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青陳 濤卞慧敏 陳新榮李 良仇周毅
(1.揚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 揚州225127;2.中共鹽城市大豐區紀律檢查委員會,江蘇 鹽城224100;3.鹽城市大豐區萬盈鎮農業技術推廣綜合服務中心,江蘇 鹽城224100;4.鹽城市大豐區西團鎮人民政府,江蘇 鹽城224100;5.中共鹽城市大豐區委辦公室,江蘇 鹽城224100;6.上海農場學校,江蘇 鹽城224100)
鹽城市是江蘇省重要的農業生產地區,該市在經過大刀闊斧的生態農業改革之后,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卻依舊還是存在著一定發展問題。其中,禽畜污染、農藥用量問題等,都影響到鹽城市大豐區發展生態農業,關于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關于這一方面研究工作,而在研究的過程中為了客觀分析鹽城市大豐區生態農業現狀,筆者將會采用SWOT方法來進行研究,在文章的最后將會結合鹽城市發展所存在的問題提出若干改進建議,為后續更好的推動鹽城市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更多決策依據。
鹽城市位于江蘇省沿海中部地區,地處于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該地區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舒適,對發展農業種植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該市又位于了淮河流域、沂沐泗流域下游,處于平原下游地帶,地勢平坦,河流密布,西部地區與東南部地區地勢較高,中部地區與東北部地區屬低洼地帶,很多地區海拔都不超過五米,其中最高高度不超過八米,境內土地肥沃,大致上土壤主要分為四類,自西向東依次分布著沼澤土類、水稻土類、潮土類、鹽土類,可發展多種不同種植業,亦適合發展牧羊產業,或者種植各類水果。
根據相關的資料現實可見,鹽城市目前擁有耕地達到八十三萬公頃,居于省內首位,其中,臨海耕地達到一點五萬公頃,占到江蘇省內百分六十,占全國各省七十分之一,同時每一年就以兩千公頃不斷向海邊不斷的擴展,這是我國東部地區最大的農業后備發展基地。
1.2.1 鹽城市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鹽城市農業資源得天獨厚,該市以農業經濟作為主體經濟之一,目前,該市農業已經向農業強省不斷的過渡,其中,優勢農業在其中就扮演著十分總要角色,其中就包括有:棉花種植、糧食、油料、蔬菜、蠶桑、林業、果業、畜牧、海產品等。從相關的文獻可知,該市的農業經濟增長比較平穩,發展潛力巨大,位居江蘇省農業經濟第一。
鹽城市在發展生態農業方面花費了巨大心血,經過十多年建設之后目前已經成為農業發展強市。根據2019年,鹽城市農業總值達到1128.1億元,農業增加值達到662.6億元,相較于2015年增長幅度達到4.88%。截止2020年,該市糧食產量連續十年穩定在130億斤以上,僅在2019年,產量就達到142.46億斤,這個糧食產量基本上可以滿足江蘇省大約一半人口的糧食需求。另外,該省農漁業生產總量位居全省首位,占地達到三百多萬畝以上。目前,該省內用于食品加工區占到九個左右,擁有上規模的實力較強的中小企業就達到一千多家。
1.2.2 鹽城市發展生態農業的主要模式
從2010年開始,鹽城市積極推進生態農業模式,為了達到這一發展目標,該市堅持以深化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村土地、農村金融三大改革作為動力,積極推進現代化農業示范園區,打造從農產品生產、批發、加工一體化發展模式,積極打造具有現代化示范產業園區,重點擴大農業設施栽培、規劃化養殖與種植,穩步推進農業高效化發展,形成具有鹽城特色的高效的生態農業發展道路。根據相關資料現實可見,目前該市已經建立起的農業生態示范園區就達到200多個,其中,大型農貿批發市場就達到接近五十個,現代農副產品加工生產園區就達到12個,年產值達到四百多億元,占到該市農業年產值的55%左右,其中,高效生態農業占地面積就達到約40萬公頃。另外,該市內的具備現代化農業設施農戶戶數就達到64萬戶,占到該市內的純農業戶數70%左右。
為了推動鹽城市土地新模式發展,該市采用了新的流傳機制,以進一步的推動生態農業的不斷發展,開創了農業發展新模式,實現了互動式發展目標,實現了農業雙贏目標。其中,就包括有采取了農村入股模式、集中租賃等方式,有效的解決了農地分散等問題,有力的推進了農業生產與發展。其次,該市還積極的拓展融資渠道,吸引市內企業資本,進一步加強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投入,提高資本配置、利用效率。該市還踐行了“專家進大戶,大戶帶小戶”發展模式,積極的穩步的推動了產業發展,目前已經前后培養了接近一萬多個農業示范戶,帶動了而是多萬戶農民參與到發展新農業當中,進一步的促進了多個不同品種的發展,提高了科技利用效率。
鹽城市建湖縣上崗鎮在發展生態農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該鎮目前擁有耕地面積已經達到了三千六百公頃,截止2018年年底,該鎮上的認可人均收入就達到一萬多元,而近些年,該鎮通過大力的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而推動了該鎮上農業人口的發展,包括建立優質蔬菜種植園區、水果種植園區,而在開展過程中積極的引入多家優質農業企業參與到鎮上農業生產當中,由此極大的促進了該鎮上農業發展,由此推動了該地區的農業發展結構,提高了農民收入。而以往,該鎮農民都是以發展落后方式進行生產,管理方法比較落后,農業人口收入比較有限。而在經過該鎮政府大力實施農業改革之后,加強投資與選擇與外部企業合作之后,便大大的促進了該鎮市場經濟發展,實現了互動雙贏的發展局面,達到了改革目標。
從上述分析便可知,該鎮在發展農業方面突破了以往的發展格局,究其原因,是該鎮政府積極奔走,大力開展高效生態農業,同時重視與外部企業之間的合作,以達到互動雙贏的合作目的,這才使該鎮獲得成功的一大原因。再有,通過優化農業結構,建立起優質蔬菜種植園區、水果種植園區等增強了該鎮的農業發展優勢,引導更多的農民參與到優質果蔬種植之中,發揮農民發展積極性。
2.1.1 區位優勢
大城區是鹽城市一個室內管轄區域,該區域東臨黃海,西連興化市,南與東臺市地區接壤,該區擁有一百一二十公里海岸線,總面積就達到了三千五十九平方千米。
2.1.2 資源優勢
大豐區不管是水資源、環境資源、氣候資源均十分優越,氣候溫潤,四級分明,雨量充足,十分適合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該地區年平均氣溫為十四攝氏度左右,其中,無霜期達到兩百一十三天,年平均降水量達到一千多毫米,年平均日照小時達到兩千兩百多小時。該地區目前擁有農業種植面積達到一百三十八萬畝左右,人均耕地面積達到1.9畝。
2.1.3 勞動力優勢
該區域目前擁有人口數量達到七十二萬人,這為該區域發展農業提供了充足人力資源,提供更多的發展保障。
2.1.4 政策優勢
大豐區直接享受該市多項農業發展政策,包括有:高校生態農業、新土地流轉模式等,這為該區域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提供了良好政策支持。
該區域經濟總體實力還比較淡薄,增長乏力,管理上存在著許多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會制約該市發展,總體上還比較的薄弱,基礎建設能力還不夠充足,還有待改進。其次,該市的科技服務尚不夠健全,如:該地區尚未建立起科學服務機制,所以,總體上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再有就是,該區域不能為廣大農民提供更多樣的技術支持,服務意識方面也還不夠,這無不嚴重的影響到該區域的農業生產發展效率與優勢。
近年來,政府對該區域的生態農業發展給予了很大的重視與關注,積極推進了大豐區高效農業發展,解決技術管理等諸多問題,制定了多項政策,如:農村流轉機制等,這些政策都對該區域帶來了很多影響。
該區域由于科技投入相對少,又受限于資金等,導致一部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足,還有基礎一部分農業污水處理中心建設數量不足,最終導致生態水與生態圈污染問題產生,如:禽畜養殖過程中所引起的污染等,如果僅僅依靠當前生態環境圈來滿足生態需求的話,那么遠遠還不夠的。再有就是,由于農業、話費使用超標,導致農田污染源進一步擴大,嚴重影響到該區域生態環境,對水生物、人口發展均帶來很大影響。
從上述分析可見,生態農業發展優勢較大,各方面建設成果也基本達到該市標準,多個生產指標均位列全省第一,總體上鹽城市發展生態農業優勢大于劣勢,未來仍然有很多進步空間。
為了進一步推動鹽城市大豐區生態農業發展,那么就必須加強各方面的科技投入,加強新的農業技術的推廣,優化技術結構,讓更多的農戶在生產中將新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當中,提高農業生產質量、效率,提高農業產量,解決技術等管理問題等。再有就是,應吸引更多的資本參與到當地生態農業建設當中,尤其是大豐區,應吸引更多優秀企業參與其中,加快該地區各項基礎農業、污水處理中心建設,最大限度的減少污染出現。
如果想要發展生態農業,那么就要提高農產品生產方式、模式及技術,積極推廣新的農業生產技術、模式,減少使用農藥、化肥施用量等,加強規劃與管理,同時還應當運用生物方法來合理的防治各種病蟲草害等,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確保食品的安全,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如:根據土地情況合理投入化肥總量等。
養殖禽畜難免不會產生糞便污染,如果要發展生態農業,那么就要加強各項管理,最大限度減少各種禽畜糞便污染。如:可以采取建立禽畜沼氣池等,或者是采取全新的農業生產模式等,如:建立起稻-鴨-萍模式等,這樣便能減少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今天大力提倡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今天,各地區應加強科技的投入,同時還應改變生產模式,最大限度解決技術管理等問題,以不斷的推動地區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提高農產品產量、效率,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