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朝遠
(臺江縣農業農村局,貴州 黔東南556300)
農業是社會經濟發展基礎,影響著國計民生。在傳統農業種植模式中主要關注農作物的產量和種植效益,對環境污染問題重視程度不足,由此導致土壤肥力逐年下降,有益生物死亡以及地下水體和大氣污染問題,影響了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時期,隨著我國大力倡導綠色農業以及全新農業技術的利用,使得農業發展中高度重視農業資源和環境保護土肥管理技術,有利于我國農業的健康發展,所以對其研究和利用具有深遠意義,以下對相關內容進行分析。
我國不同地區由于土壤性質、土壤結構等方面的差異性,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需要進行土壤改良,尤其是較為貧瘠的土壤環境下需要采取施肥措施,然而長期施加化肥導致了土壤結構受到破壞。為了改善肥料利用不利局面,需要合理利用土肥管理技術,加強食用級液態肥的利用,最大程度降低對土壤結構的破壞,最終達到保護土壤資源的目標。
在我國旱澇頻繁的農業種植區土地鹽堿化問題較為嚴重,尤其在我國沿海地區鹽堿地將影響農作物種植,所以需要采取技術性措施,避免鹽堿化土地面積進一步擴大,導致土地鹽堿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化肥用量過大,為此需要合理利用土肥管理技術,全面分析土壤中的養分和性質,然后結合農作物生長期間養分需求變化對肥料施加的合理控制。在滿足農作物生長的同時改善土壤環境,推動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在傳統農業發展期間往往高度重視農作物產量,造成土壤資源處于過渡利用狀態,不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復,通過利用土肥管理技術可以解決這一問題,比如利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能夠根據土壤實際情況加以改良,避免傳統農業種植模式帶來的不利影響,通過對土壤的統籌規劃與合理安排促進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傳統農業種植模式下土地開采問題十分嚴重,很多農民依靠自身種植經驗施加肥料,不利于農作物根系吸收養分和提升農作物產量,同時導致了土壤中多種養分流失。所以加強土壤養分管理意義深遠,通過土肥管理技術的利用,能夠在全面了解土壤養分結構的前提下合理制定管理方案,為不同作物的生長提供良好環境。
利用土肥管理技術主要是合理進行養分控制,滿足植被生長期間的養分需求,進而為方案制定提供數據支持,在土壤養分管理期間一方面,需要促進農作物生長;另一方面,需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也就是說通過土壤翻耕、晾曬、消毒等措施減少病原菌,進一步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保障。
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基礎,對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有著決定性影響,利用土肥管理技術過程中要求全面分析土壤性質,然后合理補充相關營養物質。在優化土壤種植環境之前,需要全面分析土壤性質和組分,然后結合植物生長發育需求選擇相關肥料,避免養分缺失影響農作物生長。
在土肥管理技術當中測定肥料十分關鍵,主要是利用技術性措施分析土壤中的養分以及農作物整個生長期間的養分需求量,根據數值確定肥料用量和種類,避免肥料過多使用導致種植成本增加,以及對周邊環境的破壞,土壤肥料測定技術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化學肥料的用量,降低對土壤帶來的不利影響,最終推動我國農業生產的資源化發展。
在農作物收獲之后會產生大量秸稈,對其合理利用可以保證土壤墑情,也就是利用粉碎設備將秸稈進行粉碎處理,然后均勻播撒到土壤表層,在秸稈腐爛之后即可產生大量氮磷鉀等養分,達到改善土壤質量,提升土壤肥力的作用。與此同時,粉碎的秸稈當中有利于微生物大量繁殖,大量有益菌的活動提升了土壤透氣性和疏松性,達到減少病蟲害的效果。
這種技術就是種植肥料作物后進行碾壓處理之后,與土壤拌和達到增肥效果,滿足植被生長需求。綠肥種植關鍵在于平衡土壤中的養分,改善土壤質量,以此促進農作物生長。目前,主要在豆科植物種植中利用綠肥種植技術,由于豆科植物固氮特性良好,可以聚集大量氮元素之后制作成綠肥,補充土壤中的氮元素,減少含氮化肥的使用。
當土壤出現板結問題后,利用無環境負荷型施肥技術,能夠保證農作物生長需求養分,減少化學肥料使用,為農作物生長提供良好環境,尤其是在改良酸性土壤方面可以達到良好效果,農民需要分析土壤pH值,如果土壤偏酸性需要波撒石灰粉,達到恢復土壤肥力的作用。
在當前的農業種植領域,高度重視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這是防治資源環保型農業的關鍵舉措。近年來,滴灌施肥法越來越廣,借助滴灌管道將水水滴緩慢的滴在土壤表面,進而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還可以將帶有肥料的液體澆灌到植物的根部,滿足水肥一體化管理需要,不僅實現了精準施肥,還節約了人力,比如在果樹種植過程中,幼果期對氮磷鉀等養分需求量大,滴灌法可以達到良好效果,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傳統水肥方法下的環境污染問題,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土肥管理技術與營養循環內容存在密切關系,通過合理選擇管理方法可以實現農作物生長期間營養物質的充分吸收,提升土地資源利用效率,避免養分過度流失。比如采取水培法培育農作物,測定農作物生長期間所需的營養數據,真正做到按需供給,通過該方法能夠改善土壤環境,抑制過度施肥導致細菌增加。
為了推進環境保護型農業的發展,需要當地農業部門明確意識化肥、農藥大量使用帶來的不利影響,與此同時,如果土肥管理技術缺乏和理性同樣會浪費多種營養成分,要求當地農業管理機構加快土肥關聯技術的推廣和利用,要求農技管理人員加強對農民的引導,確保肥料的合理使用,避免過度依賴農藥。在防治過程中積極利用生物防治、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以此減少對土壤水體帶來的污染。
通過物聯網技術能夠有效進行土壤數據分析物聯網技術,由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構成。通過物聯網技術和除非管理技術的結合后分析土壤數據,對土壤動態化監測,實現圖上數據的處理,然后根據土壤實際情況確定肥料種類和用量,有效保證農作物品質。比如在當前水稻試驗田中利用物聯網技術分析了氣候數據、土壤酸堿度、地表溫度、微量元素含量,然后將數據上傳到系統中,對土壤數據采集,有效分析土壤需要施加肥料的含量,極大的節約了人力和物力投入,并且提升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土肥數據庫也叫測土配方數據庫,農民可以隨時掌握土地養分含量和屬性,并且能夠生成相關數據表格,為農民采購化肥提供巨大便利。此外,土肥數據庫還存儲了土壤類型、土壤邊界、地形地貌等數據,根據歷年農產品產量和土壤實際情況分析制約農產品生長因素,然后合理施肥。
綜上所述,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農業依然是立國之本,農業發展對地區經濟發展和國民經濟發展都有著深遠影響,傳統的農業種植過程中普遍將重點放在農作物產量方面,在作物種植過程中為了提升作物產量與品質,需要切實加強土壤、水分、肥料等方面的管理,積極利用秸稈還田技術、綠肥種植技術、無環境負荷型施肥技術,以此為農作物生長提供良好環境,協調好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推動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