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春 樹

“呼啦啦”一陣風,樹葉落了滿地,冬天就來了。
如此猝不及防,仿佛秋天的最后一縷陽光還在臉上,凜冽的寒風就已經打破人們最后一絲僥幸,宣告四季輪回的大門又一次開啟。
秋收冬藏。對于身處北方的人們來說,冬天氣溫驟降,大地一片荒涼,一向是四季中最適合宅在家里的季節。
記得小時候,一到冬天,大雪經常紛紛揚揚,覆蓋了一切顏色,目之所及,白茫茫一片無比干凈,北風呼呼地刮,樹枝在風中瘋狂搖曳,此時此刻,在屋里喝上一碗熱湯,爐邊烤上幾顆花生、幾塊紅薯,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
時光如梭,流年似水,人長大了,看冬天的感覺也變了。現在的冬天只是干冷,連綿不斷的大雪是不常見到了,快節奏的生活也讓人不能夠靜下心來享受“貓冬”的快樂,所幸,人的精神還不受拘束,閑暇之余,可以從回憶或者書里尋找冬天的樂趣。
印象中,故鄉的冬天大都是黑白色的,但是一點也不缺少快樂。
不下雪的時候,夜晚是熱鬧的。鄉村的冬天是喜事集中的季節,嫁娶多是選擇這個時候。晚飯后,“貓冬”的人們紛紛走上街頭,或是去鬧新媳婦,或是聚成一圈談論稼穡時事。孩子們在人群里鉆來鉆去,追逐打鬧,商量一番后再一窩蜂地跑去玩捉迷藏。入冬后胡同里、大街上擺放的棉花稈成了孩子們天然的樂園,每一處都是可供藏身的寶地,不一會兒,四周就會不時響起驚喜的尖叫,這是獲勝的一方在歡呼,往往還要伴隨幾聲氣哼哼的“再來”“你耍賴”,然后大家一陣風似的跑開,開始新一輪的游戲。
那時候的夜晚也并不昏暗,雖然沒有現在無處不在的路燈,但月光會如同白練一般輕柔籠罩大地。記得有一次,年少的我貪看鄰居家的電視,半夜才拖拖沓沓往家走。往日塵土飛揚、擁擠的大街在月光下變得寬闊而寧靜,街邊次第排開的房子如同水墨畫一樣靜謐。這樣熟悉又新奇的場景讓獨自一人行走在大街上的我感覺不到一點害怕,反而饒有興趣地東看西看,直到迎面走來一人,遠遠就揚聲招呼,我才回過神來——父親擔心我半夜沒有歸家,出來尋我了。我趕緊迎上去,在父親的責怪聲里一起回家。現在想來,如果當時留下影像,父女兩人月光下的背影一定是詩意而充滿溫暖的。
要是下了雪,那就更好玩了。故鄉的冬天總是很冷,雪總是很大,往往一夜北風緊后玻璃上就會出現美麗的霜花,地面就積了厚厚一層雪,屋檐下也掛滿了冰溜子,院子里的水缸也會結上厚厚一層冰。裹上厚厚幾層棉衣、戴上可愛的老虎帽后,孩子們才被允許出門去玩。打雪仗、堆雪人這都是常規操作,大家最愛的是找一個斜坡,一起上陣把雪踩實,直到地面變得溜光水滑,一個好玩的人造滑梯就做好了。
等到玩得出汗,大家就會偷偷摸摸去砸水缸里的冰,砸碎了抓起一塊塞進嘴里,再抓一塊塞進小伙伴的脖子里,在驚呼和怒罵聲中跑遠……
后來上了學、離了家,故鄉的冬天越來越遠,眼界也不再局限于豫北的這個小村莊。每逢冬天,雖然不能再如兒時一般玩鬧,但也漸漸體會到了書本和學識帶來的樂趣和不同況味。
從書里,我知道了冬天有豪邁的一面,“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讀來就讓人心境開闊,感慨大好河山,贊嘆祖國壯麗。冬天也有溫情的一面,“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讀來就好像友人就在面前,熱情相邀,讓人不禁一腔風雪化春雨。冬天還有驚險的一面,“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讀來好像親歷劉長卿逃亡路上的忐忑和決心。冬天還有孤寂的一面,“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讀來天地茫茫、遺世獨立的畫面撲面而來……
從書里,我本來想要穿過冬天的荒涼,窺視冬天的另一面,卻發現打開了一扇通往更加豐富多彩世界的大門。猶記得在書中讀到蘇軾的故事,羨慕蘇軾寫文章從來不查書的自信和豐富,感慨自身不好學、蹉跎歲月的沮喪。來吧,這個冬天,不必感嘆無趣,我們一起多讀書吧,讓書本為冬日添上顏色,為歲月留下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