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金
(廣西貴港市港南區橋圩鎮林業站,廣西 貴港537100)
東津鎮地貌類型為非巖溶波丘陵,山包低矮,似饅頭狀,標準高度在100m以下,起伏高差10-30m,從衛星圖上觀看,整片區域如波浪起伏狀的丘陵,故稱為非巖溶波丘。巖層以褐色為主,又稱紅色巖層。巖石類型白堊統新隆組紅砂巖、泥巖組成,巖石固結程度差,易風化易被侵蝕,本地又稱紅粉石。該區域屬亞熱帶溫濕氣候,溫暖、潮濕,雨量充沛,據統計年平均降水量1541.1mm,降雨多集中在3-9月份,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5%,充沛的降雨量使得耕作土地濕潤肥沃,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生長,故東津鎮又稱為農業大鎮,主產東津細米、玉米、花生、紅薯、木薯等優勢農產品。
在長期的利用土地后,人們得到了農產物的回報后卻招來了環境變化的問題,原來一片綠色的丘陵,在坡頂上植被漸漸消失,土地逐漸退化和流失,形成了光禿禿的紅粉石沙化區,毫無生機,生態環境的惡化。造成以上原因有三個:
1)過度開荒造地,由于東津鎮為農業大鎮,土地耕作利用在農民心里根深蒂固,隨著農產品的銷售前景越來越好,為了獲取更多的土地,種植更多的農作物,農民不斷開荒造地,不少地方將耕地開荒到了丘陵的上坡頂部,加上又是種植單一作物。
2)過度的放牧,坡頂上土層淺,土壤肥力底下,雜灌、雜草生長本來就稀疏,人們在此放養牛羊,牛羊對坡頂土地上的雜草、雜灌進行啃食,過度的放牧,導致雜灌木、雜草生長停滯,難以恢復。另外對雜灌木、雜草的任意踩踏,造成雜灌木、雜草地上部分受傷甚至死亡,土地退化嚴重;
3)過度砍伐雜灌,每年秋收農忙之后,農民利用農閑,對地上生長的雜灌進行砍伐,甚至采挖樹樁,用做薪材;土地經過人為的長年累月破壞和過度開發,地上植被大量減少,土壤沒有了植物根系的保護,形成松散的砂粒,在風吹雨打的作用下,大量有機物的流失和土壤被侵蝕沖刷到溝谷,露出光突突的巖石,坡頂逐漸形成了石化或砂化,土壤流失,砂石保留不住水分,雜草無生,風一過揚起沙塵漫天紛,導致了該區域的丘陵坡頂巖石砂化嚴重。丘陵的下坡、中坡為種滿綠油油的農作物,上坡為光禿禿的風化砂石,形成了有名的“禿頭”嶺。
為了改善環境,減少土壤流失,土地進一步砂化,恢復坡頂上的土壤和綠化,“禿頭”嶺地上的復綠工程刻不容緩。急需尋找一種能夠耐瘠薄、耐干旱、枝葉、根系覆蓋范圍大的植物進行造林綠化。通過深入本地調查發現,在一些人類耕作不到或放棄耕作的地方,貧瘠地薄、砂石遍地、保水能力極差,基本沒有雜草和其他樹木,卻有一種灌木植物能在這些砂石地上正常生長,而且長勢不錯,枝繁葉茂,這種植物稱為黃荊。黃荊適應性強,耐旱耐瘠,在酸性或堿性土上都能生長良好。黃荊根系發達,萌芽力強,既是水土保持的優良樹種,又是營造薪炭林、肥料林的重要樹種。
黃荊為馬鞭草科牡荊屬灌木或小喬木,樹高2-5米;小枝四棱形,密生灰白色絨毛。掌狀復葉,小葉5,少有3;小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每邊有少數粗鋸齒,表面綠色,背面密生灰白色絨毛;中間小葉長4-13厘米,寬1-4厘米,兩側小葉依次遞小,若具5小葉時,中間3片小葉有柄,最外側的2片小葉無柄或近于無柄。聚傘花序排成圓錐花序式,頂生,長10-27厘米,花序梗密生灰白色絨毛;花萼鐘狀,頂端有5裂齒,外有灰白色絨毛;花冠淡紫色,外有微柔毛,頂端5裂,二唇形;雄蕊伸出花冠管外;子房近無毛。核果近球形,徑約2毫米;宿萼接近果實的長度。花期4-6月,果期7-10月。主要產長江以南各省,北達秦嶺淮河,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叢中。黃荊樹枝葉繁多,枝葉產量高,畝產可達1-1.5噸,1噸鮮枝葉相當于111.5公斤硫酸銨,40公斤過磷酸鈣,40公斤硫酸鉀。黃荊花期長,是很好的蜜源植物。葉、果可以藥用,種子可榨油、釀酒、做飼料。黃荊根系發達,須根豐富,在土壤中交叉纏繞,牢牢固定土壤,防止土壤松散流失,在以黃荊為灌木林地根系總生物量在1%的水平上為7.50t/hm2。在不同土壤層內其根系生物量為0-10cm為5.18t/hm2,10-20cm為1.85 t/hm2,20-30cm為0.35t/hm2,30-40cm為0.12t/hm2。在單位面積不同土壤層次下根系長度0-10cm為3168m/m2,10-20cm為671m/m2,20-30cm為202m/m2,30-40cm為109m/m2。黃荊其土壤抗侵蝕能力在土層厚度0-20cm中,有機質為1.6%,水穩性指數為83.63%,土壤侵蝕模數5.20t/hm2a。根據以上數據,在相同的土壤中,土壤根系越多,土壤抗侵蝕性越強,降低地表水流對土壤的沖刷;另根系分泌物、生物量豐富,促進了土壤的有機質合成。
土地整地的主要作用是改善苗木生長的立地條件,從而提高苗木成活率和促進苗木生長發育,同時也可使植樹和進行來做管理時容易進行。整地對改善土壤立地條件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可以影響地表的光照強度和受光時間,因而也影響到熱量狀況。雨水直接落到地表,覆蓋在地表的枝葉通過遮擋、隔離可抑制水分蒸發。地形的變化有時可以蓄水,有時又可排水壤的物理性質(土壤容重減少,孔隙度加大),從而在干旱條件下起到蓄水保墑作用,而在過濕條件下又能夠排除過多的水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土壤肥力,如在山地薄層土壤上局部加厚土層可減少土壤中石礫的含量等。此外,在山區,造林整地也是簡易的水土保持措施。為了防止植樹及幼林生長期間的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坡面徑流,改善苗木生長條件,對造林地采取的各種蓄水保土的措施。造林整地可以提高苗木成活率,特別是在苗木沒有形成郁閉成林之前,可暫時替代苗木控制水土流失,攔沙蓄水,促進苗木生長。紅粉石沙化區整地對提高造林成活率、促進苗木生長,是人工進行沙化治理造林技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實現沙化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全面整地是對造林地的土壤普遍進行耕翻。這種方法對立地條件的改善作用大,主要應用于平原地區無風蝕的荒地、沙地。局部整地的方法很多主要分為帶狀整地、水平階整地、反坡梯田、等高撩壕整地等。其中撩等高壕整地是我國南方山地、丘陵植樹造林過程中頁巖沙化常用一種整地方法,在干旱貧瘠的丘陵地區非常適用。等高撩壕整地又叫抽槽或溝帶整地,在山坡地帶按一定距離先測好水平線,然后沿著水平線開挖小溝槽,把新土堆在下坡,筑成一條水平土埂,其深度和寬度根據坡地土地深度,情況而定,溝槽挖好后,可以在溝槽內填充雜草、枝葉等,再將一些表土填回溝槽內一種整地方式。在紅粉石沙化區進行整地的方式是等高撩壕整地,它是一種很好的水土保持在了技術措施,其操作方便,容易掌握,這樣增加了土壤厚度和肥力,不但改良了土壤,而且起到保水保、保土、保肥力的作用,減少了地表的徑流的。
其造林方法主要有播種造林和植苗造林。
1)播種造林法:又稱直播造林,是將林木種子直接播種在造林地進行造林的方法。這種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積造林地上進行造林。但是這種方法造林對造林立地條件要求較嚴格,造林后的幼林撫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較高。播種造林的適用條件:適合于種粒大、發芽容易、種源充足的樹種,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種災害性因素較輕。黃荊樹每年孕育種子繁多,在雨水充足的地方非常容易發芽,播種時間一般在每年的2-3月份,這時雨水充足,土壤濕度高,將采集好的種子均勻撒在等高撩壕的溝槽內,并覆蓋回一層1-2cm的表土,這樣有利于種子的生根發芽。
2)植苗造林法:又稱栽植造林、植樹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為造林材料進行造林的方法。其特點是對不良環境條件的抵抗力較強,生長穩定,因此,對造林地立地條件的要求相對地說不那么嚴格。黃荊植苗的方法是,也是在每年的2-3月份,將培育好的苗木按照60-80cm的間距種植在等高撩壕的溝槽內,一般建議是種植杯育苗,種好壓實土壤,讓根系與土壤充分接觸,提高苗木的成活率。黃荊杯育苗其枝葉和根系完整,根系在營養杯內有土壤包裹,水分充足,不受到其他傷害,種植下去后隨著長出新的根系,容易成活,受治理區域立地條件環境因素的限制較少,是應用最廣泛的造林方法。
黃荊具有分布廣、生長適應性強,不擇土壤,在氣候干旱、土壤瘠薄、土壤保水量低、在酸性或堿性土上,特別是干旱瘠薄水土流失嚴重、防止砂石漠化的山區或丘陵地能夠正常穩定生長。黃荊樹萌芽能力強,枝葉茂盛濃密,冠幅大,緊挨地面,在下雨時,通過枝葉的阻隔,能有效阻擋水滴直接對土壤和巖石的沖擊侵蝕,干旱時,通過其枝葉對光照的反射,減低林下溫度,減少了土壤水分的蒸發。另外,黃荊其枝葉、根系在生長過程中的枯落物、根系分泌物分解成豐富的腐殖質,形成腐殖質層。因此,在該紅砂巖丘陵地區造林綠化,黃荊能夠防止土地砂石化,保護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營養結構,達到了綠化效能,涵養水源,大力改善生態環境,是一種非常值得種植的先鋒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