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鳳翔 滕州市財政局
財政稅收政策是中國特色市場經濟自我調節的重要財政手段。市場經濟天生具有資本逐利性和盲目性,通過財政政策調整能夠一定程度上遏制這種劣勢,又發揮市場經濟的優勢。財政稅收究竟對市場經濟發展起到何種作用,如何利用財政稅收政策最大程度刺激經濟發展,仍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1)財政活動,是指國家政府部門以國民收入為資金,開展滿足公共的民生需求的經濟活動,實現經濟社會的資源再分配,進而實現國家經濟的長久發展。從政府活動來看,財政活動是指國家政府部門借助一系列的經濟手段實現政府服務民生的目的。

(2)稅收,是指為了保證生產的社會產品總和能夠滿足社會的總體需求,國家和政府部門在法律等強制性手段的支持下,從社會生產品中無償獲得經濟產品用于社會分配的經濟性行為。稅收活動滲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對經濟發展起到關鍵的調節和支撐作用。
(3)市場經濟,是指能夠保障市場在經濟發展和經濟配置過程中起到“無形的手”的調節作用的經濟形式。市場經濟是全世界主要的經濟組織形式,其中市場經濟中從事經濟交易活動的主體被稱為市場主體,市場中經濟交易的雙方為買方和賣方,雙方的經濟交易關系是市場經濟的重要血脈。
(1)財政稅收以調節資源分配為著力點。財政稅收顧名思義就是無償取得一部分市場中的生產價值,從而進行資源收入合理配置的行為。財政稅收存在的最根本意義和作用就是調節市場中資源的配置,讓一些生產要素流入到公共服務和福利建設領域,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長遠發展。國家可以利用自身的權利獲得市場中的勞動收入作為財政稅收,通過二次分配職能滿足政府職能的實現。在我國,稅收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因此稅收行為是一種強制性的、無償獲得的合法經濟行為。國家通過財政稅收調節資源和要素分配時,會對整個經濟系統產生深遠影響,包括改變資源在不同行業之間的流動速度和方向、改變資源在不同區域之間的存量和增量變化等。因此,合理的財政稅收制度保證了市場資源流動和分配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2)財政稅收以改變市場供需關系為著力點。財政稅收的一個主要宏觀調控目標是調節社會的需求總量。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指出,市場經濟中的需求關系由“無形的手”來調節。為了提高國民福祉,避免資源的浪費,政府有時候需要改變某些行業的供求關系。比如在某些供求嚴重失衡的行業,稅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以供不應求的市場為例,可以采用收縮型貨幣政策,即增加稅收或提高稅收稅率,以抑制市場中的供求關系,維護市場的健康穩定。同時,財政稅收的稅率影響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進而影響了居民對于消費品的需求情況。一旦稅收政策轉為擴張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會隨之增加,消費欲望也會更加旺盛。此外,進出口之間的供需關系也受到稅收政策的影響,財政稅收政策會影響進出口商品的稅后價格,進而影響當地居民的消費意愿,改變進出口產品的供需關系。由此可見,稅收政策以改變市場供需關系作為重要的著力點,進而影響市場經濟的發展。
(3)財政稅收以提高就業率為著力點。財政稅收能夠直接影響的是企業的經營成本,進而影響企業的發展和擴張意愿。開放型的稅收政策能夠有效減少甚至減免企業在稅賦上面的支出,提高了企業的經營收入。企業一旦出現冗余的資源,勢必會進一步發展和擴張,帶動了當地的人口就業率。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國一直以來以科技發展為導向,希望引導企業和人才進入高科技行業。國家采用三年內減免稅收的方式扶持高科技企業,這給對應的高科技產業和原材料供應商帶來了巨大利好,對應的就業人口呈現爆發式增長。一旦某些高科技企業得益于這一扶持政策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對于當地的就業人口會產生持續的作用。
(4)財稅收入以提高國家財政韌性為著力點。國家經濟并不總是按照既定速度發展,經濟遵循一定的繁榮和蕭條規律。為了克服經濟跌宕帶來的不利沖擊,國家以稅收政策作為蓄水池,提高財政韌性,增強其應對風險的能力。具體而言,在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稅收收入比較多,這些收入將成為經濟蕭條時期的主要刺激資本。通過稅收這種跨時期的資源調節,減小了經濟風險的沖擊,也削弱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良動蕩程度。
(1)財政稅收能夠促進市場經濟公平發展,實現經濟共同富裕。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各項交易活動具有很強的自主性,由市場中“無形的手”進行調節,最終目標是實現經濟的增長。然而,市場經濟發展中存在明顯的公平性劣勢,市場會引導高速發展的產業蓬勃發展,某些能促進社會福祉的產業可能會被忽視。財政稅收活動可以通過資源調控的方式對資源進行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根據市場情況靈活地調整稅收額度和稅收的利率,彌補市場經濟中的公平性缺陷。隨著企業之間競爭越來越激烈,市場經濟中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社會上的貧富差距,阻礙了經濟的發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社會貧富差距增大,會減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影響營商環境和經濟可持續性發展。因此,稅收政策的資源調節作用,能夠通過二次和三次分配,縮短貧富差距,推動市場經濟更好的發展。
(2)財政稅收能夠優化投資環境,推進經濟快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發展的動力來自三駕馬車,即投資、出口和消費,因此投資對地區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決定了經濟發展速度與投資力度,因此稅收額度能夠深入影響到經濟發展水平。財政稅收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經營成本,能夠作為調節地區投資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一些資源稟賦并不好的地區,無法通過資源優勢吸引到投資者,他們會選擇采用減免稅收的方式吸引新企業。這種方法不僅能夠給地區帶來足夠的企業,提高地區的就業率,直接改善落后地區的經濟狀況,而且能夠注入新鮮“血液”,為再次激活當地營商環境做出重要貢獻。此外,在一些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地區,稅收政策對于地區投資環境的優化作用更加明顯。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地區,本身就對閑散資金具有吸引力,良好稅收政策能夠大幅度提高投資的期望和力度,這對于地區投資環境的優化作用是巨大的。
(3)財政稅收能夠完善經濟社會結構,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財政稅收是人民的財產,國家通過分配,再次造福于人民。我國經濟在過去幾十年中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最近國家再次提出創新發展戰略,希望以創新的方式實現經濟轉型,最終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但是,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總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失敗,創新的成本比較高。很多企業不愿意承擔創新風險,也不愿意積極展開轉型。此時,國家的財政稅收政策便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我國政府通過實施一系列的財政稅收組合拳策略,逐步推進傳統企業和互聯網技術相結合,將原來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改變成更加持久綠色化的數字化經濟發展模式,通過優惠補貼的方式減小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的風險和成本。在國家經濟社會轉型期中,我國的財政稅收政策一直發揮著重要的指揮棒作用,保證經濟轉型方案能夠快速平穩落地。這種寬松的財政稅收政策減小了各個企業在轉型過程中的陣痛,提高了企業積極轉型的意愿,最終實現了經濟社會結構的完善和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財政稅收能夠推動經濟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市場經濟發展的成熟度以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來決定,國家在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的時候總是會優先考慮某些行業。比如我國在剛加入WTO時,國家優先發展制造業,利用本國人口和資源優勢吸引外資,積極突破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的問題。幾十年來,我國經濟早就脫離了貧困范疇,要想尋求進一步發展,需要引導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道理。國家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優先考慮產業是互聯網產業、芯片產業、半導體產業、大健康產業等。高質量發展戰略要求國家擺脫對原生的物質和人口資源依賴,通過技術實現經濟的內生長,以知識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引爆點。對于國家重點扶持的產業,可以通過財政稅收政策獲得一定的競爭優勢,使之克服新創劣勢,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中獲得一定的市場。這是由國家戰略引導,財政稅收政策支持配套,各行業資源重新配置和流動發展,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路徑。這一路徑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被不斷實踐、反思和總結,與中國國情高度契合,具有很強的有用性。
(5)財政稅收政策能夠為國有企業和民族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積極推動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國有企業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命脈,掌握著國家的重要資源,比如鋼鐵、食鹽等。我國政府一直采用一種平衡的思想治理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即以市場調節為主,以政策調節國有企業為輔,減少市場經濟中的盲目性,保證市場經濟健康發展。財政稅收政策是調節國有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比如通過財政政策來拉動內需,刺激國有企業資金在特定行業的發展。同時,在經濟發展轉型時期,我國往往通過財政稅收政策來調整各類資源,使得國企能夠成功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在轉型時期承擔起拉動經濟增長的歷史使命,為經濟健康發展作出貢獻。
此外,財政稅收政策也能保護我國的民族品牌健康發展。一方面,財政稅收政策能夠維穩國內經濟健康發展,為民族品牌生根發芽提供了穩定的營商環境。隨著全球化發展不斷深入,我國經濟不斷受到國際經濟形勢的沖擊,財政稅收政策通過調節就業、調節供需維穩國內經濟,是民族企業發展的根本。另一方面,財政稅收政策能夠在關鍵時期實施貿易壁壘措施,進而對民族品牌起到保護作用。近年來,我國很多優秀的民族企業,比如華為、中興等遭到了一些國家的惡劣制裁,我國政府通過積極調整財政稅收政策,降低企業的稅收,為反制裁貢獻力量。
(1)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財政稅收制度。財政稅收政策的關鍵是確定什么比率的稅收制度是最合適的。通過中國經濟的幾十年探索,我們發現稅率并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還要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實情。國家需要在統籌思考全部影響因素之后,建立一個符合當地實情的稅收制度。第一,在制定財政稅收制度時,要以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觀作為思想指導,不斷優化現有的直接稅收和間接稅收的比例和內容。第二,繼續踐行試點實驗政策。我國幅員遼闊,很多政策在實施之前都需要試點開展,這種方案能夠減小失敗的成本,也能夠控制不良影響的波及范圍。在未來的財政政策實施時,需要繼續堅持。第三,要建立專業的財政稅收智囊團,針對不同地區的情況進行考察,總結實地經驗,編寫理論指導手冊。尤其是對于試點開展的實踐活動,需要深入研究,取其精華,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保證財政稅收政策能夠在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發揮積極促進作用。
(2)合理地統籌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支出份額。我國行政體系一直是中央和地方各級,中央政府負責指導和調配,地方政府與當地經濟發展直接接觸,負責執行和報告。我國各個省份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地方財政實力的差距也相當大。想要保證財政稅收政策能夠發揮促進效果,就要合理地統籌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支出的份額。要以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實情作為基本考慮點,以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預算作為基本內容。在充分考慮當地市場發展需求之后,確定具體的財政稅收策略,這不僅能夠避免可能出現的財政赤字問題,而且能夠發揮中央財政的分配作用。了解和明確以上基本要求之后,需要就財政支出的份額、比例以及具體的支出事項進行討論,需要調查和分析當地的財政實情,需要與中央財政預算積極聯系起來,保證中央和地方一盤棋,最大程度上使財政預算與額度是符合發展規律的,而不是脫離現實的。同時,在政策試點執行的時候,需要不斷地優化和調整具體的比例和內容,優化財政稅收體系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總而言之,各地財政稅收政策的具體內容是一種探索,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需要與實際緊密聯系,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優化,最終達到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目的。
(3)強化財政稅收執行過程中的監控力度。在建立了完善的市場經濟財政稅收制度之后,就需要推進落實和執行。政策效果不僅取決于政策的優劣,也取決于執行的程序,因此監督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積極的監督控制能夠驗證理論上制定政策是否科學有效,在動態執行中檢驗政策的合理性,避免執行過程中的不匹配現象。同時,政策執行的監督關鍵也是檢查各級工作人員是否能夠按照政策思想和政策規律去落實,不能因為懈怠懶政或者利益蒙蔽使得政策效果打折。尤為重要的是,需要監督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偷稅漏稅現象。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人情社會,很多非制度化的行為和操作能夠提高辦事效率,但也是滋生腐敗的溫床。因此,在政策執行過程中,需要對每個企業進行詳細和全面的檢查,保證他們在落實過程中合理規范的繳納稅款。需要給那些偷稅漏稅的不法行為嚴厲的懲罰,保證政策的有效性。同時,任何政策的執行也需要良好的環境支持。需要借助媒體的力量對政策進行宣傳,各個企業領導也需要進行充分的內部溝通,保證員工了解到政策的重要性,為稅收政策推行營造良好的環境。
本文剖析了財政稅收政策對市場經濟發展的具體影響,并提出實現政策賦能的具體路徑。研究結論為回答財政稅收政策的現實意義作出貢獻,也為充分發揮稅收政策的全部效能薦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