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怡


深夜抉擇
20多年前的一個深夜,阜新市清河門區河西鎮東堡子村的一戶人家,燈還亮著。屋里,一對父子已經促膝長談了很久,最后,父親起身拍拍兒子的肩膀說:“既然決定要學手藝,就要學好,這輩子就得靠著手藝吃飯了。”說罷走出了房間,留下兒子獨自思考到底要如何走未來的路。
這個兒子便是阜新金昊空壓機有限公司焊工班班長,遼寧五一勞動獎章、阜新市勞動模范、阜新工匠獲得者徐長山。
徐長山出生在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因為父親會瓦匠手藝,家里生活得還算寬松。“頭腦靈活,就是沒用在正地方。”當時的老師這樣評價他。因為貪玩,初中畢業時,他與高中擦肩而過,于是向父親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要去技校學門手藝,像父親一樣,靠手藝養活自己。
“當年,鉚焊專業是熱門,家里也建議我將來向工人方向發展,找個好單位,別像父親那種瓦匠,沒有什么固定的單位。”徐長山回憶說。于是,揣著父親的叮囑,他踏上了求學路。
沒能考上高中,對于徐長山的觸動還是很大的。于是,他下定決心到技校一定要好好學習。在阜新市細河區技工學校,為了把手藝學好,他沒少下苦功夫。學校每周五都是半天學,很多像徐長山一樣家里距離市內比較遠的同學,都會提前回家,徐長山不但不提前回家,每次放假都提前回校,看看相關專業的書,復習、預習專業課程。
在校期間,7門專業課,徐長山科科名列前茅。他的努力,老師看在眼里,喜在心間,連學校主任都說:“要推薦學生,第一個就推薦徐長山,這小子將來一定有出息。”
果不其然,畢業時,學校對徐長山等幾名成績好的學生給予了特殊照顧,把他們推薦給了專業對口的機械廠。
寒窗苦讀終于有了用武之地,畢業后的徐長山摩拳擦掌,刻苦所學終于要派上用場了。但到廠后對整套設備,以及工人要掌握多工種多領域知識的崗位要求,徐長山有些不知所措,他發現自己的理論和實踐處于脫節狀態,這讓徐長山深受打擊。要提高“實戰”經驗,只有一個字——練。
打那以后,他認真聽老師傅講解,記錄師傅說的每一個關鍵詞語,然后反復操練。為了使自己的焊接技術更穩、更準,他在手腕上掛鐵塊進行訓練,“好的焊接技術需要腕力和臂力相結合,當時我想起上學時,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部隊里的專家級焊工練習時,手腕上掛鐵塊在黑板上寫字,以此來鍛煉平穩度,這是個好辦法。”徐長山說。
于是,他就照著學,每天比別人提前一個小時上班,也比別人晚一個小時下班,在手腕上套一個一斤多重的鐵管,擠出一切可能的時間練習焊接技術。每次練習最少兩個小時,長時間握焊槍,導致他手臂麻木、手指僵硬伸不開,被飛濺的焊花燒燙傷也是常有的事。可這些苦都沒有成為徐長山停止練習的理由,其他人3年出徒,他一年就做到了。
技多不壓身
“焊上和焊好有很大區別。”工作3年后,帶著對“焊好”技術的渴求和對學習更高技術的渴望,徐長山辭職來到了阜新市唯一一家生產空壓機的公司。
“到了新公司,更要好好學習好好干。”帶著這樣的想法,徐長山一直沒有放松努力的勁頭兒。他白天練習實際操作,晚上反復學習理論知識。
仰板焊是電焊中的高難度技術,需要焊工仰面作業,操作時,“焊豆子”像雨點兒似的打在身上,為了保證焊接過程流暢,徐長山只能忍著,身上燙的傷至今還留下不少疤痕。實踐練習的過程也是異常辛苦,尤其在三伏天,工作服脫下后都能擰出水來。
經過刻苦的訓練,加上此前打下的基礎,無論是手工電弧焊、氬弧焊,還是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埋弧焊、氧乙炔焊和有色金屬的焊接,徐長山樣樣精通,他還考取了壓力容器焊工證,在鉚工中也取得了高級工證書,并在阜新市“市長杯”技能大賽中,連續兩年贏得了焊工組比賽冠軍,成了“阜新市技術狀元”。
如今,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人被稱為“斜杠青年”,老話兒也講技多不壓身,徐長山也希望自己成為一名“斜杠工人”。
有了剛參加工作時的經驗教訓,在刻苦學習鉚焊知識的同時,徐長山從不放棄學習其他工種知識的機會。每天午休時間,他研究管工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公司在生產過程中由于時間緊、任務重,鈑金工人緊缺,他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又主動自學了冷作鈑金工的知識。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差距都是在不經意間拉開的。不久,徐長山就能獨立完成3個工種的很多生產任務,成了公司里名副其實的多面手,并在阜新市技能大賽中取得管工組第二名,在遼寧省第一屆冷作鈑金工大賽中,榮獲全省第三名,并取得了“冷作鈑金工技師資格證書”。
雖然是公司里的“大腕兒”,但徐長山并不保守,每當他發現青年員工操作不當時,就及時上前糾正,并且毫無保留地傳授操作經驗,直到教會為止。他選徒弟也不挑人,越是業務能力差的、技術水平較低的,他越愿意教。
平時,徐長山總會抽出時間,找來公司里合適的焊接材料,給工友做示范,手把手教他們日常焊接中的小竅門,耐心地回答工友的提問,為公司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焊工能手。伊琦、高士鵬……如今,他的徒弟個個優秀,在工作中都能獨當一面。
大展拳腳
作為公司里的技能人才,他勇挑重擔,參與了多項技術改造,幫助公司解決了諸多技術難題,為公司創造了不菲的經濟效益。
公司最初生產空氣壓縮機時,在空壓機的結構中,有一部分氣路與油路是用膠管連接的,在使用過程中產生了漏氣的現象。經過研究,技術部門建議用金屬軟管代替膠管的連接,可當時并沒有焊接金屬軟管的工藝,要把壁厚只有0.2毫米的不銹鋼材質焊接在一起,對手與眼的協調力要求極高,稍有不慎就會焊漏。由于不銹鋼材質的特殊性,反復焊接還會產生晶間腐蝕及應力腐蝕,影響材料的使用性能,焊接完畢后還要做承重50公斤的壓力試驗,難度極大。
徐長山經過反復思考研究,將實踐經驗與工藝方法相結合,不斷摸索,總結出了“焊絲控制熔池”的方法及“軟管的組對”等操作方法,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克服了軟管在組對焊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創造了焊接不銹鋼金屬軟管無滲漏的紀錄。目前,他焊接的軟管有上千根,從未出現過任何質量事故。單位生產的每一臺空壓機內必帶有金屬軟管的連接,公司自己生產的金屬軟管比原有采購的金屬軟管節約了1/3的成本,每年為公司增加近幾十萬元的經濟效益。
工作中,徐長山不但研制了壓力容器焊接工藝的改造,使產品組對的效率提高了20%,還改造了剪板折彎兩用機,比之前的操作設備速度快了近一倍。
多年來,經徐長山解決的生產焊接難題、組織進行的廠內攻關不計其數,設備的改進達數十項,用科技創新提高生產效率,每年為公司創造經濟效益上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