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漫煙葉
野蠻沖撞的薩爾瑪提亞人
騎兵與步兵的較量歷來是古代戰爭中被廣泛關注的話題。很多剛了解西方軍事史的人都有這樣一個疑問:羅馬軍團都用短劍,怎么對抗騎兵的長矛呢?
一般來說,騎兵戰術分為兩種,一種是以馬的沖力為主的沖鋒戰術,一種是以機動性為主的騷擾戰術。前者如同一只發瘋的野牛,雖然沖力大但靠拼命也能擋住。后者則如同一只盯人的蚊子,雖然殺傷力不大,但很難將其打死,使敵人不勝其煩。
這兩種戰術都被手持短劍的羅馬軍團遭遇過,因為羅馬人遭遇了一個從東征戰到西的游牧民族“薩爾瑪提亞人”(伊朗語系部落的統稱)。
公元前4世紀,薩爾瑪提亞從亞洲遷移到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在之后的時間里他們不斷擴張自己的地盤,勢力遍布匈牙利平原,成為一支勢力強大的游牧民族。但他們的風格與東方游牧民族并不一樣,這里我們從羅馬人的記載就可以看出來:“說來奇怪,薩爾瑪提亞人的全部勇氣好像并不在他們自己身上。如果徒步作戰的話,哪一個民族也不像他們那樣怯懦;可是他們騎在馬上向敵人進攻,任何防線都難以擋住他們。”(《歷史》塔西托)
與后世的匈人騎兵進行對比:“他們的作戰陣型為楔形,作戰時發出各種兇猛的吼叫。為了行動便捷,他們輕裝上陣,因而總能出敵不意。在戰場上,他們會故意遽然分散,然后從各個方向列隊進擊,他們憑借此戰術克敵制勝,給敵人造成慘重損失……與敵人相隔一段距離時,匈人會向敵人放箭。他們用的箭頭與我們的不同,由削尖的骨頭制成,他們連接箭頭與箭桿的技術非常高超。沖過這段距離之后,匈人會以刀劍與敵人近身肉搏,他們作戰勇猛,全然不顧慮自身安危。”(《歷史》阿米安)
不難看出,羅馬人對于薩爾瑪提亞人的描述中,沒有像對匈人騎兵那樣談及騎射,反而夸贊其沖鋒能力強大,這就意味著薩爾瑪提亞人是以沖鋒為主。
為何歐洲的這些游牧民族的騎兵和亞洲的打法不一樣?主要是由于雙方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在亞洲,作戰地區是在廣闊的蘇美爾平原,匈人騎兵可以充分發揮騎射“一進一退”的機動戰術。歐洲作戰地區在多瑙河流域,這一地區有大量的密林與河流,很難發揮機動性,這就意味著雙方要進行肉搏。
但不管帕提亞(亞洲西部伊朗地區古典時期的奴隸制帝國)還是薩爾瑪提亞,羅馬人均取得了勝多敗少的戰績。
借風雪之利
鑒于羅馬與這些游牧騎兵的對戰中,尚未開始大范圍使用長矛。那么當一次性標槍用完后,他們是如何憑借短劍取得勝利呢?
首先是“美西亞行省之戰”。戰前,薩爾瑪提亞人分支之一的羅克索拉尼趁羅馬出現四帝之亂,出動9000名騎兵大規模蹂躪美西亞。一開始可能由于兵力不足,羅馬軍隊并沒有主動進攻,這大大助長了羅克索拉尼人的囂張氣焰。他們將軍隊分散,開始在美西亞大肆搶奪。而羅馬軍隊選擇按兵不動。原因有兩個:第一,誘敵深入,以分散敵軍主力。第二,此時雨雪交加,羅馬軍隊試圖依靠天氣打擊敵人。
一切正如羅馬人所料,由于受到雨雪折磨,薩爾瑪提亞人的戰馬都被凍死了,士兵也由于寒冷導致疫病頻發,戰斗力急劇下降。
羅馬人乘機進攻,而薩爾瑪提亞人由于搶奪的戰利品眾多,加上路面光滑移動困難,又不想放棄這些戰利品,所以無法集合成一體。“(羅馬人)他們投射投槍進攻敵人,在情況需要的時候,他們還使用短刀,在短兵相接的戰斗中,殺死無所依靠的薩爾瑪提亞人,因為薩爾瑪提亞人不用盾牌保衛自己。”(《歷史》塔西托)
戰斗毫無意外的以羅馬人完勝告終,從這一戰可以看出,騎兵一旦沒有馬匹,并且體力不佳時,步兵使用短刀與盾牌就可以很輕松地擊敗他們。不過,也有很多史學家人物,連馬都沒的騎兵,已不能叫騎兵。
短刀硬碰硬
這一場勝利顯然是羅馬人智取的結果。那么,當薩爾瑪提亞人體力充沛,羅馬人只能短刀硬碰硬時,又會有什么結果呢?
公元167年,薩爾瑪提亞人協助反叛的馬科曼尼人和夸狄人,大掠羅馬達西亞移民地,擄獲豐盛,光人口就有10萬之眾。作為報復,羅馬解決了馬科曼尼人和夸狄人后,由當時的皇帝馬可?奧勒留,率領軍團駐扎在當時靠近薩爾瑪提亞游牧地的西爾米烏姆,作為進攻的前進基地。
面對這樣一群虎視眈眈的敵人,薩爾瑪提亞決定先發制人,派出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進攻羅馬的潘諾尼亞行省。這一次,羅馬軍隊沒有容忍他們肆意妄為,立刻向薩爾瑪提亞人發起進攻,并在冰面上與薩爾瑪提亞人展開會戰。此戰,薩爾瑪提亞人也有自己的算計,他們覺得一旦羅馬人跑步進入冰面,很容易摔倒使得陣型出現漏洞。而薩爾馬提亞人的馬術好,并不懼怕冰上作戰,反而還能利用有利地形一舉殲滅羅馬人。
這次薩爾瑪提亞人失算了,羅馬人并未慌亂,而是立即組成了一個面向所有敵人的緊密陣型,絕大多數人都把盾牌鋪在地上,并用一只腳踏在盾牌上,這樣就可避免在冰面上滑倒。
戰斗瞬間變成了一場摔跤大賽。薩爾瑪提亞人的馬術再好,也不可能在冰面上有跟平地一樣的速度與沖擊力。于是,羅馬人在敵人尚未沖到身前的一瞬間散開,之后又立刻沖過去抓戰馬的轡頭將戰馬拉倒,另一些去抓長矛與盾牌,將騎手拉下來。類似的戰術,羅馬人在別的地方也用過。就算有羅馬人摔倒也會將敵人拉下馬,之后再用牙齒去咬摔倒的敵人。
薩爾瑪提亞人沒見過羅馬人這樣的打法,毫無應對之策,戰斗自然又一次以羅馬人的勝利告終。戰后,薩爾瑪提亞國王向羅馬人投降,并且將8000人作為人質入質羅馬。
通過這兩次對戰我們可以看出,羅馬軍團在手持短劍的情況下,擊敗騎兵,靠的是出色的戰略布置與戰術指導。當然,對士兵的訓練也是不可或缺的。
盡管取得了不少勝績,但面對游牧騎兵的攻勢,羅馬軍團也開始從結構上進行改革。一方面開始建設自己的騎兵,另一方面則大量裝備長矛,以求在戰爭中阻擋與遲滯對方騎兵,從而發揮步兵的機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