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峰,程娟,劉利明,劉長亮
(250100 山東省 濟南市 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
經過近60 年發展,山東省農機工業從無到有,由小變大,農機裝備產業已形成門類較為齊全、配套相對完備的產業體系,產品涵蓋種植業、畜牧業、林果業、漁業、農產品加工、農用運輸、可再生能源利用機械等7 大門類3 500 多個品種,可基本滿足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和部分新興領域關鍵環節機械化作業需求,市場遍布全國各地,并銷往世界120 多個國家和地區。山東省農機裝備產業雖一直國內領先,但近年來,這一發展優勢正在逐漸減弱。2006 年山東省農機工業銷售收入為663.5 億元,在全國的比例達到51.6%,占據絕對優勢地位;2013 年銷售收入834.15 億元,占全國比重22.56%,近幾年基本維持在23%-24%,產業轉型升級任務繁重。隨著農機裝備供給與市場需求矛盾的日益加劇[1],成本壓力增大,產業整體增速持續下滑。在當前形勢下,對山東省農機裝備產業情況開展深入調研分析,對推動實現山東省2025 年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發展目標,逐步完善產業鏈體系建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山東省農機產業規模約占全國的1/4(不包括農用三輪汽車、低速貨車、內燃機為主導產品的企業數據),主要經濟指標連續20 多年位居全國同行業首位。近幾年統計數據顯示,山東省農機裝備產業規模以上企業數占全國19%~20%,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國的23%~24%,利潤占全國22%~23%。山東省農機制造企業有2 000 余家,規模以上企業約450 家,2019 年主營業務收入為600 億元左右。2019 年農機購置補貼數據顯示,山東省拖拉機生產企業有90 家,銷量約占全國的51%;小麥機生產企業15 家,銷量占全國的65%以上,占據絕對優勢;玉米機生產企業25 家,銷量約占全國的50%;植保機械產量及技術水平占絕對優勢。
1.2.1 拖拉機數據統計
有主機生產企業40 余家,是全國拖拉機的最大生產基地,產業規模和技術水平優勢明顯。據山東農機工業協會統計,2019 年山東省骨干企業生產拖拉機11.63 萬臺,同比增長2.7%,約占全國總產量的51.27%,其中,大中型拖拉機67 131 臺,同比增長22.71%。
1.2.2 谷物聯合收獲機械數據統計
有主機生產企業50 余家,是全國谷物聯合收獲機械的最大生產基地,。2019 年骨干企業生產聯合收割機25 149 臺,其中自走式谷物收獲機9 326 臺,同比增長4.1%,約占全國總量的50%;自走式玉米收獲機1.1 萬臺,約占全國總量的50%。
1.2.3 農用運輸機械數據統計
全國最大的農用運輸機械生產基地,產業規模和市場份額占絕對優勢,產品主要包括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三輪汽車產量約占全國85%,低速貨車約占60%。
1.2.4 植保機械
擁有各類植保機械生產企業70 余家,是全國最大的植保機械生產基地,產量占全國的30%以上,位居全國同行業首位。
目前,山東省農機制造企業有2 000 余家,規模以上企業有450 家左右,涌現出了雷沃、五征、時風等知名農機企業。但整體來看,省內農機制造企業約80%是中小企業,資源配置分散。研發能力及技術水平與國外存在一定差距,農機裝備核心技術匱乏,總體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30~40 年的差距,只有少數產品技術達到或超過了20 世紀末國際技術水平,特別是在智能控制和信息化技術應用方面差距尤為明顯。
山東省農機零部件產量占全國總量的50%左右,是國內農機裝備制造業配套能力最強、體系最全的省份,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專業化配套企業,但基礎配套能力不足,關鍵零部件產品落后,部分依賴進口,國產零部件品種規格不全、質量和可靠性不高,尤其是智慧農業裝備核心控制部件,如農業裝備專用傳感器件、控制器核心元器件、高壓比例閥及高端設施農業水肥一體化系統和環境控制裝備基本依賴進口,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
農機產品整體附加值較低,對供應鏈成本壓力較大。高端供應鏈尤其是國際高端品牌,對產品質量提升及整機品牌推廣幫助較大,但受利潤影響,開發合作難度大。附加值相對較高的電器、液壓、齒輪傳動類零部件供應商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區,采購半徑較大,運輸成本較高,相對江浙同行業交付風險及成本較高。同時,電液供應鏈與國際農機企業供應鏈相比,無論是品牌知名度還是產品質量,差距較大。
近年來農業裝備制造能力取得較大提升,但與國際標桿相比,制造自動化及信息化建設規模較小,自動化設備大多為單機控制,尚未與生產系統全部互聯,制造自動化、智能化整體水平不高。農機裝備企業制造工藝和水平落后,整機可靠性和關鍵零部件質量亟待提升,可靠性指標與國外同類產品差距巨大。如水稻聯合收割機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約50 h,而日本產品在200 h 以上;拖拉機平均故障間隔時間僅為國外產品的30%~50%;液壓翻轉犁平均無故障工作面積約為70 hm2,而德國雷肯產品約為400 hm2。
農機裝備具有服役環境復雜、應用季節性強、短時操作強度大、新產品試用驗證周期長等特點。目前國際上正朝著輕量化、長壽化、高端化、成本適量化方向發展,而山東省甚至國內的農機整體產品還處于中低端水平,存在質量可靠性偏低問題。農機裝備關鍵材料存在著高強化、耐磨性、耐蝕性、軸齒輪材料一致性和自主率不足等問題,甚至脫棉指、脫棉盤、大豆收割機彈簧過渡板、重載變速齒輪鋼、高端刀具和犁鏵等關鍵材料仍需要大量進口。
實施鄉村振興必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增強農村生產力、提升要素利用率,而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是其實現的重要基礎支撐[5]。新形勢下,農機裝備產業體系的安全穩定和完善事關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業生產安全大局,必須更加注重結構改善、質量提高和效益提升,打造研發設計與生產制造相銜接、整機企業與零部件企業相配套、大中小企業集群協同共生的產業體系。
圍繞中國制造2025、鄉村振興戰略、“一帶一路”和科技創新驅動等國家戰略和山東省關于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進“兩全兩高”農機化發展等相關規劃意見,按照“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化,主導裝備產品智能化,薄弱環節機械化”發展思路,圍繞“智能、高效、環保”等要求,重點推動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前沿技術與農機裝備制造技術深度融合[2],著力填空白、補弱項、提質量,重點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促進農機農藝有機融合,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引導企業通過“引進、吸收、創新”等舉措,在關鍵技術、關鍵工藝上實施重大突破,推動農機工業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和變革,扶持高端產業鏈,培植全產業鏈能力。
針對行業企業規模小、資源分散、同質化嚴重等現狀,加強政策引導,集聚優勢資源,重點培育一批占有較高市場份額、具有較大國際競爭力、具備較強抗風險能力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培優壯大一批專業化協作配套能力強的產業集群,逐步構建起以龍頭企業為主體、中小企業配套協作,產業規模效益更加凸顯的農機裝備產業生態體系。重點扶持和培育資源與技術質量優勢明顯的大中型整機企業和“專、精、特”突出的零部件企業,引導整機企業和關鍵零部件企業共同致力創新,做到供應鏈自主可控[3]。引導高校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農業機械化人才,通過農林人才、工程師教育等培養計劃提升農機人才專業水平,鼓勵農機人才國際交流合作。
以市場為導向,以自主創新為核心,以省內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龍頭企業為依托,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和產業鏈一體化的創新組織模式[4],推動基礎前沿技術、關鍵共性、重大戰略裝備等協同創新,實現以價值共同創造為導向的協同、融通、共贏的農機產業創新生態,促進現代農業加速向高效智能精細生產方式轉變。加快推動大數據、云計算、虛擬仿真、區塊鏈等先進技術手段引入農機裝備制造環節,提升農機裝備在結構設計、材料研制和加工工藝中智能化和信息化技術水平,提升農機裝備行業企業智能制造能力。建立農機裝備設計、研發、標準、檢測等數據庫,創建國家級農機裝備創新平臺,面向行業提供研發設計、科技服務、專利標準、鑒定檢驗、應用推廣、信息服務等公共技術服務。加強重大裝備、關鍵零部件及核心技術研發,突破動力換擋與無級變速傳動、精密排種、高效脫粒與清選、自主導航、作業監控、精準作業等關鍵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可控。
加快濰坊、聊城、日照、臨沂、濟寧、青島等6 個在全國同行業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支持行業龍頭企業整合資源做大做強。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多年自主研發、產學研合作和技術儲備優勢以及國際化研發體系能力,整合上下游產業鏈資源,以集群主導產品為核心,推動全省農機裝備產業鏈條式發展。圍繞重點企業及主要產業集群,以行業技術改造為核心抓手,重點支持企業引進先進生產設備,建設專業化、智能化生產線及相關質量監測檢驗系統等檢測設施的建設。以優勢企業為龍頭帶動產業集群發展,發展一批專業化特色突出的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形成3-5 家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農機行業領軍企業。
以集聚區的運作模式,培育液壓電控、傳動系統等重點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形成上下游協同配套的產業鏈帶動效應[6],完善產業配套體系。依托省內優秀的零部件企業,集中力量,增強零部件配套能力,引導零部件行業提質增效,實現“抱團發展”。針對電控高壓共軌噴射技術及產品、液壓控制及傳動產品、專用傳感器、精量排種器等進口依存度較高的零部件,依托重點企業打破技術壁壘,集中力量突破一批行業發展急需的核心零部件關鍵技術,解決產品空白;針對行業集中度過低問題,支持培育一批具有影響力與話語權的零部件龍頭企業,形成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優勢零部件品牌,引導零部件行業健康發展。
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當前形勢下,農機裝備產業體系的安全穩定和完善,事關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業生產安全大局,必須聚力解決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加注重結構改善、質的提高和效益提升,打造研發設計與生產制造相銜接、整機企業與零部件企業相配套、大中小企業集群協同共生的產業體系,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成功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