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忠寧
(遼寧省錦州市太和區大薛街道,遼寧 錦州121000)
植護保護工作主要由植物病蟲害專業演變而來,主要包括植物病蟲害識別、農藥安全使用、病蟲害防治技術等內容。與其他植物相關工作相比,植物保護核心具有更加顯著的跨學科特征,與農作物學、園藝學與農業資源利用學密切相連。同時,在植物保護核心技術的實際應用期間,也會涉及動物學、植物生理學及細胞生物學等。
隨著農業的發展,人們加強了對于植物保護新技術的研究,全面分析了不同類型農作物的生長方式、周期、特點及不同時期的營養需求,根據其各個階段的生長特點采用合適的植物保護技術,有效地提升了農作物的生產效率。比如說,在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的栽培耕作中,合理應用旱地免耕栽培技術、水旱輪作免耕栽培技術、水田連作免耕栽培技術,這樣能夠調節耕作區域的溫度、濕度及土壤pH值,有效提升農作物生產效率,有效節約農業生產中消耗的人力、物力、水資源,降低生產成本,優化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會受到各類病蟲害的侵襲,導致農作物生長、開花、結果、果實生長受到影響,影響到農業生產效益,而且,為了有效防治病蟲害,人們需要應用大量的化學藥劑,這樣會造成環境污染,且農產品中會殘留部分藥劑,危害人類身體健康。應用植物保護新技術,能夠有效避免病蟲害對農作物的侵襲,為植物健康生長創造有利條件,確保農作物產量,同時減少在病蟲害防治上的成本,這樣有利于生態農業理念在基層的推廣,以及植物保護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植物保護技術通常也應用在農作物的有效在培育與養護中。具體來說,在選擇農作物種植品種時,應當保障農作物的適宜性,結合當地氣候條件以及土壤條件特征,選擇生長效果最佳的農作物品種,切實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在農作物栽培種植前,需要做好種子處理工作,確保種植的種子均飽滿均勻,增強提升農作物出苗率。注重在植物種子處理期間控制處理溫度,避免溫度較高對植物造成額外損傷。在漫種過程中,需要保障種子被全面浸泡,增強種子滅菌效率。
農業耕種技術也是植物保護核心技術的重要分支,需要切實提升農作物在后期生長期間的抗逆性以及存活率。在使用農業耕種技術期間,需要采用輪換種植方式,避免一種某作物在同一地區長期種植,導致土壤營養成分快速流失問題出現。在農作物輪種期間,需要以生態多樣性的原則,確保選擇的農作物能夠充分利用當地土壤條件及其內部養分,保障農作物高效高質生長。
光誘技術是當前生態農業中常用的一種植物保護新技術,應用較為廣泛的技術產品為頻振式殺蟲燈,這種裝置聯合應用了光、波、色、味四種誘殺方式,將害蟲聚集在一起集中消滅。頻振式殺蟲燈的主要元件為頻振燈管、高壓電網,頻振燈管可發出特定頻率光波,引誘害蟲前來,同時裝置可發射聲波,干擾害蟲的活動周期,且其燈殼為黃色,夜間裝置打開發出黃綠色光芒,利用了害蟲的趨光性,大量害蟲被誘導而來,在燈管周圍飛行,會被高壓電網殺死或擊昏,進入接蟲袋內,如若接蟲袋內有活蟲,會釋放出性信息素,誘導同類昆蟲前來,實現性誘。頻振式殺蟲燈殺蟲種類廣,對于大多數直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類蟲害具有顯著捕殺效果,比如說甜菜夜蛾、斜紋夜蛾、銀紋夜蛾、小綠葉蟬、黑刺粉虱、潛葉蛾、黃條跳甲、煙青蟲、金龜子、螻蛄等,科學研究表明,在相同條件下,未放置頻振式殺蟲燈的區域,蟲卵數量為28顆/百株,而放置了頻振式殺蟲燈的區域,蟲卵數量為12顆/百株,由此可見其對于害蟲的捕殺效果。整體而言,這類植物保護新型技術裝置,具有誘殺力強、對益蟲影響小、操作便捷、成本低的優點,且隨著技術裝置的改進,人們改變了高壓電網的殺傷力,將害蟲擊傷而非殺死,這樣能夠更好地發揮其色誘的功效,殺滅更多的害蟲。在農業生產實踐中,植物保護站會根據病蟲害監測所得信息,選擇合適裝置,在4月中旬裝燈,10月撤燈,每日21點至次日凌晨四點開燈,誘殺害蟲。
色誘主要就是在農田中設置黃板。由于部分害蟲具有趨黃性特征,因此可以有效殺滅對黃色較為敏感的害蟲,如茶芽蟲、粉虱等。在設置黃板期間,需要以東西方向為主,將黃板位置控制在指定高度,以便達到最佳吸引害蟲的效果。在實際調查中發現,一張黃板可粘取黃曲條跳甲83~240余頭,在靠近蔬菜以及加大黃板數量后,最高殺滅害蟲為364頭。由此可見,將黃板應用在生態農業生產過程中,可以控制農藥用量,緩解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為農作物提供更加良好的生長環境。
性誘技術是一項通過性信息素釋放,干擾雄性害蟲與雌性害蟲交配,改變種群性別比例,從而減少蟲卵產量,降低幼蟲繁殖數量的植物保護新技術。夏末秋初,蟲害處于頻繁活動時期,進行交配、繁殖等生理活動,在這一階段,人們可以應用性誘劑,干擾害蟲的交配,減少幼蟲的產生,并針對相關害蟲進行殺滅處理。科學研究表明,在糧食種植產區域,小菜蛾、煙青蟲泛濫,投放性誘劑,可獲得理想的蟲害防治效果。在以往,害蟲防治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其效果并不理想,性誘技術的推廣應用,有效改變了這一局面,以食心蟲的防治為例,采用傳統植物保護技術,費用高,捕殺效果不佳,且存在藥物殘留的情況,而應用性誘技術,一年投放3次性引誘劑芯,即可獲得理想效果,成本低廉,操作簡便,對于益蟲影響小,與當前生態農業保護環境、生產綠色無公害食品的理念相符。
病蟲害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重要原因,害蟲導致的減產問題降低農民經濟收成,減少經濟效益。建立健全防治體系,實現信息共享是對病蟲害有效控制的重要舉措。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下,信息化平臺的數據共享性可以避免溝通不暢導致的防治不當問題。為了保證防治效果,可以采用加大宣傳的方式,在媒體平臺上宣傳防治新知識和技術,鼓勵農民使用新型防治手段,科普過程中也應當對污染防治、有機農業、耕作輪作、套種等農業知識與植物保護技術進行補充說明,最終實現提升宣傳科普效力,提升植物保護工作效率的目的。
在使用植物保護核心技術期間,需要秉持綜合防治原則,盡量避免使用大量農藥及化肥。將多種農作物治理手段融為一體,制定出更加科學環保的植物保護方案,降低病蟲害問題導致機遇,增強生態農業建設期間的經濟效益。
做好農作物生長全過程保護控制工作,切實把握農作物生長特征,對病蟲害防治等核心保護方案進行不斷優化及調整,切實提升農作物生長水平,增強生態農業建設期間的經濟效益。
就目前來看,農作物病蟲害問題仍然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規避,但可采用科學手段有效預防。通過構建起農作物各種害預防體系,可實現控制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概率,縮小病蟲害影響范圍的目標。隨著農業技術發展速度不斷加快,通過在植物核心保護工作中應用先進的病蟲害檢測手段,可以及時發現病蟲害暴發隱患,立即采取有效解決措施。
在構建生態農業病蟲害預防體系過程中,需要嚴格遵循因地制宜目標,細致分析地區農作物種植需求及土壤環境特征,運用多種手段控制農田生態系統,確保農作物產量不斷提升。應用先進的網絡技術構建起病蟲害預測網絡系統,對農作物檢測結果進行采集并充分分析,切實提升生態農業病蟲害防治預測工作的精準性與全面性,盡早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
總而言之,生態農業建設工作任重而道遠。為切實提升生態農業綜合效益,需充分認識到應用并發展植物保護核心技術的積極作用,加強植物保護核心技術研發投入力度。擴大關于植物保護核心技術的宣傳覆蓋面,完善現有生態農業建設體系,培育出更加優異的農作物新品種,確保植物保護核心技術能夠得到高質高效應用,在盡早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目標中發揮出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