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潛江市趙垴村“蝦稻連作”的調查"/>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葉方霞方勝磊嚴珍祥
(1.湖北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湖北 武漢430000;2.北京跨時空國土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00)
2017年與2012年相比,熊口鎮趙垴村經過5年的努力,全村經濟社會、村容村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創造了貧困村追趕跨越、全面小康的奇跡。一是實現了從貧困村到小康村的轉變。全村農民收入3780余萬元,農戶全部住進了新建的社區,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建成了村文化廣場、林蔭小道、健康步道、社區醫院等基礎設施。二是實現了從后進村到先進村的轉變。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每年達100余萬元。熊口鎮趙垴村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增強了,社會風氣變好了,人心變齊了。如今的趙腦村到處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三是實現了從封閉到開放的轉變。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建設初具規模,在合作社內部組建的公司等經營實體,保障了全村勞動力充分就業,外出務工人員大量減少,農村“三留守”問題得到解決。
而2013年之前,熊口鎮趙垴村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熊口鎮位于潛江市中部,東北距潛江市城區16公里,區域面積102平方公里,鎮中心地理坐標為東徑112°46——北緯30°18′。是個地勢低洼的地方,一下大雨就淹。而趙垴村是熊口鎮最偏遠的村,全村共有10組,地勢最低,有"水窩子"之稱。2013年之前,全村只有6500畝耕地,其中水田2500畝,水田以種植種植水稻——油菜為主,且大部分為低洼的冷浸田,每畝1000元,旱田4000畝,以種植棉花——小麥傳統作物為主,每畝1500元,群眾收入極其有限。
如何盡快實現村富民強、生活富裕是趙垴村干部群眾長期思考的問題,出路在哪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圍繞土地這個核心,經歷的第一次動能轉換,是“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使家庭能量得以充分釋放,極大地發展了生產力,形成農村勞動力的大流動。而眼下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下,正在醞釀的第二次新舊動能轉換,是“合”,讓以土地為基本要素的各方要素力量集合起來,通過促進生產方式的改變,帶來生活方式的改變,以此帶來農村“聚變”。
2013年是趙垴村土地新舊動能轉換由“分”到“合”的轉折點,該村抓住熊口鎮作為湖北省“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簡稱"四化同步")試點之一的機遇,趙垴村615戶將村內耕地流轉給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華山水產公司,企業通過坑塘復墾、占補平衡、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國土整治項目籌集資金,實施土地集中連片整理,改造成標準蝦稻共作單元后,再反租倒包,實行標準化經。機械化、社會化服務讓農民從純勞動者向半勞動半管理者轉變。而且,小龍蝦屬于完全競爭市場,價格比較透明,當地龍頭企業也會托底收購,起到了引導市場的作用.小龍蝦的殼可制作甲殼素,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生物醫藥高新產業的跨越。蝦稻共作最神奇之處在于形成了生態種養的"完美搭配":小龍蝦疏松表層土壤,排泄物補充稻田養分,稻茬、雜草、敗葉滋養幼蝦,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在趙腦村,綠色生產、清潔生產正日益成為村民自覺。經過幾年的探索、創新和發展,趙垴村小龍蝦產業不斷壯大,產銷兩旺"一只蝦""一袋米"正逐步成為趙腦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抓手。趙垴村則整體遷入熊口鎮上的華山趙腦綜合社區。“稻蝦共作”的生態高效模式,促進了資源綜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是循環農業、效益農業的生動實踐,是稻田綜合種養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成功典范。這就是“華山模式”,成為潛江展示蝦稻產業的一張名片。
土地流轉不能“一轉了之”。這其中的關鍵是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要土地集中連片、規模經營,必須對趙垴村原來的農村居民點進行遷村騰地,華山公司利用遷村騰出來的土地,在統一規劃下,按照要求全力建設“華山綜合社區”,加快農民“市民化”步伐。這樣一來,不僅增加了農村與外界的物質文化的交流和溝通,更重要的是縮短了城鄉之間的距離。
在“華山綜合社區”建設過程中,由華山水產公司墊資新建“華山綜合社區”,按城鎮標準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并對新社區住宅進行基本裝修。農戶騰出宅基地與在熊口鎮區新建的“華山綜合社區”房屋進行置換,真正讓農民實現“洗腳進城”“拎包入住”。“新市民”在分享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基礎上,已實現生活方式的轉變,并從身份和社會保障上逐步實現向“市民化”轉變。
目前,社區建設完成投資1.8億元,一期建成25棟470套樓房,水、電、電視、通訊等設施配套齊全,搬遷入住470戶。社區內新建配套設施,包括村文化廣場、林蔭小道、健康步道、社區醫院等基礎設施。
為了發展立體農業、綠色農業,帶動村民致富,趙垴村還建立了長效機制。在農戶“反租倒包”基礎上,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三位一體”的經營體制。
在這種“三位一體”的經營體制下,華山公司就是龍頭,合作社就是保姆,農戶就是種田能手。老百姓通過返租之后,通過合作社帶動農戶、引導農戶,實行“六統一”,即:統一耕種、統一插秧、統一藥品、統一飼料、統一管理、統一收割,把群眾基本上從原來的傳統農業引導到現代農業軌道上來了。
“三位一體”極大地拓寬了農民就業、增收渠道:財產權顯性化并明顯升值,除土地流轉租金收入外,農居變為城鎮“大產權”住宅,財產價值提升,面積寬裕的還可以通過出租掙一份租金;通過經營稻田蝦池,讓一部分人成為離鄉不離土的職業農民,獲得比過去更多的土地經營收入。而另一部分人進入公司、專業市場、園區,從事加工、銷售、物流等環節,成為職業工人或小老板。同時,通過整村推進土地流轉和基地經營管理,村集體每年增收100萬元,對村民的綜合服務效能大大提高。
通過考察,華山模式給我們的經驗啟示是:
從趙垴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實踐看,村班子勇于擔當,積極探索,敢闖敢試,發揮的重要作用無可替代,無論是前期的方案制定,宣傳發動,中期的土地整理,丈量確權,后期的合同簽訂,補貼發放,都要由村兩委統籌謀劃,精心組織,嚴格監督。實踐證明,村級班子在村級各項事業發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只有班子堅強有力,能干想干,才能把黨和政府的各項農村政策落到實處。才能帶動農村發展、帶領農民致富。
農民的土地情結濃厚,對土地依賴感強,要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必須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不能搞強迫命令。趙垴村兩委在土地經營權流轉過程中,加大宣傳力度,多次征求群眾意見,提出合理的方案和實施方法,先后十多次召開群眾代表和黨員會議,在民主協商的基礎上不斷修訂完善,確保村民意愿充分表達。并對土地劃分、確權、合同簽訂等村民關注的事項通過村務公開欄公開,接受村民監督。針對個別老年人、殘疾人,既不想放棄土地,又種不了大面積土地的情況,通過村民表決,專門劃出了一定的土地歸他們種植,村民的要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滿足,工作也就得以順利進行。
農民是土地經營權的所有者,理應是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主體。土地經營權是否流轉、如何流轉,村民最有發言權。趙垴村在進行土地經營權流轉過程中,徹底杜絕村干部“說了算”“一言堂”的現象,在每個環節決策前,村干部都與村民集中協商,在探討中開闊思路、達成共識,既激發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也收到了集思廣益的效果,提高了決策的合理性和針對性,形成了村“兩委”提事,全體黨員議事,村民代表定事、大家一起干事的工作機制。村民參與制定的包括趙腦村分地等各種制度在內的多項村規民約,雖然是“土政策”,但是卻“接地氣”,便于操作,易與落實。實踐證明,必須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的首創精神,發揮好他們的主體作用。有了村民的積極參與,工作就容易開展,“難”事也就不難了。
鄉村要振興重在產業振興,產業要振興重在農業振興,農業要振興重在生產者的振興。必須高度關注生產者在經營主體中的地位。保持政策手段和資源輸入,使直接的農產品生產者,成為未來鄉村振興中農業振興最主要的主體。
為助推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農民增收,趙垴村根據本村情況,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激活農村“人、地、錢”三要素,新建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明確公司、合作社、農民在利益聯結中所占份額,幫助農民獲取務工薪酬、政策紅利、入股分紅、土地流轉費等收益,喚醒農村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群眾愿意干、積極干,農村剩余勞動力得到轉移,土地、錢等資源得到有效利用,老百姓富裕了,鄉村振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