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武艷平


這天,紅日當空終于戰勝了凜冽寒冬,照得天地間滿是融融暖意,我驅車前往清豐縣雙廟鄉單拐村參加陳貴顯老人的97歲大壽。和老人相識源于幾年前到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的一次參觀學習,同樣是與今天一般溫暖的冬日,老人在街頭給我們這群小年輕講述了許多他曾經歷過的紅色歷史,那時才明白原來歷史書上那些用文字簡單記錄的戰役,在那個年代真的有人當成唯一的救贖拿命去爭取。
1940年年初,清豐縣雙廟鄉是衛東戰役的主戰場,冀中、冀南、冀魯豫軍區部隊共17個團集中兵力對國民黨反動派石友三予以痛擊。戰役中,石友三方節節敗退,退守過程中對雙廟周邊村落進行大肆燒殺搶掠,藥品物資寧可燒毀也絕不留給八路軍,發現落單受傷的八路軍更是殘忍殺害。單拐村位于潴籠河東岸,不靠公路,比較偏僻隱蔽,村民們冒著生命危險藏匿了72名八路軍傷員,但是后方醫院位于離單拐村3公里的沙格寨村,傷員無法轉移,只能將藥箱扛過來,在單拐村救治。
為保住唯一的藥箱,當時年僅16歲的陳貴顯和幾個少年仗著年輕靈活,背著藥箱到處躲藏,但是石友三方偽軍太多,時間緊任務重,陳貴顯當機立斷將藥箱藏匿于潴籠河東側一棵大柳樹旁邊,和小伙伴們分開引走偽軍,約定誰能活著回來,就取出藥箱交給村民救人。陳貴顯故意發出聲音,引得敵人緊追不舍,他縱身躍進潴籠河,依靠自身超強的水性,在蘆葦蕩中無聲前行。靠著枯樹枝在水中躲了一夜才終于擺脫敵人,回到村里時,傷員們已經得到救治,可是陳貴顯卻因為泡了一夜的冷水病倒了,還留下了一身的風濕病。
思緒到這里時,車子已經緩緩駛入了修繕完畢的單拐村,統一的青磚灰瓦,整齊又不失歷史氣息,周邊紅色文化氣息也愈發濃厚,道路兩邊隨處都可以看到催人奮進的標語和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昔日抗戰英雄血,今朝化作杜鵑紅,青灰色的磚瓦墻面在紅色國旗的掩映下,變得鮮明起來,一磚一瓦、一字一物都讓人感慨萬分,與曾經的烽火連綿、山河破碎相比,而今的生活仿佛摻了香蜜。
車子停靠的地方位于單拐村東街的一個胡同口,再往前走有一對青石臺,據當地的人說,這就是傳說中的“鄧小平上馬臺”。1945年4月,鄧小平同志進駐了冀魯豫分局和軍區機關駐地單拐村,恰好住在單拐村東街。當時為了貫徹落實中央土地政策、減租減息,鄧小平經常騎馬深入周邊村莊調查研究、了解情況,每次騎馬都是踏著青石臺上馬,安全又穩固。
再向里就是鄧小平舊居,早已長滿青苔的窄胡同顯得格外幽靜,古樸的門樓依稀還可以看出精美的雕花做工,曾經也是一所精致小巧的院子。院內開拓出的菜園現在還長著綠油油的大白菜,散發著勃勃生機,如同鄧小平同志還在此居住一般。屋內鄧小平同志使用過的桌椅板凳、床榻等物品還完整地保存著。
一個木質的浴桶在屋內一角擺放著,日制的浴桶樣式顯示出它是被繳獲的戰利品,不僅代表著勝利,而且也代表著一段感人的戰友情誼。冀魯豫軍區第八分區部隊繳獲浴桶后,分區司令員曾思玉將他轉送到了軍區司令部,想讓宋任窮等軍區首長使用。看著如此精美的浴桶,宋任窮決定讓分區書記黃靖先洗第一次澡,想著文化人就應該干干凈凈的才對。古有孔融讓梨,今有黃靖讓浴桶,黃靖搬出了孔融讓梨的典故,說宋司令比他大三歲,理應先洗。后來,鄧小平入住后,宋任窮又將浴桶搬到了鄧小平房間,同樣用東漢孔融典故勸說,還言明:“鄧政委,您年長我五歲,可不能陷我于不悌的地步啊。”鄧小平無奈收下了這個充滿戰友情誼的浴桶。
一路慢行至陳貴顯老人居住的老屋,發現這里一改往日的安靜,親朋好友,從垂垂老矣到稚童少年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向老人祝壽,年事已高的陳貴顯不住地對我們說著“坐、坐”。據他兒子說,原本就有風濕性關節炎,7月份又摔倒傷到了腿部神經,現在只能坐輪椅,話也說不太清楚了,平時就喜歡看一些抗戰時期的電視電影,再有就是發呆,今天過壽已經是近一段時間精神頭最好的時候了。
祝壽完畢,我們決定再前往單拐紀念館看看。像陳貴顯老人一樣親身經歷過那份艱難歲月的老人已陸續離世,這段紅色歷史留下的物品都陳列在紀念館了。
心情略做調整,雙手整理儀容,踏入冀魯豫革命舊址紀念館,目光接觸陳列于館內的武器、軍需、繳獲的日軍旗幟……仿佛看到曾經冀魯豫軍民的百折不撓、浴血奮戰。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魯豫分局、冀魯豫軍區司令部暨軍區第一兵工廠舊址以及鄧小平、宋任窮、黃敬、楊勇、蘇振華、曹里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故居23處,他們和部隊當年生活、工作生產使用過的大量革命歷史文物,歷經了70余年風雨侵襲依然在這里保存著,以供吾等后輩了解歷史、銘記歷史。
在今后漫長的歲月里,我們要不忘初心、代代傳承,心系浴血奮斗路、肩扛新時代使命,眼含清明、驅散思想中的迷霧,心懷服務人民、為人民謀福祉、為群眾辦實事的清晰目標,不斷在工作生活中積極勇毅,奮斗不息,集微弱熒光,繪就璀璨銀河,不懼荊棘坎坷、不懼狂風暴雨,憑借著革命先烈留下的不竭精神動力,以吾輩青年之幸,與國家共同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