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守軍 李萍 張開亮


【摘要】自然資源專項調查是自然資源的統一確權登記以及各自然資源管理部門開展管理工作的基礎,隨著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的結束,新時期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為主的國土調查順利過渡至包含森林、草原、土地、水等各類自然資源要素的統一調查,正是當前國內專家學者、各級管理人員最為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以日照市草原專項調查為例,綜合分析了國土三調工作實踐與技術方法,構建了基于國土三調成果的草原專項調查方法,探索出了國土三調與相關自然資源專項調查融合銜接路徑,為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進行了有益探索。
【關鍵詞】國土三調;自然資源專項調查;融合銜接;路徑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5.123
2020年1月17日,自然資源部發布《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構建總體方案》,明確了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工作的任務書、時間表,為加快建立自然資源統一調查、評價、監測制度,健全自然資源監管體制,切實履行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職責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動指南。按照《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構建總體方案》提出的任務和要求,全面梳理自然資源基礎調查、專項調查、動態監測、數據庫建設、分析評價、成果應用等業務工作技術實現路徑,分析制約調查監測工作高效開展的主要技術瓶頸,以自然資源科學和地球系統科學為理論基礎,考慮現有技術水平與未來發展趨勢,明確近期目標和遠景技術儲備,從總體架構、系統組成、主要功能、技術指標等方面,設計提出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技術體系,支撐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業務體系高效運行。
在構建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體系下,利用國土三調成果開展相關自然資源專項調查是大勢所趨。本文以日照市草原專項調查為例,以“國土三調”成果為基礎版圖,充分利用各種草原資源調查成果,對草地進行進一步細化細分,明確到草班、小班,建立小班檔案,將監測數據落實到山頭地塊,建立草原專項數據庫。探索出了國土三調與相關自然資源專項調查融合銜接路徑,加快了基礎調查和專項調查融合銜接步伐。
1、國土三調工作實踐與技術方法
國土三調是重大基礎國情國力調查,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國務院于2017年10月部署啟動。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領導小組組長韓正同志特別強調“不能事先有任何框框,是什么樣就調查成什么樣”“寧要數據真實性,不要虛假的前后一致性”“用先進手段減少人為因素”。
采用國家下發的0.5米影像,以2016年變更調查數據為基礎數據庫,利用影像內業比對提取和3S一體化外業調查等技術,比對基礎庫提取自主變更圖斑,對國家下發圖斑和自主變更圖斑進行預判。基于地籍調查成果開展城鎮村莊內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準確查清每塊圖斑的利用類型、面積、權屬和分布情況,使用帶衛星定位和方向傳感器的手機,利用統一下發的互聯網+舉證軟件,拍攝包含圖斑實地衛星定位坐標、拍攝方位角、拍攝時間、實地照片及舉證說明等綜合信息的加密舉證數據包,上傳至統一舉證平臺,對可以保留使用的照片繼續保留,對需要補充舉證的補充完善或重新舉證。基于內外業一體化數據采集技術建設國土調查數據庫,采用“互聯網+”技術核實調查數據真實性,對須舉證圖斑進行互聯網+舉證,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和互聯網等新技術,建立了市級國土調查數據庫及管理系統,摸清了全市土地利用現狀。
2、基于國土三調成果的草原專項調查方法
根據《草原基況監測技術方案》和山東省自然資源廳辦公室《關于開展全省草原監測評價工作的通知》,采取如下技術路線:依據國土三調草地范圍,充分利用已有草原調查監測及其他相關調查監測資料,通過遙感判讀,區劃草班、小班。結合現有草原監測點布設樣地、樣方,進行實地調查采集相關數據,利用遙感建模、反演分析等方法及國土三調圖斑因子信息轉錄等方式,多渠道獲取小班因子數據、信息。
確定日照市2020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成果“DLTB”層作為基礎底圖,該圖層保留“國土三調”地類圖斑必要的屬性字段,增加小班屬性字段;與國土三調對接,確定國土三調劃定的草地范圍,并根據有關資料、結合遙感判讀確定擬納入國土三調草地范圍;利用GIS平臺軟件,疊加國土三調、生態紅線等矢量數據,結合權屬、草原類別、利用方式等,按照小班區劃原則和條件進行區劃;草原基況監測面積求算用國土三調圖斑面積進行控制;充分利用國土三調圖斑,在此基礎上,按照調查因子構建草原監測數據庫。
2.1行政界線及地類劃分標準
行政界線直接采用國土三調界線,不做修改;國土三調范圍內地類圖斑界線不做調整,小班區劃禁止對國土變更圖斑界進行修改、合并;
地類按國土三調二級地類代碼填寫;資源類型分國土三調范圍內的草地(含擬調出的草地)、擬納入國土調查的草地草資源;草原類別分天然草原、人工草地和其他草地三類。見表1
2.2草班、小班區劃
在國土三調轉繪圖斑范圍內,結合草原確權登記、承包等相關資料,在村級行政界線內,以明顯山脊、河流等地形地物為界線勾繪草班。根據草班區劃原則和要求,將三調范圍內大面積連續草地圖斑范圍進行切割,劃分草班;對零散草地范圍達不到劃分條件的直接作為草班。草班內地類全部為草地,不含其它非草地地類。
為方便經營管理,在面積較大的草班內區劃小班。小班是草原基況監測的最小區劃單元,也是草班的下一級區劃單位。在草班范圍內,根據草地型、植被結構、立地條件、利用方式、工程類別等,結合最小生態單元、最小放牧單元進行小班區劃。同時對小班根據一定規則進行系統編碼。小班最小面積原則上不小于400平方米,但對國土三調中面積小于400平方米的圖斑予以保留。
2.3外業調查核實
草原基況監測包括樣地監測和圖斑監測。
樣地監測以樣地、樣方調查為主,結合調查區內草原資源特點,合理布設樣地、樣方。按照代表性、均勻性原則在樣地內設置樣方。樣方的選取要能夠反映整個小班內植被蓋度和生物量的平均水平,樣方植被在小班內具有典型性。
圖斑監測以2020年度國土變更調查中的草地圖斑為基礎,所有草地圖斑走到、看到,發現實地與變更調查地類不一致的圖斑,現場拍攝舉證照片,并標注不一致屬性。
2.4內業匯總
利用樣地、樣方數據統計結果和外業采集的數據,內業對全部草地圖斑屬性(草地類、草地類型、草植被蓋度、優勢草種等)判別錄入上圖,測算各項指標數據。
外業踏查過程中,通過目測直接調查記載地貌、坡度、坡向、植被結構、草原類別、主要生態功能等因子;根據外業踏查,對均質程度高的同類小班草地類、草地型、平均高度、優勢草種、主要生態功能等屬性進行賦值。
基于外業監測樣地、樣方植被蓋度和產草量,利用衛星遙感影像建立植被蓋度和產草量估算模型,推算反演到柵格植被蓋度和產草量,得到每個小班植被蓋度和產草量。牧草干重通過牧草干鮮比進行測算賦值;可食牧草鮮草產量和可食牧草干草產量通過可食草比例進行測算賦值;地形因子通過數據高程模型進行計算賦值。
3、自然資源專項調查與國土三調融合銜接
按照《山東省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構建實施方案》,科學組織實施,實現國土三調與各類專項調查深度融合,形成各類成果相互印證的快速更新機制,查清各類自然資源家底,組織開展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數據的整合、集成與建庫,建設自然資源三維立體時空數據庫及管理系統,形成自然資源日常管理所需的“一張底版、一套數據和一個平臺”。
我市充分發揮本市自然資源管理體制優勢,實行基礎調查和專項調查同步推進,將“三調”底圖應用于耕地調查、森林資源調查、海岸線調查、草地調查、荒漠化沙化監測,建立各專項調查數據庫,厘清耕地、林地、草地等交叉重疊關系,強化陸海統籌,完成了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
堅持邊調查邊應用原則,“三調”成果第一時間應用于全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為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劃定等三條線劃定提供基底數據,服務于自然資源和規劃建設的工作中。
通過對草原專項調查與國土三調成果的融合銜接,研究建立了草地分類與三調工作分類的對照關系,解決了草原專項調查與三調成果在地類分類上的混淆。在此基礎上,明確了基于三調成果的草原專項調查的技術方法,解決了專項調查如何利用三調本底數據的問題。并通過外業實地核查,對三調數據的時效性進行驗證,對實地發生變化的圖斑進行不一致標注。
4、深入區縣開展圖斑核實,解決技術問題
4.1草班和小班區劃的問題
按確定的原則和條件區劃草班和小班,同時按照編號規定開展草班、小班編號(省+市+縣+鄉鎮+村+草班+小班,18位數編號),并對每個小班進行屬性賦值。
例如,某鄉鎮有10個三調圖斑,原則上就有10個草班,要對每個草班進行編號。其中有5個草班由于地形地貌、類型不同、利用方式不同等因素,需要劃分小班,需要在草班基礎上對小班進行編號建庫賦值,另外5個則即是草班也是小班,直接賦值。
4.2地類重疊交叉的問題
主要表現為“國土三調”數據草地,現地核實為非草地,或者是管理屬性較為明確的建設用地如何處理?
圖斑監測是以三調為底板,對于三調為草地,現狀為非草地或非林草部門管理的草地圖斑,本階段先收集相關資料,標注不一致屬性,并拍照舉證,備注清楚即可,不做調入調出處理。待調查結束經自然資源部門與林草部門協商后,再以縣為單位提出調入和調出方案,并在開展草原年度更新時統一更新。
現狀為非草地圖斑,備注填寫圖斑具體情況;現狀為草地,實際為建設用地批而未用、推土區、房前屋后零星不便于作為草地管理的,備注填寫“擬調出”。
4.3舉證包的問題
在一年度內舉證包一舉多用,減少重復調查工作量。專項調查和國土變更調查使用了不同的調查軟件,雖然各自導出的DB包可以合并,但合并過程較慢且容易出錯,個別區縣使用國土變更調查軟件進行舉證,選取有效圖斑,直接生成DB包。
參考文獻:
[1]《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總體方案》
[2]《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實施方案》
[3]《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技術規程》
作者簡介:
顧守軍(1975.07.29),男,山東省日照市,山東農業大學,高級工程師,土地勘測。
通訊作者:
張開亮(1991.07.08),男,山西省柳林縣,南京農業大學,工程師,自然資源調查與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