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波

宿遷市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
如果要問,哪座城市最能夠代表中國城市的未來?雄安新區從2017年4月1日誕生之日,就被賦予了“未來之城”的角色。承載著“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雄安新區,將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未來智能城市的樣本。
4年多來,被稱為“全國最大的工地”的雄安新區,高塔林立,燈火通明,煥發著蓬勃的生命力。在這里,除了直觀的物理城市拔地而起,虛擬的數字孿生智能之城,也在共同成長。
不久的將來,走進雄安新區,人們一定會被雄安的智能中樞——雄安城市計算中心所吸引。這個外形如“方石”的現代建筑,主體建筑猶如一塊晶瑩剔透的方石鑲嵌在湖面上,“方石”東面將建弧形正門,與湖面的倒影構成一只“眼睛”,因此被稱為“雄安數字城市之眼”。
雄安集團數字城市公司副總經理胡仁志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超前設計”的城市計算中心,是雄安物理城市中體現數字城市的標志性建筑物,是未來的整個雄安區域城市風景線的一個關鍵。
“一張白紙”上建設的未來之城,是媒體對于雄安新區的形象描述。從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區設立消息正式對外公布,到2018年4月,《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公布,這個占地1770平方公里的新城,開啟了史無前例的城市建設運動。
雄安城市計算中心(以下簡稱“計算中心”)是中國首座以城市名字命名的“城市計算中心”。該中心預計于今年年底實現整體結構封頂,2022年11月具備對外服務能力,胡仁志透露,屆時將擁有3620個設備機柜,匯聚整個雄安新區數字城市相關的數字信息,以及未來社區和其他的數字信息,“這是國內第一次實現全量的城市數字信息匯聚”。
作為雄安的智能中樞,城市計算中心承載的邊緣計算、超級計算、云計算設施,將為整個數字孿生城市的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AI、VR/AR提供網絡、計算、存儲等服務。京東集團副總裁、城市計算理論的提出者鄭宇博士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包括視頻一張網平臺、IOT(物聯網)管理平臺等,都會落戶城市運算中心,“這是全球首創的”,“是值得中國人驕傲的”。以前分在各個地方,現在全部集中,鄭宇說,雄安不光作為中國智能城市的標桿,也要成為世界智能城市的標桿,是中國智能城市的制高點。
京東集團旗下的京東科技集團,之前獲得雄安的智能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塊數據平臺的建設訂單。鄭宇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京東云智能城市為雄安新區構建了數據標準體系,搭建了整個智能城市操作系統,成為雄安新區數字孿生城市的數字底座,承擔四個職責:數據匯聚中心、數據管理中心、數據服務中心和AI(人工智能)賦能中心。
2019年10月,《雄安新區智能城市標準指南》正式發布,與物理城市一樣,雄安新區數字城市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城市計算中心是“雄安新區的首個新基建項目”。
胡仁志表示,塊數據平臺是“最核心平臺”,整個城市的數據匯聚會放在塊數據平臺,是整個數字城市的核心大腦,會實現整個城市數據的原生匯聚。同時,塊數據平臺提供大數據處理能力,能夠實現數據的橫向打通,并在上面提供對于數據的智慧化的處理,包括城市融合數據之后更多場景的適配。
通俗來講,未來的雄安新區可進行跨部門、跨領域、跨區域的即時數據處理和數據融合應用創新,包括政務、安全、交通、醫療、物流等各領域的應用系統都將生長在這個數據基底之上,最終實現整個新區全要素數字化和孿生化。如此,可以讓新區24小時的運行狀態呈現實時化和規律化,進而探索出全新的社會治理模式、公共服務模式及數字經濟的發展模式,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我們要實現一個App,把城市服務匯聚到老百姓的一個App窗口上。”胡仁志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公共服務領域,教育、醫療、出行、文旅、圖書館等,“都會匯聚到我們平臺上,讓老百姓易于獲得”,而且所享受的服務都是可回溯的,可管理的。
“基礎設施智慧化水平達到并超過90%、數字經濟占城市GDP比重達到并超過80%……從規劃綱要到2035年提出的主要指標看,雄安可謂是全球領先的城市。”中國工程院院士、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副組長鄔賀銓說。
“雄安新區每建設一棟樓,都會在數字雄安平臺上生成一棟數字大樓。現實中哪怕更換一個路燈,都能顯示出來。”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局負責人說。傳統的智慧城市往往更多關注建筑、交通、水務、園林等某一行業或領域的智慧化,而雄安是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的全城智慧化,在此平臺上可以把城市各專業數據進行集成,從而達到規劃一張圖、建設監管一張網、城市治理一盤棋的新格局。
數字城市和物理城市首次齊頭并進,雄安新區正在刷新人們對未來城市的認知。
“我們說雄安有三座城,地下一座城,是雄安全面推行綜合管廊,包括整個地下的資源體系;地上一座城,即居民生活、工作、創業、城市管理的主體建筑;云上一座城,就是我們的數字雄安。”胡仁志描繪道。
也就是說,在物理世界的實體城市的基礎上,雄安將在虛擬空間再造一座數字之城,也即數字孿生城市,實現虛實相生,同生共長。
“未來,雄安新區建設的信息化系統將直接‘長’在塊數據平臺上,各個領域的數據,從一出生就已經生長在一起。”京東科技雄安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雄安新區塊數據平臺建設中,京東云智能城市以城市計算和智能城市操作系統搭建層面的優勢,貢獻了時空大數據引擎、聯邦數字網關以及莫奈視窗等核心科技,助力新區實時匯聚、融合、應用全量多模態的城市數據,打造數字孿生城市的數據基底。
“政府希望應用能長在塊數據平臺上,不要建成數據煙囪,智能城市操作系統恰恰表達了數據基底的能力。”中國雄安集團數字城市公司相關負責人認為,這是京東云智能城市能夠共建塊數據平臺的一大契機。
截至目前,雄安新區共有15個機構、116個業務系統、346個數據庫生長在這個平臺上,徹底解決了傳統數據平臺數據采集接口不完備、匯聚效率低、實時性差、單次數據交換體量小等頑疾。
可能有人會問,作為全球首個與物理城市同步建設的數字孿生城市,雄安新區可以同步實現數字城市和物理城市的同生共長。那么,中國大陸(不含港澳臺地區)近700個“傳統城市”怎么辦?
數字孿生城市的要義在于,通過科技助力提升現代化治理效能,實現城市治理的現代化和智能升級。部分城市數字化雖然起步早,但多年來“單點化”的智慧城市發展模式,讓政府看到了很大的局限和難點:跨部門的數據數量大,年份各不相同;傳統政務數據、物聯網數據和互聯網數據種類龐多;大數據的匯聚、融合、應用存在難點。這是很多城市普遍面臨的困境。
在此背景下,江蘇南通、宿遷以及上海普陀區、天津河西區等多地,基于京東智能城市操作系統,走出了特色鮮明的城市治理現代化樣本。以“家紡之都”南通市為例,它聯合京東云建成了全國首個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匯聚64個部門、10個縣市區數十億量級的數據,實現了虛實映射、數字孿生,聯通了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提升了城市治理效能。
同樣的技術與模式,在宿遷也得到復制。在宿遷市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大樓內,可以看到不斷閃爍更新的大屏幕上,顯示著整座城市的綜合治理、城管、應急、交通等運行狀況。在京東智能城市操作系統的技術支持下,指揮中心通過數字信息積累,建設了監測預警、分析研判,通過AI以及模型分析,實時監測并預警城市事件的發生、形成行業分析報告,為城市整體運行和設計提供支撐。其底層,則是京東云聯合宿遷市政府推動了全市75家單位300+個系統政務上云。

雄安新區塊數據平臺駕駛艙。
2021年宿遷市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圍繞“一屏觀全城、一網管全城、一端惠全城”總體目標,推進“綜治、城管、應急”三網融合和構建“大綜治、大城管、大應急、大交通”四大治理格局為核心,大力實施數據、系統、網格、資源、業務、人員等深度整合。圍繞好用管用實用成功保障了宿遷市2021年京東宿遷馬拉松、2021中國酒都文化旅游節、2021中高考保障等重大指揮調度活動。為了實現義務教育的公平公正招生,指揮中心還整合共享戶籍、房產等信息,實現全市學生網上報名,真正讓“數據多跑路、家長少跑路”。截至目前,宿遷“陽光招生”平臺訪問量達527萬余次,為全市420多所學校提供招生服務,共計2500多名學校老師通過平臺開展報名審核工作,完成150018名學生的報名招生。
“政府服務速度很快,老百姓反映事情效率很高,整體管理的效率就提高了。” 南通市委副秘書長、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黨委書記李學義說,“這些是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沒建成前,不可能實現的。”
目前,南通市各個委辦局的工作已經受益于大數據+指揮中心治理模式。南通市公安局指揮中心副主任朱建華表示:“市公安機關也參與了該指揮中心的數據和系統建設的工作。指揮中心對相關部門的分工很明確,讓一個App完成職能部門的很多事情,減少了我們的壓力,把更多的資源用于打擊違法犯罪。”
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城市領域的綜合集成應用,數字孿生城市正在助推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字孿生城市白皮書(2020)》指出,“數字孿生城市”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的必由之路和未來選擇。
上述報告顯示,數字孿生城市具有精準映射、虛實融合、模擬仿真等核心能力,由此衍生出城市風險自動發現、城市運行規律主動洞察、人和物軌跡追蹤回溯、事件精準定位管控、決策分析推演、預案仿真演練、預案優化和執行、要素資源高效配置等多種能力,將對構建城市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2016年4月,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信息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統籌發展電子政務,構建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推進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求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共同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全面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
以數字政府建設助力政府治理現代化,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已經是各地方政府不約而同的選擇。不完全統計,上海、海南、浙江等省級層面,貴陽、南京、合肥、福州、成都等市級層面,均出臺了相關文件,提出以數字孿生城市為導向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2020年以來,上海率先發力建設城市運行“一網統管”,開啟了政府數字化轉型的新篇章。回顧數字政府的建設歷程,鄭宇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經過垂直化信息系統建設、到構建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即一網通辦)、垂直領域的“智能大腦”3個階段之后,如今已進入到全新階段,即城市治理“一網統管”階段。
他進一步解釋,城市治理“一網統管”,也即市域治理現代化,是城市管理的新一代基礎設施,架構于各部門已有垂直業務系統之上,將城管、應急、綜合治理等市域治理網絡(和系統)全面打通,向上可為市委、市政府領導提供輔助決策,向下可以連接社區、街道,支撐基層治理。
顯而易見,城市的高速發展,單一的構建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即一網通辦),已經無法滿足治理現代化的需要,也難以實現治理的現代化,這就催生了數字政府建設邁向城市治理“一網統管”。這既是數字政府建設的自然迭代,更是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智能蝶變。
在鄭宇看來,城市治理“一網統管”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市域范圍的具體實施。他認為,市域治理現代化既需要建設“一網統管”的系統,也要構建市域治理指揮中心實體機構,通過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來實現市域治理的現代化。“以數據而非以業務為中心建設一網統管,這是京東云區別于其他玩家的地方,因為我們建的系統會不斷迭代、不停生長,不會隨著業務的變化而落伍。”
前述南通、宿遷“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就是“體制創新+科技創新”雙輪驅動之下的成果。體制創新主要在政府部門,比如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的建立,能夠在“城管”“綜治”“應急”三網(格)融合基礎上,建立橫向連接各部門,縱向連接市、縣(區)、鄉(鎮)的多級指揮分撥體系;指揮中心充分考慮市直部門和縣鄉事件處置流程的差異,在充分溝通論證的基礎上,建立不同的處置流程,并實現閉環管理,不僅要讓各類事件進得來,而且分得出,辦得好,管得到位。
技術創新則主要是與科技公司的合作,比如京東云的城市治理“一網統管”,以“城市狀態一網感知”和“城市數據一網共享”為基礎,以三屏聯動為信息流轉方式——大屏觀態勢、中屏管處置、小屏作執行,以數字孿生為虛實映射的橋梁和人機交互的界面,助力各部門高效協同、各層級行動一致、各事件閉環處置,確保城市的安全、穩定和發展。
李學義表示,通過政府層面體制機制創新,南通市數字化監管、服務、決策、治理等能力邁上新的臺階。“通過指揮中心的運行,在治理體系和能力方面得到了重塑,得到了提升,使我們政府治理更加精準、及時、科學、高效。”
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尚廣表示,南通市、宿遷市與京東云共同打造的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積累了未來整個行業可復制化、可定制化的成熟操作經驗,在全國具有標桿意義。
據悉,京東云技術支持的智能城市操作系統之外,其他玩家也在紛紛布局:阿里的ET城市大腦、騰訊的WeCity、百度的城市大腦、華為的城市智能體、科大訊飛的城市超腦……
科技助力,數字孿生,一網統管……中國城市的未來,正被賦予更為豐富內涵和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