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昌霞
(貴州省望謨縣人民政府王母街道辦事處,貴州 望謨 552307)
隨著農業科技的高速發展,農藝技術日臻完善。通過農藝技術的創新性應用,能夠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節約農業生產所帶來的人力物力消耗,從而有效提升農業生產力。具體而言,通過對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農藝技術應用,對于農產品產量的增加具有最直接的影響,同時也能夠有效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從而更好地使農民增加收入。在當今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開展對于農藝技術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能夠通過提升農業生產力的途徑,切實帶動社會經濟的全面性發展。以下結合具體農業生產情況,進行詳細分析。
農藝技術對農作物具有“保證農作物正常成長”、“科學施肥提升產量”、“改善農作物外部環境”的具體影響作用,通過農藝技術的有效運用,可以根本性地提升農作物產量,促進農民的收入不斷攀升。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藝技術的合理利用,能夠確保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從而使農產品的產量獲得可靠保障。首先,利用農藝技術進行科學地選種育秧,能夠有效確保農產品種子與秧苗的質量,避免因為種子或秧苗的問題影響農業生產產量。同時,在進行播種以后,利用節水灌溉、農膜覆蓋、病蟲害防治等農藝技術手段,能夠確保農作物的健康生長,降低農作物早衰的幾率,從而起到提升農產品產量的作用。在此之外,通過農藝技術與農機技術的融合,能夠有效實現機械化、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從而在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中,有效降低人力管理成本,提升整體生產效率。
在農業技術的應用領域中,通過對于農業肥料的施肥過程,能夠有效幫助農作物補充各種生長所需的微量元素,從而使農作物能夠更為飽滿的生長,從而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在當今世界農藝研究尖端領域,為了減少傳統化肥的殘留及副作用,降低傳統化肥帶來的水土污染,農藝科研人員研發出了很多“綠色化肥”、“無公害化肥”,利用這樣的新型化肥,能夠在促使農產品產量提升的基礎上,切實構建起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態環境,也能夠使得這些“無公害農產品”,獲得切實的市場銷售價格提升。
農作物的外部環境對于農作物的產量具有直接的影響,在現代農業生產領域中,農業科技人員與農民,通常會利用農機與農藝技術的配合手段,開展大棚建設、農膜覆蓋、自動灌溉系統安裝等農業外部環境建設工作。通過科學的外部環境建設,既能夠根據具體農作物不同的特點,為相應的農作物提供最適于生長的環境溫度、環境濕度等必要條件;還可以有效通過農作物外部環境的改善,有效防止或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幾率,從而更好地促進農產品的產量提升。
在農藝技術的應用過程中,需要注重“農業種植間隙”、“改善外部環境”“科學施肥”以及“病蟲害防治”,利用技術手段的創新提升農業生產效能。
農業播種的間隙根據不同的農作物特點而各有差異,如果播種的間隙過于狹小,就會阻礙農作物的正常生長,最終導致農產品的產量降低。在農藝技術的應用過程中,農業科技人員或農民,應當根據不同農作物的生長規律,科學把控播種間隙,從而實現農產品產量的提升。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下,農民往往依靠自身的經驗,來確定農作物之間的播種間隙,但是這種方法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為了實現高產高效的農業生產目標,我國的農藝科技人員研究出了很多利用農藝技術控制農作物種植間隙的方法,使不同的農作物都能夠充分獲得日照、水分等必備的生長資源,從而使農作物的生長更加健碩。
在舊式的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民性了“靠天吃飯”,很少對于土地的環境進行改造,導致了農產品產量無法獲得根本性提升。再具體的農藝技術運用過程中,首先可以配合覆膜農機,對于玉米、小麥、棉花等適合覆膜的農作物進行覆膜,從而使這些農作物活動恒定的溫度、濕度,更加利于它們的生長。與此同時,在當今反季節蔬菜十分暢銷,這些反季節蔬菜一般都是經過農業大棚中的培育而生產出來的。因此通過農藝技術的運用,為反季節農產品構建農業大棚,能夠在減少農產品的自然損耗基礎上,有效獲得豐厚的農業生產回報。最后,無論是農膜覆蓋或是搭建大棚,都需要進行相應的節水灌溉設施設計,以此來改善農產品的外部水資源環境。
在自然生態環境中,自然植物在特定的環境下能夠獲得充足的微量元素,因此不必加以施肥的補充。而農作物是經過人工遴選而播種到土地環境中的,不同農作物對于微量元素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為了確保農作物產量提升,則需要展開相應的施肥工作。在傳統的化肥應用過程中,雖然通過大量化肥的添加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生產產量,但是傳統化肥易于產生對水土資源的污染,以及化肥在農產品上的殘留,因此需要利用農藝科技技術進行更為科學的施肥。在當下“綠色化肥”、“無公害化肥”等先進化肥的施肥過程中,需要農業科技人員及農民根據不同的農作物品種以及生長階段,選擇不同的施肥品種及施肥劑量,并且在科學施肥的過程中積極運用農機資源,從而更好地提升施肥效率。
病蟲害防治是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實施病蟲害防治,會對于農業產量造成嚴重的影響。在舊式的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大量使用農藥雖然可以起到有效的病蟲害防治作用,但是也會為農產品帶來更多的農藥殘留,不利于人民的健康。而通過“生態試劑”、“生物農藥”等農藝技術的有效運用,可以在確保農產品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地起到病蟲害防治作用,還可以實現農產品的品質提升。與此同時,通過“稻田養魚”、“麥田養鴨”等生物農藝技術的應用,還能夠在獲得有效病蟲害防治效果的基礎上,切實拓寬農業生產范圍,使農民獲得更為豐富的農業生產收入渠道。
農藝技術在未來必定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以下基于促進農機技術與農藝技術相結合、重點對各環節進行把控兩個方面進行展望。
在當前的農業技術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農機的運用對于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能夠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通過農機技術與農藝技術的有效結合,可以在節省更多農業生產人員成本的基礎上,切實提升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發展水平,從而實現農業生產力的提升。具體在農機技術的發展領域而言,隨著農機技術的發展,農機種類不斷推陳出新,很多新研發的農機都針對具體的農產品類型進行研發,使農機能夠更為適應不同農產品的生產需要。例如聯合收割機是我國運用范圍最廣的農機,而隨著農機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機市場上出現了小麥收割機、玉米收割機等專項的農機品種。利用這些專屬性的農機,能夠促使農業生產更為專業化,從而切實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農業生產活動是一個系統化的流程,而對于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有效把控,能夠切實促進農業生產效益的提升。在具體的農業生產把控過程中,首先應根據本地的土壤特點以及季節氣候特點,選擇與本地環境相適應的農產品品種進行種植。之后還需要在種苗選擇階段,有效選取高質量種苗,從而在源頭上確保農產品的品質。
總而言之,在當今鄉村振興、科技興農的大環境中,農藝技術的有效運用,能夠切實提升農業生產力,并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從而更好地促進農業實現現代化發展。由農藝技術帶來的農業生產力提升,不僅能夠為廣大農民帶來直觀的經濟收入增長,也同時能夠為農產品的消費者,帶來更多質優價廉的農產品,從而全面地促進農業供給側杠桿趨于合理化發展。在未來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廣大農業科技人員應積極研發和創新農藝技術,從而在不斷促進農業高效發展的基礎上,為社會創造更大的農業生產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