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頂勝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雅長林場,廣西 百色 533209)
我國國有林場伐區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因各類歷史因素影響,多數林區的立地條件較差,林木品種單一。此外,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我國為解決北方地區土地沙漠化問題,開始實施大規模荒山綠化與植樹造林工作,而當前的國有林場有很多都是當初種下的樹木,而此類樹木多以生態效益為核心,以防風固沙為主要目的,這就導致其經濟效益很低,且在采伐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因素更多。現如今,很多國有林場的可采伐資源已逐漸枯竭,現有的林木資源多為中生林或幼生林,而這些林木的經濟價值更低,導致林場自身很難實現有效的經濟產出。
現階段,我國國有林場伐區調查設計工作通常在采伐前一年進行,如果林木自身生長速度緩慢,伐區調查設計工作對于林區沒有多大影響,但是,如果是速豐林,例如桉樹、速生楊等林木資源,一年的時間林場伐區資源將會出現很大改變,如果林木單純以經濟價值為目標,那么這些速豐林也可能會影響到當地的生態環境。此外,對于林場伐區設計精度而言,如果沒有在資源層面進行良好控制,沒有針對林木特點進行調整,伐區調查設計工作將會失去其本質效能。
當前,國有林場工作人員普遍存在著學歷低下問題,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國有林場伐區調查設計人員學歷在大專以上的不足50%,多數職工僅有中專或初中畢業水平,這就導致伐區調查設計工作難以有效推進各項先進措施與手段。此外,林場伐區調查設計工作者在職稱劃分上也存在很大的問題,起到核心主導力量的中級職稱比例很低,多數員工僅具備低級員工水準,其自身的學習能力以及對各項技能的掌握能力很差。同時,林場內部一年生產者比例較低,人力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以我國南方某國有林場為例,其林業生產管理人員高達64人,而這些管理人員直接參與到一線生產活動的,其比例僅占71%,體系與人員素質層面的不均衡,也讓國有林場伐區調查設計工作嚴重受阻。
我國國有林場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管理者自身對伐區調查設計工作的不重視,直接導致其在執行調查設計策略時,所選中的標準帶選點缺少代表性,同時,調查過程所確定的間伐樣群數與行業內部所設立的相關標準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對于標準帶邊界的確定不夠清晰,各項工作難以有效推進。此外,伐區調查設計工作很少進行樹高測定工作,林木資源量調查不夠合理,伐區示意圖與實測圖以及實際區域內狀況吻合度較低,且不合理之處也沒有進行必要的修正。在林場設計與發展中,其所設計的樹種組成與實際區域存在不相符等現象,而這些問題的存在,讓國有林場伐區調查設計工作長期處于較低水平,行業發展速度很慢,伐區各項工作漏洞重重。
事業單位改革過程中,已開始全部實施企業化管理,林場需要自負虧盈,隨著這種管理方式讓林場的發展擁有更多的可能與市場拓展空間。但是,林場自身的地位卻極為尷尬,作為企業,林場自身不能自由利用其林木資源,不能自主完成經營策略與生產策略調整;作為事業單位,其自身的財政來源又需要自我承擔,沒有被納入財政預算管理體系之內;作為林場,其與地方政府農村扶持政策又不存在關聯。在此背景下,林場內部職工思想波動很大,其工作狀態與崗位責任心理受到很大打擊,林場各項工作發展極為緩慢。
國有林場歷史悠久,我國第一代林場職工起源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可是,這一批職工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經全部退休,正常情況下,這些職工需要被納入事業單位或企業養老保險提下之內。但是,我國國有林場的發展因各項歷史因素,其在職工養老管理層面存在巨大漏洞,職工養老工作被排除在事業單位與企業養老保險之外,大量離退休職工需要職場自行承擔,這就導致林場自身的經濟負擔極為沉重,林場經濟條件逐步惡化,已經基本喪失再生產與發展的基礎,市場競爭力與發展潛力持續下滑。
國有林場制度體系歷經兩個重要的歷史階段,改革開放前,林場屬于純事業單位,需要各級政府承擔其工資與財政,而國家相關部門也會針對林場的發展,設立專項發展資金。但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國有林場開始與國家財政分離,林場需要自負虧盈,各項扶持政策也因經濟發展需求而不斷削減,最終完全消失。但是,國有林場自身卻存在著大量歷史欠賬,雖然我國相關部門也在不斷推進生態效益補償制度,但是,補償標準卻和林場發展之間存在很大差距,林場自身財政狀況迅速惡化,甚至連職工的工資都無法及時發放,這就讓林場的建設與發展工作長期處于停滯狀態。
針對當前國有林場林木資源調查工作問題,從業人員需不斷落實各項先進技術手段,按照樹種與樹木年代的不同進行細致化劃分,以便于不斷提高林場伐區設計內容精度。此外,針對不同生長類別的樹木,編制對應的出材率表格,依照經營狀況的不同,精細化表格內容,相關表格的編制可參考行業內部先進單位與發展經驗。
各地區國有林場需針對當地林業部門所制定的對應伐區檢查制度內容,不斷完善伐區建設工作,林業部門更不能將檢查工作流于形式,充分發揮檢查機制所擁有的監督作用。此外,過長內部需要聘請業務水平高且原則性強的人員,組成內部檢查小組,合理劃分檢查職責,并使其與經濟利益相互關聯,不斷提高檢查人員的工作熱情。
現階段,隨著國有林場伐區工作趨向復雜化,調查設計內容更為精細,其對各類調查設計軟件的依賴性更高,因此,林場工作者與管理部門需積極組織各類工作人員,嚴格參照各類數據設計標準,加快國有林場伐區調查設計軟件升級工作。
國有林場伐區調查設計工作需嚴格執行雙持證制度,林區內部所安排的各項工作者必須是持證人員,并且,各類管理者也要從一線生產者中進行選擇,并保證其擁有中級以上職稱及能力。在管理與作業程序設計方面,林場需嚴格執行伐區設計相關技術章程,不斷提高人員培訓力度與知識體系深度,提高人員專業技術與職業道德,并加強員工法律法規意識,積極與地方省廳有關部門配合,強化后備力量培養工作。
近些年,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各類高精度技術手段在林區資源測定以及定位方面已取得卓越進步,以無人機技術為例,其在林木資源以及伐區面積測量方面,總誤差已不超過3%,而這些技術手段對于林區各項工作而言極為有利,可大幅度降低調查設計工作者的工作壓力。面積控制閥只需要工作者完成面積測定,并對蓄積量與出材率進行合理估算,最終得到伐區林木資源的最終數值,大幅度削減林場在伐區調查設計工作時的人力與物力投入。
首先,國有林場內部經營體制改革工作需進一步加快進度,林場經營用地、商業林以及各類其他資源需充分利用,提高林場內部各項資源的整合能力,為伐區調查設計工作的落實奠定良好基礎。此外,鼓勵林場職工創新發展,豐富林場各項資源,而地方政府也要為國有林場改革發展鋪平道路,設立專項扶持政策,林場自身也要積極實施人才優化計劃,不斷提高員工綜合素養,通過體制改革工作,讓國有林場由傳統的經營管理型轉變為服務管理型。
綜上所述,國有林場伐區調查設計工作需重點關注人才體系升級與制度改革,優化伐區調查設計工作的實施策略,積極改進體系漏洞,提高設計工作精準度,不斷改進國有林場經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