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博淳
苦差事
深秋的營口,寒意襲人,在營口鍛壓機床有限責任公司鉚焊車間里,車間主任李大偉做好安全措施、梳理好發電機線路,熟練地將兩塊扁鐵緊靠在一起。這次需要在地面作業,年近半百的他半佝僂著身子,顯得有些吃力。
只見他右手拿起焊槍,細細的焊條與鐵片一接觸,激起不少火花;左手拿著焊接面具,小心地護住眼睛,以免飛濺的火花與他來一個“親密接觸”。
什么是焊工?有首打油詩這樣戲說:“軟車工、硬鉗工,說死也不當焊工。”焊工的苦與累,李大偉再清楚不過。
1996年,中專畢業的李大偉進入營口鍛壓機床廠。當時正值企業轉型關鍵期,一線急需焊工。年輕的李大偉主動請纓,拿起焊槍,成為一名電力焊接工,這把焊槍一拿就是24年。
與鋼花、鐵花共舞,李大偉不覺得苦,反而干得津津有味。“我們是20多年的工作伙伴了,大偉既吃得了苦又愛鉆技術。他焊的東西,我一眼就能看出來。他平焊的鐵板,呈魚鱗狀,均勻鋪開,像是機器做的一樣。”工作伙伴賈濤說。
別人夸他焊得好,李大偉都是樸實地用“有手感”簡單回答。但這樣的“手感”,卻是他下過無數較勁的苦功夫換來的。
賈濤補充說:“別人焊一個半小時的活兒,他40多分鐘就能搞定。要是你去他家看看,關于焊接技術的書,堆起來得有兩米多高。”
“老師傅”
一條條完美的焊縫,是焊工工作能力最好的證明。為了成為一名優秀的焊工,李大偉勤勤懇懇,嚴格要求自己,冬寒抱冰,夏熱握火,經常是左手面罩,右手焊槍,火花飛濺。安全帽和工作服是他一年四季的標配。與焊花共舞的24載,皮膚不知道脫掉過多少層,眼睛不知道被灼傷過多少次。如今,他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各種焊接設備的操作使用及焊接技術工藝,成為公司難得的頂尖焊接人才。
可誰能想到,當年初到鉚焊崗位時,李大偉的那種陌生與無助。“那時候技校剛畢業,很迷茫,我學的也不是鉚焊專業,恰巧有一個空崗,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過來了。”回憶起24年前,李大偉說。
“這孩子干不長,白白凈凈的干不了這苦差事。”剛剛走進車間的李大偉一臉懵懂,老師傅看著眼前這個白凈的愣頭小子,直搖頭。可李大偉早就被師傅漂亮的鉚焊技藝吸引,看直了眼睛。
從此,他鉆進了冬暖夏熱的鉚焊車間學技藝,可師傅給李大偉上的第一課,不是如何焊接,而是讓他扎馬步,舉起兩個20斤的杠鈴。師傅說:“焊接不光要學會調整火力,更要做到手穩、心穩。”李大偉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先舉著杠鈴站30分鐘,然后才能開始一天的工作。
他從操作工藝、操作規范開始學起,認真鉆研、溫習理論知識,虛心向老師傅請教。在虛心求教的同時,他通過各種方法熟悉機器結構,利用各種機會掌握操作技能。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10多年的學習和操作實踐,他由一名學徒工成了一名技術過硬、有“傳、幫、帶”精神的“年輕老師傅”。
紅眼睛
白酒、墨鏡和解放鞋,是李大偉這些年工作的好伙伴。從不喝酒的他,卻常常隨身帶著一小瓶白酒。“眼睛替嘴巴喝。”李大偉笑著說:“這事兒得從20年前說起。”
2001年,企業轉制后,李大偉加班成為常態。“那年,企業有一批零件需要馬上趕出來,半夜12點,我接到電話,到單位加班。”李大偉說。
由于夜間光線太弱,電焊作業對眼睛的刺激非常大,那一次趕工回家,李大偉感覺眼睛開始腫脹了。他立即拿出餐巾紙,用白酒打濕敷在眼睛上,每次10分鐘,連續敷了五六次后,眼睛的腫脹才慢慢消去。
“剛開始敷在眼睛上,眼淚像瀑布一樣流下來。”李大偉說,用白酒擦眼睛,是他當學徒的時候,師傅教的小秘方,這些年,眼病常常半夜發作,疼得睜不開,一睜眼就止不住地流淚。用白酒擦一擦,雖然痛,但會好受一些。他補充說:“我平時總戴墨鏡,不是為了耍酷,而是為了不讓人看到我的‘紅眼睛’。”

這些年來,李大偉的白酒“喝”得少了,“焊了20多年,早已練就了一副火眼金睛。但有時候工作強度大,為了不影響工作,還是需要白酒這個法寶。”
長期泡在車間,李大偉手上的皮膚掉了一層又一層。2016年,公司引進兩臺龍門式自動焊接機,由于缺少相應的配套設備,機床立柱中板的焊接工作令全廠束手無策。李大偉利用工休時間,刻苦鉆研技術,嘗試操作實踐,僅用半個月就攻克技術難關,使焊接品合格率達100%,縮短了合同交貨期。
為了避免焊接變形,工作之余他查詢相關焊接工藝,利用反變形法制造了焊接工裝,使用后節約了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有的時候為了趕工期,縮短生產時間,李大偉和班組的成員一起加班加點。遇到比較難焊接的工件,他虛心請教、上網查詢,積極與研發人員共同探討,然后提出合理化建議,并且付出實際行動,高質量完成工件的設計。
職務變了,李大偉的工作勁頭卻始終如初,永遠沖鋒在前。自從當上車間的“頭兒”,他意識到抓管理、抓安全、抓質量的重要性。于是,他帶領團隊創建學習型班組,完善班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細化各小組的崗位操作規程。每當有實習生入廠,他都詳細講解設備構造原理和工藝流程,在實操中耐心指導糾正,用嚴謹的工作作風影響著徒弟,將鉚焊車間打造成全廠綜合素質最強的團隊。他提出的創新工藝不僅在實踐中得到驗證,也給公司帶來近百萬元的經濟效益,成為公司晉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重要力量。
作為公司主要技術骨干,他立足本職崗位,不斷鉆研技術,學習各項技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擠出寶貴的時間學習相關知識,翻閱書籍,將工作經驗與理論知識緊密有效地結合起來。在節能降耗,降低成本等方面,積極主動想辦法,提出了多條合理化建議并付實施,帶領車間全體員工上下一心,從降低成本上找效益,從節約原材料上找效益,合理下料,尤其是中部件,采取堅決不用大料,使用邊角料,這樣一來節約了材料,對板材和邊角料確保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利用邊角料拼接,不下整料,采用低能耗、低成本,為公司增加經濟效益作出了貢獻。
閑暇之余,李大偉經常和員工談心,了解員工的思想動態,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關心身邊的每一位員工。遇到哪個員工家中有事需要替班,無論多忙多累,他都不會拒絕。車間的員工不少家在外地,每逢節假日,他的家就成了員工的家,做上一桌豐富的菜肴,像招待親朋好友般招待他們,讓員工感受到這位老大哥威嚴背后的溫暖。哪個員工生活上有困難,他主動給予幫助,員工有病有難,他都主動前往看望幫助。在員工眼中,他是位好領導,是值得信賴的好朋友,是有愛心、樂于奉獻的老大哥。
“2011年營口市勞動模范”“2014年遼寧五一勞動獎章”“2016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0年全國勞模”……這些榮譽并沒有使李大偉變得驕傲起來。“我這雙紅眼睛沒準是千里眼呢,這樣我就能更清楚地瞄準我的夢想,奮力前進。”李大偉調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