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 建,羅成永
(廣東源豐水務有限公司,廣東 河源 517000)
河源市和平縣地處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上游粵贛邊境的九連山區,東連龍川,南鄰東源,西毗連平,北與江西省定南縣、龍南縣接壤,是京九鐵路入粵第一縣、廣東沿海地區向內地輻射的一個窗口[1]。全縣規劃供水的自然村有1 516個,涉及人口為10.12萬戶、47.46萬人。目前,545個自然村已實現集中供水,其余 971個自然村未能實現集中供水,其中717個自然村在建供水工程已納入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剩余254個自然村未完成新建水源工程。
為貫徹落實“關于加快實施廣東省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的精神,徹底解決和平縣農村集中供水問題。和平縣計劃在村村通自來水工作的基礎上,統籌推進縣、鎮、村集中供水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2]。對具備實施擴網供水條件的自然村,實施鞏固擴網工程,采取升級改造、管網延伸等方式,實行集中連片建設,著力解決好村村通自來水問題,穩步提升農村集中供水入戶率和水質合格率;對不具備擴網供水條件的自然村,實施新建水源工程,因地制宜實施小型集中供水,著力解決好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努力提升農村供水保障能力[3-4]。
和平縣計劃在2025年底實現全縣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蓋,供水的水質、水量、用水方便程度和用水保證率達到《農村飲水安全評價準則》(T/CHES 18—2018)的標準,其中千噸萬人(設計供水規模 ≥ 1 000 m3/d或設計供水人口 ≥ 1萬人)供水工程的供水水質需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的規定。其中,到2022年1月,實現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及供水水質全部合格的目標;到2022年底,實現全縣自然村集中供水率100%,農村人口自來水普及率99%以上,農村生活飲用水水質合格率90%以上,水源保證率90%以上。
目前農村的飲用水方式多以手拉井和自備井為主,主要是開采淺層地下水,供水方式分散,且沒有經過化驗和檢測,其造成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危害群眾身體健康、用水不方便、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影響社會穩定等。而工程形式采取集中供水、水源集中取水、通過新建蓄水池或管網延伸的方式向用戶供水,有利于進行水源衛生防護,集中取水可實現凈化和消毒,并使用密閉的配水管網輸水,能防止水在運送過程中受到污染,保證水質,從而可以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衛生水平,此外集中取水的方式也便于實行衛生管理和監督[5],受到當地人民群眾的歡迎,項目易于組織實施和推進。
該項目相關部門分工明確,配合默契,責任分明,落實到位。從上到下各級部門任務責任具體如下:
1) 省級由水利廳組織、指導全省農村集中供水工作,出臺配套的業務指導文件,做好與省級有關部門的工作協調;明確年度及主要時間節點的工作目標任務[6],督促下級部門做好目標任務的銜接;提出年度農村集中供水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資金需求、任務清單和績效目標;負責實施進度跟蹤和督促落實工作,研究解決工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2) 市級由市水務部門組織、指導轄區內農村集中供水工作與具體措施、做好目標任務跟蹤落實和監管工作,按照省級部門工作部署,做好推進落實工作;針對轄區內自然村集中供水現狀,制定工作計劃與具體措施;牽頭建立政府部門之間的工作協調機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3) 縣級由縣水務部門協調、配合市級部門做好項目的統籌工作,負責具體工作任務的推進落實,明確總體目標任務和分年度、分階段目標;做好項目落實工作,明確工作職責;制定推進工作開展和任務完成的具體措施;及時向上級報告工作進展情況和存在問題,提出解決存在問題的具體措施與建議[7]。
過去,由于河源市經濟相對落后,水利投入有限,大規模集中供水工程建設受到制約。近年來,國家進一步優化農村供水格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是極好的機會[8]。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實施方案》(粵辦發〔2018〕21號),農村集中供水建立政府主導、村民參與、社會支持的資金籌措投入機制。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省政府設有專項補助資金。集中供水工程大部分建設資金由和平縣政府負責籌集,資金籌措有保證。
本項目包括新建水源工程和鞏固提升工程,在保證水質合格、水量滿足、落差能夠自流供水的前提下建設[9]。輸配水線路應根據以下原則布置:充分利用地形條件,優先采用自流輸水,布局合理[10];輸配水線路最短;少拆遷、少占農田;滿足管道地埋要求,避免急轉彎、起伏較大及穿越不良地段,減少穿越鐵路、公路、河流等障礙物;施工、運行和維護方便[11];充分考慮時間成本。主要工程量匯總見表1、表2所示。

表1 和平縣集中供水(新建水源工程部分)工程量匯總

表2 和平縣集中供水(鞏固提升工程部分)工程量匯總
最終確定供水類型任務為:
① 新建水源工程:管網總長為2 557.9 km(其中,入戶管道為828.875 km,安裝入戶水表共計33 155個);新增凈水設備約219套;新建水陂為112座;新建機井為107座;新建蓄水池為219座等。
② 鞏固提升工程:新增輸配水管約838.5 km(其中入戶管道為643.5 km,安裝入戶水表共計25 740個);新增凈水設備約109套;新建水陂為38座;維修水陂為34座;新建蓄水池為34座;維修蓄水池為45座;新建機井為37座等。
和平縣集中供水項目涉及自然村較多,根據兩種供水工程類型,以村為單元,選取典型自然村來開展具體方案設計。
3.2.1新建水源工程類型
新建水源工程典型設計以三溪村為例,該村無山溪水源,需新建水源、蓄水池、凈水設施及配套管網,涉及新建工程內容較為全面,故將該村作為新建工程的典型設計進行探討。
三溪村規劃設計人口為1 090人,供水規模為141.7 m3/d。三溪村分兩個片區供水,供水均采用新建機井,增加凈水設施、蓄水池和輸配水管等配套設施到各個片區,以實現三溪村全網供水,滿足供水需求。
第一個片區是三溪村的喬仔、林屋、大成屋,主要建設內容:新建蓄水池1座、泵房1座、新建管網12.08 km(含入戶管)、加裝圍欄40 m、排氣閥3個、泄水閥12個、檢修閥3個、DN 110水平螺翼式水表1個、DN 90水平螺翼式水表1個、DN 75水平螺翼式水表1個、閥門井21座等。
第二個片區是三溪村的中心屋、坑尾、豐洞,主要建設內容:新建蓄水池1座、泵房1座、新建管網7.6 km(含入戶管)、加裝圍欄30 m、排氣閥2個、泄水閥11個、檢修閥2個、DN 75水平螺翼式水表1個、DN 50水平螺翼式水表1個、閥門井17座等;新建輸配水管道統計見表3。

表3 新建輸配水管道統計
3.2.2鞏固提升工程類型
鞏固提升工程典型設計以新聚村為例。該村有預留管道接口和水源點,每片區之間的管網和水源可相互使用,是村村通供水的典型案例,故將該村作為鞏固提升工程的典型設計進行探討。
本次規劃總設計人口為1 093人,存在大布、上水、樓下3處預留管道接口及松樹灘1個水源點(水源為水井),分別為:
① 大布預留接口,為大布供水,供水規模為48.8 m3/d;
② 上水預留接口,為上水供水,供水規模為13 m3/d;
③ 樓下預留接口,為樓下、車頭供水,供水規模為42.2 m3/d;
④ 松樹灘水源點,為松樹灘供水,供水規模為11.8 m3/d;
本次設計內容:在原有的供水設施基礎上進行擴網供水,增加配水支管到各個片區,以實現新聚村全片區供水,但調查中發現松樹灘水源需進行維修。
主要工程規模:維修水井1座,鋪設管道15.41 km(其中,輸水管道共計400 m,配水管道7.635 km,入戶管道共計7.375 km,見表4),設置入戶水表295個。

表4 新建配水管道統計
1) 加強監督,保證質量。加強對工程建設的監督指導,加快工程建設進度,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堅持建管并重,工程建設、制度建設和能力建設同步推進。
2) 加強工程信息化建設。在加強工程建設管理的同時,切實加強信息化建設工作,盡快實現建設管理、資金下達、建設進度、竣工驗收、日常運行等環節的信息化管理[12]。
3) 嚴格工程驗收。依據有關辦法,加強工程驗收,做到建設一項、驗收一項、交付一項、發揮效益一項。運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驗收銷號制度,避免重復申報和投資。
實現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是一項以人為本、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舉措。和平縣自然村集中供水工程建成后,將改善當地農民飲水條件,減少飲水不安全引起的疾病,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穩定社會和民心。結合供水現狀,制定切實可行的自然村集中供水建設方案,對和平縣自然村集中供水項目建設進行探討,有利于落實工程任務,促進項目的實施,為實現和平縣自然村集中供水目標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