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欣欣
函數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我們用相當多的課時在進行函數教學,但學生總認為函數很難,學習效果也不佳。函數的學習之所以令學生頭疼,關鍵問題在于學生在學習函數時,沒有掌握函數思維方法,沒有學會用函數的思維去思考、解決函數問題。只有真正教會學生函數學習的邏輯,才有利于提高學生新高考背景下的實際應變能力。
一、“教會學習”理念
“教會學習”思想是我市冷冉先生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談“情·知教學”》這篇著名文章中提出的教育思想。冷冉先生指出:教學“應當著眼于教會學生以最好的情緒和態度,運用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簡而言之,就是教會學生學習。”他認為“教會學生學習”是課堂教學最具重要價值的,這與今天的新課程理念以及當今主流教育思想可謂異曲同工、不謀而合,正是今天我們崇尚的“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學習型課堂的基本點,也正是當前課堂實現“由教到學”課堂轉型所面臨的而且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關鍵點。“教會學習”理念下的高中函數教學邏輯研究旨在以高中函數教學為例,深入探索以教會學生學習為宗旨的一系列教育教學策略。
二、高中函數教學現狀
函數在高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貫穿高中數學始終,對于學生來說,是高中數學學習的重點,對于教師來說,是高中教學的難點。隨著高考改革,函數比例只增不減,難度也隨之增大,因此學習好函數對提高高考數學成績至關重要。目前,學生在函數學習上較為困難,很多教師無從下手,嘗試很多辦法依然效果不明顯,甚至不見成效。究其根源,很多老師讓學生硬性記住結論,并讓學生通過大量的練習學會應用結論,沒有教會學生學習,缺乏知識邏輯教學,學生對知識形成的過程缺少思考,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不能融會貫通。這既不符合新課程理念,也不利于新高考背景下學生的發展。
三、基于“教會學習”理念下的高中函數教學策略研究
如何將“教會學習”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值得我們深思,筆者以《指數函數》為例,談談如何基于“教會學習”進行高中函數有邏輯的教學。
作為一名老師,大家可能都思考過這樣的問題:什么樣的課才算一節好課?之前對于好課的理解停留在“學生愛聽的課就是好課”的認識上,而《指數函數》已經有很多老師講過公開課,想要進行創新有很大的難度,上成一節好課倍感壓力。一開始,對于教學過程的設計,我同絕大多數老師一樣按照人教B版教材思路:經歷“描點作圖”+“可以看出”得到指數函數的性質,再進行習題練習鞏固。課后對本節課進行教學反思,課堂上的一個現象讓我印象深刻,使我對自己的函數教學思路產生質疑——作圖環節,很多學生結合函數增減趨勢描點作圖,以指數函數y=2x為例,最后得到的圖像與x軸相交。究其原因,其實在沒有電子軟件的情況下,要想根據幾個點精準繪出整個函數圖像,是很困難的。學生不明白指數函數圖像為什么不可以與x軸相交,并不理解指數函數,才會犯此錯誤。學生對于圖像不理解,又怎能去研究函數性質呢?問題的根本原因不在學生,而在于教學邏輯錯誤。如果函數性質從圖像中得到,那么函數圖像又從哪里來呢?若按此函數邏輯教學,將來學生遇到不是簡單初等函數時,學生能夠通過幾個點描出圖像,繼而研究函數的性質嗎?函數的性質,從本質上來說,是函數自變量引起因變量變化,但我們研究的函數性質很多,指函數自變量有規律地引起函數值有規律的變化。例如y隨x增大而增大,這種規律是函數的單調性;如果自變量取兩個相反自變量時,函數值互為相反數,這是奇函數性質……因此,函數的教學邏輯應從解析式入手,引導學生得到函數部分性質,推斷函數圖像。當學生形成函數知識邏輯后,在日后的函數教學中,教師就能一以貫之,進而提高函數教學質量。
進行以上教學反思后,明確了函數的教學邏輯,最后觀摩課教學設計在講解概念后進行調整,課堂反饋效果明顯提高,畫錯函數圖像的同學僅有2個。
四、將“教會學習”融入到課堂教學的建議
基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除了注重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更要注重讓學生摒棄“應試教育”,體驗數學是應用于生活的,讓數學真正學以致用。不僅是函數教學,數學教學要遵循學生的思維,可以自然、真實地沿著教學邏輯主線展開,在注重結論記憶的同時,更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既知道結果怎么樣,又知道其研究過程,教會學生學習,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只有這樣有邏輯性的教學,學生才能學會思考問題,有興趣、有能力去研究問題,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經過學生自己思考研究形成的知識才會印象深刻,才有利于提高學生新高考背景下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