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振興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進入新時代,原始村落受到青睞,鄉土文化逐漸升溫,鄉村文化生活重新進入大眾視野。返鄉的年輕人發現農村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但也擔心農民文化生活的單調;而在城市生活的人們開始反思,如何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盡管城鄉的定位不同,但這并不足以構成城鄉發展差異的前提。農業農村現代化明顯滯后工業和城市現代化的現狀和事實,只有通過農村優先,才能促進城鄉融合(張紅宇,2019)。2019年7月,全國“加強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專題協商會在京召開,會議明確了加強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迫切需要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作為根本的制度保障。由此可見,在城鄉融合發展大趨勢下,把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研究重點放在農村,從制度變遷角度來研究城鄉融合發展下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有助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機制的改革趨勢。許丹(2020)等學者認為,中國農村文化現已從“文化權利保障”走向“文化民生建設”階段,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制度趨向深化完善。然而,從數據來看,中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在供給體系、財政投入機制、監督與評估機制等基本制度上依舊不夠完善和成熟,公共文化資源過多集中于城鎮地區,農村地區的文化生活仍較為匱乏。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一般涵蓋農村公共文化活動和設施兩部分。不論哪部分,政府機構依舊扮演主導者的角色。目前,有些政府部門對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不夠重視,未能深入調研農民群眾的對具體文化的真實需求,單憑主觀意愿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和相關產品進行供給,同時,缺乏農民文化需求和評價反饋。民眾難以對公共文化服務進行選擇和監督。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提供過程中,農民參與不足也是政府部門決策脫離農村實際和農民實際文化需求的重要因素。
首先鄉村人力資本短缺是農業農村發展滯后的重要原因,(張紅宇,2019)。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現有體制機制的影響,農村基層難以為專業文化人才提供良好的薪資待遇和發展前景,加之大多數鄉村走出來的大學生畢業后選擇在大城市發展,人才資源從鄉村單向流入城市的現狀難以短期內改變。少數文化專業人才有農村基層工作經歷,在經過鍛煉后,再次返回城市。其次,農村基層專門人才準入機制門檻過高。當前,許多單位和部門,對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引進、培育和選拔 “唯學歷論”,限制了大量優秀人才的引進。從近三年(2016-2018)數據來看,每年農村有23萬余(數據來源: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9)的高中生畢業,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無法考取大學,這些人生活在農村、了解農村文化需求,卻因準入機制與農村文化工作“失之交臂”。
從財政體制而言,村級政府財力有限,將農業發展作為工作重點,相對忽視建設公共文化,僅僅依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用于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是遠遠不夠的。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近四年(2016-2019年)數據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主要用于衣食住行,用于教育文化娛樂消費占比極低,僅有10.6%-11.1%。另一方面,群眾文化機構數少、開展活動數少,造成文化資源配置失衡。越是有文化需求的底層民眾,越難以獲得高品質的文化資源。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近四年(2016-2019年)數據來看,樞紐性公共文化機構(縣文化館、縣市級群眾文化機構、鄉鎮文化機構)數、從業人員和舉辦活動等數量增幅不明顯,甚至呈現下降趨勢,進一步導致“送文化下鄉”等服務活動次數較少、質量降低,難以有效滿足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所謂城鄉融合發展,是指在社會生產力充分發展條件下,由制度變革、技術進步、需求增長、文化創新等共同引致,形成新的地域組織結構、均衡化資源要素配置格局、互補型城鄉功能形態等,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動態過程(涂圣偉,2019)。隨著城鄉融合發展不斷深入,統籌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的布局、服務提供和人才隊伍建設等要素要向農村傾斜,有助于提高農村文化服務的覆蓋面,促進城鄉文化融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從“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增加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以及“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三方面提出了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質量的對策,本文通過困境分析,從機制改革方面提出了建設文化管理目標導向機制、健全城鄉文化普惠共享機制、完善選人用人機制和需求反饋機制,保障城鄉文化服務融合,做好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文化先行。
3.1.1 加強黨對農村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
鄉村文化繁榮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同樣離不開黨的集中領導與現代化治理,充分發揮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等主心骨作用,發揮好政府職能,強化制度供給,確保公共財政優先投入、基礎設施優先配備和公共服務需求優先落實,實現城市公共資源向“三農”傾斜。與此同時,發揮基層文化組織的監督和服務功能,逐步完善鄉村文化市場管理體系,增強鄉村文化治理能力。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優勢,建設鄉村文化電子政務,規范農村文化市場,打擊黃賭毒等違法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綜合考慮農村地區的民情民俗,與城市文化部門相結合,為農民群體提供公平互惠的文化服務。
3.1.2 堅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對農村優秀文化資源進行保護、開發和利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在農村,通過建立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挖掘利用機制,充分利用鄉村社會蘊藏的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如鄉村建筑、農耕文化、地方小吃、民族服飾、民族工藝品、民間藝術品、地方文藝表演等,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充分挖掘和保護瀕臨滅絕的文化資源,通過尋找、記錄、弘揚、傳承等方式,同時加大創新傳統工藝模式,發展特色工藝產品和品牌,將地方優秀的文化資源融入市場、轉化為文化產品,打造文化品牌,實現文化資源向文化品牌的跨越。
3.2.1 構建農村健康文化生活方式的培育和養成機制
推動鄉村文化脫貧,生活方式是基礎。建立定期評選“美麗鄉村” “文明村民”等制度,率先打造健康的生態環境,建設更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設立城鄉文化活動專項基金,建成“參與文化活動誠信系統”,加大政府對積極健康文化生活活動的扶持力度。率先深化有利于形成健康生態環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形成農村“三大革命”國家示范地,尤其是農村“廁所革命”,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廣泛開展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推動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轉變;大力推廣健康文化教育與人文素養提升工程,率先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健康鄉村文化建設。
3.2.2 構建城鄉文化生活文化方式的交流互動機制
在深入推進“送文化”基礎上,重點探討農村文化“進城”制度,做到城鄉文化交流雙循環。推動數字鄉村建設,加大互聯網設施建設,搭建信息互通、交流便捷的網絡平臺;加大鄉村文化工作者“三下鄉”活動,開展網絡技術幫扶,幫助農民群眾學會運用網絡獲取信息,形成鄉村地區“戶戶通網絡”“人人會網絡”的全覆蓋。特別注重開發和提供適合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農民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活困難群眾等群體的基本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打通鄉村文化扶貧的最后一公里。
3.3.1 構建合理的人才選拔、培養和使用機制
一是制定能推動城鄉發展的服務人才準入機制,鼓勵引導人才資源向農業農村回流,在設置人才的學歷、專業等基礎上,重點考慮扎根鄉村文化建設的意愿,做到真正激發人才參與鄉村振興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二是對農村基層現有的專業文化人才進行培訓指導,增強其業務素質,實現對專業文化人才隊伍的結構優化,改變人才資源從鄉村單向流入城市的現狀。三是對經營農村文化產業的人才隊伍進行培育,結合市場運營,加強宣傳開發。政府部門要對相關政策進行制定,實現對經營農村文化產業的人才的有效培養,并為其構建公共的溝通交流平臺,實現對農村文化產業的有力扶持。四是充分吸收高中畢業的優秀農村學生加入到農村公共文化隊伍中來,改變現有農村文化工作者年齡偏高的現狀,并提高他們的薪資待遇和社會地位,形成對他們的有效激勵。
3.3.2 構建科學的人才管理和激勵機制
一是政府部門通過構建權責明晰的人才管理相關制度,強化對服務人才的考核管理。鼓勵高校相關專業的畢業生投身農村基層參加文化管理相關工作。
二是秉承“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劣者汰”的原則構建用人機制。將群眾滿意度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指標,大膽起用講政治、守底線、沖得上、敢于擔當的干部,并把它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標準,綜合使用轉崗、引咎辭職、免職等方式進行調整,督促他們為農村群眾創造更多優質的公共文化產品。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的薪資待遇進行提高,做到與城鎮公共文化服務人員同等水平。
3.4.1 推進需求培育機制
以“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滿意度導向”為原則,建立符合農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反饋機制,推進“送文化”“種文化”“長文化”為基礎的需求培育機制。加強城鄉文化服務供需有效對接,推動青年返鄉、技術進村、資金進戶、鄉賢回家等舉措,消除阻礙城鄉文化體制機制障礙。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采用訂單式、眾籌式等方式,創新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加強對文化類社會組織的扶持、引導和管理,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培育的效率和品質。
3.4.2 理順評價反饋機制
把農村文化服務成效作為對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標,通過動態數據監測,健全評價反饋機制。理順評價反饋通道,實時了解鄉村民眾“需求什么、喜歡什么、滿不滿意”等訴求,破解鄉村文化建設中的同質化難題。在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大方針下,依托區域文化優勢,打造獨具特色鄉村。
從目前來看,鄉村基礎設施不足、公共服務落后依舊是農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民生問題,也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直觀的體現。如何提升中國農村公共服務機制質量,尤其是在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機制融合發展時,以文化治理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已成為新時代國家制定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議題。筆者認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從腦中“一張藍圖”到眼前“一幅實景”,需要立足鄉村傳統文明,吸收城市文明及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建立文化管理目標導向機制、健全城鄉文化普惠共享機制、完善用人選人機制和培育文化服務需求反饋機制,從創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機制來落實培育農村健康文化生活方式,保障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健康有序,培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和保障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利益的實現,促進城鄉文化融合引領鄉村文化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