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月慶
(廣西南寧市隆安縣扶貧信息管理中心,廣西 南寧 532799)
隆安縣屬于山區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巖溶山地。因奇特的地理環境影響,致農業經濟發展程局限性。2015年,隆安縣所管轄131個村、1247個自然屯當中,按照自治區當時最新精準識別統一的標準,精準建立檔案卡63個貧困村638個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627戶71152人。隆安縣成為我國扶貧攻堅政策的重點縣。隆安縣坐落于北回歸線以南,環境多雨濕潤,且日照充足,具備持續性發展熱帶經濟作物的優良條件。隆安縣耕地面積93.67萬畝,林地202.6萬畝,前景優良,近年,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建立標準化農業示范區,經過全面種植和當地農業產業的崛起,完善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標準化。依靠當地特色產業逐步發展才是解決脫貧的首要任務,近些年,全線大力開發當地特色農業,根據當地獨樹一幟的天然環境,發展該縣本土特色農產品。為推動建立長效脫貧機制,本研究從農業產業化的內涵及以其促進長效脫貧的必要性入手,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分析問題,借鑒先進經驗。
首要是全縣可耕種面積較少,且實際每年水利灌溉面積僅達到60%,干旱、水澇等問題頻出,農業預防、抵抗自然災害問題較為嚴重。其次全縣大部分鄉村道路條件較差,導致農業及相關產品運輸有較大程度困難。并且該縣中低量產土地占大部分,面積達到44萬畝,田地質量較低。農業整體根基較差,限制隆安縣發展農業產業的腳步。
隆安縣屬于大山石區,天然條件較差,土地坐落不完整,目前貧困人口約有11萬多,大部分居民住在天然條件較為惡劣的山區內,不科學的種植、養殖及外出務工成為主要收入,非常容易因為災難、染病等不確定因素成為貧困戶,加大農民收入是首要難題。
農業科技無法完美匹配當地農業發展與農戶的實際所需。針對農業科技宣傳的專業人員極少,專業度及架構有所欠缺,專業人員當中老齡化,農作物、水果等種植專業人才匱乏,對當地農產業的發展難有助力。
當地農產品加工及相關產業鏈重度閉塞,嚴重缺乏針對農作物研發、再加工、銷售的各類專業人才。沒有為特色農產品建設全面產業鏈,因此大多數農作物都是直接銷售,沒有利用上特色農產品所帶來的附加值。
脫貧主體與企業應以利益為紐帶,在生產經營中各自分工合作,共同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但在市場經濟體制中貧困人口處于弱勢地位,貧困戶與企業之間未建立長期利益關系,兩者關系松散,甚至部分企業對農產品進行壓價,農民利益難以得到保障,不利于維持長期利益。同時,貧困主體與企業之間缺乏完善的合作機制,在合作過程中,對于如何確保農民的預期收益和零風險、如何實現雙方合作的互惠互利、如何確保政策對貧困主體及市場主體的支持效益等問題缺乏完善的制度。此外,對于企業缺乏完善的評估機制,尤其是一些新興產業企業在得到政府扶貧資源情況下,未準確評估該產業企業有多大的帶動作用,如何發揮對貧困人口的指導、示范、幫扶及增收作用,從而難以確保隆安縣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
首當其沖的是合理、科學的規范土地資源,根據天然環境,引導農戶適度探索新型農產品,合理利用土地空間資源,大力發展農業種植。結合全縣不同地區地質地貌及水土灌溉問題,耕種適合當地特色農作物。加大力度防范不同天然災害為地區造成的損失,當地氣象局、自然資源部等單位應加強合作,聯合開展針對天然災害的預防及有效處理的宣傳及教學工作。且籌集多方資金,繼續投入到交通道路方面,平原道路夯實道路基礎、質量;山區道路應根據地形地貌合理修建道路,加寬車道,方便運送貨物的各類基礎車型暢通,帶動一方經濟面貌。
推廣土地流轉,提高綜合土地利用率,部分農戶可以承包他人土地,發展自身種植優勢,從而帶來不菲的效益,同時讓更多農戶從依靠土地生活走出來,引導搬遷城鎮,向農產品相關產業鏈轉移工作,同時要為居民提供更便利、優質的公共服務。嘗試城鎮化建設,建立扶貧生態移民搬遷安置點,實現脫貧致富的任務。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振興是支撐。鼓勵懂管理、善經營的人才帶動當地群眾生產致富,拉動貧困村農民增收。推動各類人才形成合力,支持返鄉農民工,大學生回鄉創業,同時創新方式吸引資本和人才參與,帶動群眾發展農業產業。內外合力,打造專業的農業人才工作隊伍,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顯身手。同時,強化科技,培育人才。加強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打造鄉村信息人才隊伍,促進鄉村全面融入信息化浪潮,依靠互聯網高效接受新政策、 新技術、新思路、新商機,切實提高信息的應用效率和效果。
扶持培養龍頭企業及當地農產品相關產業鏈的經營主體作為扶持貧困村產業發展、扶持貧困群眾增加收入的重點來抓。積極為龍頭企業及經營主體解決資金、項目、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困難,積極幫助龍頭企業及經營主體申請貼息 貸款,加強服務,使之不斷發展壯大,把市場信息及時傳遞給農戶,增強其帶動貧困農戶發展的能力。同時,鼓勵企業 加強研發創新、擴大銷售渠道,不斷延長產業鏈。
針對隆安縣扶貧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應以以市場為導向,建立隆安縣農業與企業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共同盈利、共同承擔風險的互惠共贏機制,防止企業與農業主體在利益上分配不平等的問題,雙方應明確責任,在產業發展中做到有效銜接,使農業與企業結成密切的利益共同體,在企業的經營發展中鼓勵脫貧主體積極參與,不僅有利于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模式,還能保障企業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隆安縣作為傳統農業縣,雖目前已經擺脫國家級貧困縣,但農業標準示范區建立較少,農業標準化意識不高。應當以各方新、老媒體為載體,加強宣傳農業標準化的工作,提高全民意識。改變全民格局,在重視耕種及數量的同時,也不要輕視質量、標準和銷售的問題。提高地方農民種植技術和市場經濟敏感性,不僅可以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還可以把農民變成市場經濟的理性人,解放農民思想,開拓農村意識,促進當地村民創業創收,發揮榜樣引領作用,進一步改變農村村容村貌差、法律意識不強、經濟規律不懂等諸多問題,以點帶面地逐步提高隆安縣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
綜上所述,隆安縣農業產業扶貧攻堅任務依然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跟隨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農業產業化在我國脫貧攻堅任務實施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針對當前隆安縣農業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行探討,提出針對性的農業產業化扶貧效果的提升策略,希望能夠提高貧困農戶的收入,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