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佳容 太原旅游職業學院
隨著關于“1+X”證書制度的各種政策方針的出臺,高職院校紛紛開始啟動“1+X”證書試點工作,而面臨轉型發展的會計專業,也要抓住改革發展的契機,根據特定的行業環境,積極推進“1”和“X”有機銜接,將學歷教育與職業證書培訓體系相融合,為社會培養出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升級,智能技術的發展和運用為財務轉型提供了信息平臺和解決方案,基層會計崗位的核算工作將逐漸被機器取代,社會也對會計人才的專業化程度和職業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職業院校作為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聚集地,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也面臨著重大轉型和挑戰,在此背景下,職業院校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有了新的發展方向。
2019年4月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推動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快速發展,教育部等四部門于2019年8月發布了《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同年11月,伴隨著《關于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頒布,“1+X”證書制度正式進入公眾視線。2020年3月為了貫徹落實《方案》中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的部署,國家相關部門根據“1+X”證書制度在實際試點工作中出現的情況,明確指出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建設的目標任務、實施流程和實施要求。
這一系列國家政策的重磅出臺,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探索“1+X”證書試點建設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實踐方向。因此,“1+X”證書制度的落地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轉型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綜合素質,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和社會認可度,為社會輸送技能型人才。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的“1+X”證書制度具體來說包括兩種證書,其中“1”代表著學校給學生頒發的學歷證書,“X”是一個新的概念,是指不同行業的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證書就是將學歷證書和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融合在一起,“1”是“X”的基礎,“X”是“1”的延伸和拓展。關于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職教20條”提出,此類證書采用社會化建設機制,由相關部門負責統一籌劃和監督管理,其中不僅包括教育行政部門,還包括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培訓評價組織負責該證書的開發、考核和頒證,具體落地實施由職業學校負責。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立德樹人,為社會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1+X”證書制度的融入可以更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達到人才、學校、企業共贏的狀態。
截至目前,會計專業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包括財務共享服務、智能財稅、業財一體信息化應用、財務數字化管理、大數據財務分析、金稅財務、智能管理會計七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通過調研山西省內66所高職院校,分別對試點院校數量和各院校教師證書的考取情況展開調研,分析山西省高職院校會計專業“1+X”證書試點建設情況,涵蓋會計專業的七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分別是財務共享服務、智能財稅、業財一體信息化應用、財務數字化管理、大數據財務分析、金稅財務和智能管理會計。
“1+X”證書制度的發布后,各種培訓機構和社會化證書一擁而上,一時間令眾多高職院校也摸不著頭腦。根據調研顯示,山西省66所高職院校中,僅有三分之一的院校成功申報會計專業“1+X”證書試點(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對于“1+X”證書制度大部分高職院校還處于觀望階段,一方面是對證書誰來開發、證書的社會認可度和含金量如何保障仍有疑慮,尤其像會計這種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發展已經很成熟的行業,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學生把考取初級會計證書作為3年學習生涯的最大目標,同時也將該證書作為走出校門找工作時的加分項,因此會計專業的學生可能無暇顧及其他證書的考取;另一方面,各院校現有的實訓條件和師資力量能否滿足開展“1+X”證書試點工作的需要、面對種類繁多的證書應該如何選擇、開展試點工作是否會增加學校的辦學成本、教師的工作壓力和學生的課業負擔等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圖1 山西省高職試點院校與非試點院校占比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21所高職院校共成功申報了45項會計專業“1+X”證書試點(如圖2所示),21所院校的具體申報情況如圖3所示,省內財經類高職院校基本都有申報,其中,晉中職業技術學院和山西省財政稅務專科學校中數量最多,分別申請成功了5項證書試點,有6所院校成功申請了3項證書試點,4所院校申請了2項證書試點,9所院校申請了1項證書試點,這些院校的會計專業開設較早,專業建設基礎好,實訓教學基地完善,綜合實力較強,具備較完整的會計教學體系和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由此可以看出,各高職院校雖有疑慮,但也積極參與申報,響應國家政策,積極推進“1”和“X”有機銜接,融合學歷教育與職業證書培訓課程體系,但由于當前處于試點階段,全省只有三分之一的高職院校申報成功。

圖2 高職院校試點數量和院校數量情況

圖3 高職院校“1+X”證書試點建設數量
從試點院校整體來看,會計專業“1+X”七種證書都有院校成功申報試點,共有45所高職院校成為試點院校,如圖4所示,其中,智能財稅試點院校最多,有14所,占試點院校總數量的31%,緊接著是財務數字化應用證書,有10所試點院校,占試點院校總數量的22%,隨后分別是業財一體化、財務共享服務、金稅財務應用、數字化管理會計和大數據財務分析。由此可以看出,在目前試點階段,各院校對業財一體化和智能財稅證書的認可度比較高,試點院校數量也是最多。

圖4 不同證書高職試點院校數量對比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升級,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出現對傳統會計行業造成了重大的沖擊,也對會計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會計專業“1+X”證書名稱中也能看出,大部分證書都與智能、數字化、大數據有關,已將會計與信息技術融合在一起。通過調研山西省各院校教師證書考取情況發現,考取數字化管理會計“1+X”證書的教師最多,有237人,如圖5所示,其次分別是財務共享服務、智能財稅、金稅財務應用、財務數字化應用業財一體信息化,考取人數最少的是大數據財務分析“1+X”證書。由此可以看出,職業院校教師對“1+X”證書的考取偏好和認可度,認為數字化管理會計應用前景最好,再次是財務共享和智能財稅,而大數據財務分析證書考取的人最少不是因為對大數據的不重視,大部分會計專業教師由于沒有計算機與大數據專業的學習背景,計算機、軟件和網絡應用能力有所欠缺,對大數據的學習還存在畏難情緒,所以在選擇證書考取時,沒有把大數據財務分析放在前列。

圖5 不同證書教師獲取數量對比
高職院校是“1+X”證書制度的實施主體,要順利開展“1+X”證書的試點建設,首先,要嚴把“1+X”證書的入校關,建立證書遴選機制,通過對會計行業發展調研和評估、關注學生的需求等方式來確定選擇哪些證書進入學校試點。其次,要加大對“1+X”證書制度的推廣和傳達,引導學生、家長、老師、學校、社會全方位去關注和認可“1+X”證書制度,提高師生的參與度。再次,加強對專業教師的培訓力度,構建適應職業技能培訓要求的教師分級培訓模式,對接“1+X”證書制度試點,建立健全“1+X”證書培訓教師的激勵制度,引進有實戰經驗的校外兼職教師,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打造包含專兼職教師的高質量教學團隊。最后,高職院校應以“1+X”證書制度為契機,探索建立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轉換機制,深化課程改革,完善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促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學歷證書相互融通,提升專業教學與培訓的質量和水平。
高職院校教師作為“1+X”證書試點工作的排頭兵,不僅要學內容,更要學理念,必須精準地理解此次試點工作重大意義,還要準確落實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內在要求。此外,隨著信息技術在會計專業中的應用不斷普及與深入,社會對會計人才的專業化程度與會計職業技能水平必將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部也將高職教育中傳統的會計專業更名為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師已無法用之前的知識結構體系來指導學生,所以作為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教師,應深刻認識到當前學校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難以滿足現在信息化時代的需要,更應跳出舒適圈,克服畏難情緒,勇于接受新事物,更新教學理念,積極主動學習與大數據相關的專業知識,提高計算機應用水平、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的基礎知識,以適應智能化的需求,培養出行業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培訓組織在“1+X”證書制度試點中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參與試點的大部分培訓組織都具備出色的培訓能力、豐富的培訓資源,同時擁有優質的教師隊伍和充足的培訓教學經驗,因此,培訓組織要與高職院校開展多元化合作,與高職院校共同構建證書培訓考核機制,聯合育人,提高培訓質量,嚴格把控考核頒證標準,保證證書含金量,以此提高證書的社會認可度。
“1+X”證書制度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的全新出發點,“1+X”證書制度從出臺到試點再到成熟發展,需要教師、職業院校以及相關培訓組織齊抓共管、一起努力。希望以此次試點建設為契機,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能夠打造信息化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會計職業技能水平與創新創業能力,緩解市場上會計人才供需與結構性就業矛盾,拓寬高職會計學生就業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