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曾說:“記住要仰望星空,不要低頭看腳下。無論生活如何艱難,請保持一顆好奇心。”當人類首次走出地球的港灣,將腳步投向浩瀚星空時,我們和宇宙之間才真正有了連接。
2021年,三家私人公司把10余位非職業宇航員送往太空,普通人的太空旅行元年由此開啟。雖然科技發展消弭了專業上的門檻,但目前的太空競賽仍顯示了窮人和超級富豪之間的巨大差距。希望未來有一天,太空旅行能夠降低成本,真正成為普通人的生活。
民用飛行器首次飛越卡門線
“團結號”著陸后不久,電商巨頭、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乘坐其公司藍色起源所開發的“新謝潑德號”火箭升空。和貝索斯一同升空的是他的兄弟馬克和82歲的飛行員沃利·馮克,后者是20世紀60年代曾通過美國宇航局宇航員篩選標準的女性之一,但當時的航天局不愿讓女性擔任宇航員。還有一名乘客是18歲的奧利佛·戴蒙,他的父親在拍賣中為這個座位支付了2800萬美元,之后把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讓給了自己的兒子。
與“團結號”不同,“新謝潑德號”火箭越過了卡門線。到達預定飛行軌跡的頂點(大約海拔105千米~106千米高度)后,“宇航員們”體驗了3分鐘~4分鐘的失重時間,他們在艙內可以自由地漂浮。10分20秒后,太空艙順利著陸。
“蹭火箭”曾是富人的游戲
在此之前,已有數人通過付費的方式進入國際空間站。太空探險公司(Space Adventures)是世界上第一家從事太空旅游服務的私營企業,公司總部位于美國,在俄羅斯還有一個辦事處。他們通過與官方合作,為付費的乘客提供太空亞軌道旅游、飛機的拋物線飛行、接近太空的高空飛行和軌道飛行、微型“太空旅館”計劃、太空送葬等服務,其中還包括在地球上的俄羅斯星城進行太空飛行訓練以及零重力飛行訓練等。
以“聯盟號”旅行為例,乘客利用聯盟號火箭進入太空,在國際太空站待8天時間,并身穿太空服進行90分鐘的太空行走。而這項服務需要獲得國際空間站15個合伙人的許可。
在2001年至2009年期間,共有7名旅客以“蹭火箭”的方式被送上太空,他們分別在國際空間站中停留過7天至16天。
6人進行“準太空”挑戰
英國維珍航空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和5位機組人員坐著維珍銀河公司運營的小型火箭飛機起飛,短暫地進入太空,成為使用民用太空飛行器成功體驗商業太空旅行的第一批人。
布蘭森乘坐的太空飛機名為“團結號”,這是一架有翼飛機,搭載一臺混合火箭發動機。它在美國新墨西哥州起飛,由母船搭載,爬升到1.5萬米的高度,隨后點火起飛,用了兩分鐘時間,最高達到離地球表面86公里的高空。在那里,幾位乘客在失重狀態下停留5分鐘,然后返回地球,在離起飛地點不遠的地方著陸。
“團結號”是否進行了真正的太空旅行,引發人們的爭議。根據美國軍方、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設定的標準,太空的邊界為80公里高度,“團結號”的飛行高度足以達標;然而,國際航空和航天聯合會公認的太空門檻是距離地球高度為100公里的卡門線。
4名“業余游客”進入太空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運載火箭從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航天發射場升空,將4名乘客送入軌道。“龍”飛船搭載著這兩男兩女,在為期3日的旅程中繞地球飛行了一圈。
完成此次任務的4人分別是51歲的社區學院教育工作者西恩·普羅科特、42歲的數據工程師克里斯·森布羅斯基,還有29歲的海莉·阿西諾——這位助理醫師也是一名癌癥幸存者,以及資助本次任務的38歲美國電商大亨賈里德·艾薩克曼。
在此之前,航天是專業人士從事的專業工作,普通人想作為游客進入太空,只能交錢,而這次全民用、純商業的太空飛行,乘客中沒有任何專業宇航員。此前他們只經歷了6個月的飛行訓練,包括在太空艙模擬器內的練習。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旅程是在距地表非常高的軌道中進行,足足比國際空間站的位置高出了100英里(約合16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