這一群體進行管理時,不容易準確把握他們的心理特征,在管理上往往僅憑自己的主觀臆測進行,導致學生在被管理中因為誤解或者被忽視而產生不良的心理問題和情緒問題,進而對教師的管理產生抵觸情緒,這種班主任權威和準則下的管理會導致學生個體發展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引導,自身的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得不到培養和發展。
2.學生參與度低,無法實現個體發展。班級管理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事情,設計面廣,需要班干部和學生個體之間的配合才能實現管理、教育目標,且只有把細節把控到位,才能實現對班級管理的終極管理[2]。然而在實際的管理中,班主任的權威和準則是唯一的標準,不能切實做到對每個學生進行差異化的管理,沒有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來制訂相應的管理計劃,無法挖掘出學生自身的潛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3.師生互動弱,班級管理效果不良。小學階段學生個體差異性大,因此,在小學階段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應加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了解學生的長處和不足,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差異來設計不同的管理方案,這樣既能發揮每個學生的長處,又能在有效的管理中糾正學生不好的行為。然而在實際的管理中,大部分班主任管理觀念依然非常陳舊和落后,沒有有效與學生進行溝通,不了解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對學生的管理工作常常按照自身的意志和經驗習慣性地大包大攬或者獨斷專行,長此以往,就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主動性的發揮,班級管理勢必取得不了好的效果。
4.缺乏針對性,班級管理效率低。在小學班級管理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都存在理論學習和實踐運用不一致的問題,不能把學習到的新穎的班級管理的理論在班級實際管理中真正有效、靈活地運用起來。在班級管理實踐中未能有效明晰學生個性和能力差異,對學生的優點和缺點沒能正確把握,不能根據學生的能力、特長來安排相應的任務,這樣就會讓學生喪失信心,造成班級管理效率低下。
三、差異化管理視角下小學班級管理策略
1.更新班主任管理理念。首先,作為班級管理的“領導者”,班主任要對本班級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依據學生的性格特征、專長和個體意愿,給他們安排合適的崗位。其次,要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班主任應加強對學生的了解,從每個學生的特點出發,來制訂相應的班級管理方案。最后,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上應以學生為本,時刻把學生放在班級管理的首要地位,在班級管理中盡可能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糾正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
2.班級管理方法要有針對性和靈活性。小學階段的班級管理面對的群體都是少年兒童,身心還沒有發育完全,因而班主任在對其進行管理時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對其進行要求,而要根據這個階段學生的特點來對他們不好的行為進行糾正,并采取靈活的措施來對他們好的行為進行鼓勵,讓他們能夠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繼續保持。比如,對于拾金不昧或者對他人有幫助的同學可以給予相應的獎狀、獎品等;對于那些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班主任則要主動地了解其原因,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帶領他們投入到班級管理中,幫助學生來了解目前班級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積極尋求先進的管理方案,進而實現對小學階段學生的有效管理。
3.建立師生互評的多元化班級管理評估制度。小學生剛剛進入學校的集體生活之中,還存在較大的不適應性。作為班主任,和教師、學生接觸的時間長、關聯性大,最能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因而對于他們的錯誤行為習慣,班主任應該及時地進行批評教育,促使其能夠得到糾正。同時,建立師生互評的平臺,通過學生的反饋,班主任能夠及時補充和優化班級管理中的不足之處,改變傳統的單一考試成績衡量的評價制度,依據小學生素質教育要求和目標,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全方位、多角度地評價學生、考量學生,充分肯定每個學生的發展方向和努力過程。在多元化評價體系下,班級管理制度更加健全,管理方法更加靈活和有效,有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總之,在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深化的進程中,教育主管部門也越來越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而作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和學校的基本單位,班級管理必然要與時俱進。因而,班主任應該以學生為本,時刻關注學生的發展情況,引入差異化班級管理理念,通過差異化管理來實現學生的有效管理,張揚學生個性,發展學生特長,進而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開創思維能力的全面人才。
參考文獻
[1]陶春秀.差異化管理視角下的中小學班級管理研究[J].學周刊,2019(26):173.
[2]李玲玲,靳豆豆,馮善德.基于學生不同氣質的精準個性化學習路徑挖掘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3):303-307.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