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歡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行政事業單位在我國現代化建設與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主要工作是為我國人民謀福利,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其中,固定資產作為事業單位自身應用、管理及服務社會的重要物質基礎,需要有高效、完善的管理策略。為約束、規范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提升其會計信息質量及效率,加快并完善現代財政制度發展,我國于2019年正式實施《政府會計制度》。本文將進一步指出當前行政事業單位在固定資產監管中存在問題并提出相應管理策略。
《政府會計制度》主要由兩個部分構成,也就是一整套基本準則以及詳細準則與一整套會計科目以及報表會計制度。在《政府會計制度》中,將事業單位原本融合應用的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的財務核算基礎進行了全新的整合、剝離,并再次構建財務會計、預算會計平行記賬的形式。在這種雙體系機制下,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進行適當的分割,各自產生預算報告和財務報告,并且雙方利用對本年度預算差異性調整開展兩個機制的互相勾稽認證,維持著一定的相互對接。
原來的制度中對固定資產的定義為“為生產產品、提供勞支、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超過12個月的,價值達到一定標準的非貨幣資產”,其主要強調的是由事業單位“使用”或者“持有”固定資產。而在《政府會計制度》下,對固定資產則給出了全新的定義和解釋,其認為固定資產應該是行政事業單位也是就政府會計主體由于滿足本身業務活動所需而“控制”的資產。相對“使用”及“持有”來說,“控制”可以更好地體現出固定資產的一般性質,更加明確固定資產的范圍,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健全了固定資產應用的權責關系,事業單位不但擁有應用固定資產的權利,同時,也需要負責對固定資產進行管理。另外,固定資產定義的改變也是體現了新制度下的權責發生制,更加明顯地體現了固定資產應用以后產生的利益流動,有助于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部門對資產核算管理進行固定。

《政府會計制度》下即固定資產可以分為:專用設備;房屋及構筑物;文物與陳列物;通用設備;家具、用具、裝具以及動植物和圖書與檔案六類。
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和固定資產折舊核算會計科目也發生了變化。《政府會計制度》對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和固定資產折舊核算會計科目都實施了比較詳細的規范:首先是對固定資產折舊計提期限實施了更改,即把電子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的折舊年限從5年更改為6年,家具類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從5年更改為15年,而且對這類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規定不開展溯源更改;其次是固定資產折舊核算會計科目從“累計折舊”升級為“固定資產累計折舊”,同時規定行政事業單位在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時一定要嚴謹遵循“按月計提折舊”的原則。
折舊費規章制度層面,以往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部、會計從業人員在實施具體工作的過程中,通常會發生不提折舊費的情況。在現行標準的企業會計準則中,應用實提折舊費,確立政府會計要素并有效地區劃固定資產使用年限,促使行政事業單位在實施折舊年限判定時有章可循,提高了折舊費管控、計算管控的標準化、可比性。
另外,因為現行政策對政府會計要素固定資產折舊費明確提出了統一化的規定,要求折舊費用應依據使用用途的差異,各自計入當期費用中,以此精準、理性地體現出實際的財產機制,進而攻克以往收付實現制的限制情況,確保財務信息品質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為避免國有資產處置外流,行政事業單位在固定資產報廢處理時,有專業的報廢處理步驟,即按照2021年的相關規定,先提請評估機構進行評估,然后向財政部門進行申報,待批復以后將實物交由回收機構進行處理,最后由本級財務科予以銷賬。可是目前大部分事業單位依然普遍存在著處理不規范化的情況。相對于舊的報廢流程來說,新的固定資產報廢流程中增加了評估環節,更有利于對國有資產的保護。
《政府會計制度》實施初始需要對年度資產的攤銷和累計折舊進行補提,在實施的第一年還需要在年末結賬前實現全年十二次的攤銷和折舊。首先,依據新會計制度的要求予以實施后,可發現盡管資產數與財務系統里的資產數據是相同的,可以資產的應用時間和入賬時間無法實現匹配,資產和財務兩個體系在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或攤銷上的時間點是不一致的,造成總折舊或攤銷數據之間差距較大;其次,大量同類型資產入賬的時候,資產系統和財務系統在各自錄入的時候有的是按批次總額進賬,有的則是按同一批次里的分項進賬,系統軟件在對折舊或分銷進行計算時用的是四舍五入法,這就造成了折舊或者攤銷出現偏差;最后,資產管理系統中的折舊年限和會計核算折舊年限沒有按照要求維持一致性,盡管同類型資產的折舊年限在相應的標準范圍以內,但因為折舊年限各不相同,導致折舊或攤銷的金額相差過大。綜合來說,新會計制度進行首月補提累計攤銷、折舊的時候,財務管理和資產管理兩個系統之間出現較大的差異性,無法按要求保持一致,造成事業單位資產管理過程中出現賬賬不符的狀況,從而不但不能如實反映出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價值的實際變化,同時,也無法使事業單位的管理方真正了解及掌握單位固定資產的現狀。
行政事業單位在對固定資產的管理過程中,必須要實施基本的日常保養和進出管控。在現階段的實際管理中,盡管有專職人員負責管理,可在具體的日常管理中卻常出現失位的狀況,管理者缺少必要的責任感,管控流程不合理,常出現成批固定資產小物件的外流狀況。
很多事業單位在處理報廢固定資產的時候,僅看一部分財產表象,如只看折舊年限,達到報廢的年限即予以報廢,但對于沒有達到報廢年限但有所損壞的固定資產,很少用來區分是否能夠修舊利廢的相關評判標準。
固定資產管理存在有信息化程度不夠的情況。依照《企業固定資產精細化管理實施辦法》中的相關要求,行政事業單位在對固定資產進行管理時,需要借助信息化技術來實現,不過從現階段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實際情況來看,信息化程度相對缺乏,主要體現在依舊存在有較多信息孤島狀況,也就是兩個或多個并行的軟件數據庫沒能實現有效對接,比如財政局的金財網系統并沒能實現與本級單位財務科記賬系統之間的有效對接。無法對固定資產的實時數據開展動態化的核對,不但固定資產的管理效率無法得到提高,同時,還會增加數據在傳送的過程當中出現錯誤的概率。
財政金財網系統設置錄入的固定資產的明細項信息,并不必須具備唯一性特征,或某些能夠識別唯一性的信息并非必填項。當存在多個相同實物時,現行方法:①錄入多次數量是1(系統中數量1無法更改);②只錄入一次,實際數量填入備注框。在具體的操作中,方法①存在多次重復相同信息,記錄工作量多,而方法②則使得信息的準確性出現偏差,并且無法實現單個實物調撥、報廢等處置情況的信息記錄。
為了更好地增強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能力,必須要轉化本級單位管理者和各部門工作人員的管控觀念,讓他們意識到固定資產管控的重要性。對本級單位管理者來講,他們的言行舉止都會直接影響到行政事業單位每一項規章制度的落實,所以本級單位管理者應當深刻認識到固定資產管控的重要性,果斷在單位內實行固定資產管理規范,使固定資產的管控效果與相關責任人員的工作業績掛鉤。他們必須意識到本身工作的根本作用,明晰工作崗位職責,堅決貫徹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規章制度,提高本身的責任感。固定資產管理者不僅要擺正工作心態,還必須要增強管理能力的提高,常常參與政府部門或外部組織安排的固定資產管控討論會或權威專家知識講座等,將專業的固定資產管控觀念傳播給單位全部工作人員,讓他們主動配合固定資產工作管理。
第一,行政事業單位按照現階段會計準則需要建立總體固定資產管控組織構架與內控機制,進而明確實際管控信息。現實工作方面,可實行統一化引領、分工負責形式,根據固定資產類別建立資產臺賬,來管控購置驗收、成本核算、匯總稽核、日常保養、周轉劃撥、損毀處理等工作任務,與此同時,還應將固定資產管控責任分成資產管理與資產應用兩個相關部門。其中,固定資產管理部門負責擬訂固定資產管理實施辦法以及相應的規章制度,并對具體的執行狀況予以監督;對固定資產的應用、維護等狀況實施監管;對固定資產實施合理配置,同時針對固定資產的添加、報廢、調撥等手續予以審核辦理;對單位內固定資產的數量及質量狀況進行清查與統計;對相關的部門及個人提出獎勵或懲罰建議和意見。資產應用部門的主要職責則是對本部門所應用的固定資產實施日常的管理和維護。嚴格依照相關的管理要求對本部門負責的固定資產實施管理;把本部門分類賬目中的各項內容貫徹到具體的個體名下,由其負責對該固定資產進行管理,預防出現固定資產的毀壞或遺失;組織部門開展固定資產的清查工作。
第二,由財務科對財務會計內容管理記錄進行精準、詳盡的擬定,同時定期對賬載數據稽核、匯總。在實際管控流程中,每年都需要對實物盤點、明細分類賬、臺賬等管控信息開展賬賬核對、賬實稽核、賬卡稽核,提高內部稽核財務審計幅度,抵制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外流現象。另外,在開展固定資產管控時,應按時在財務報表附表中公布與固定資產相應的以下信息,涉及:固定資產結轉詳細形式、資產減值準備、報損毀壞、向外捐助、免費劃撥等,進而增強事業單位對固定資產的管控的監管能力與規范化。
行政事業單位應重視對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培養,使會計人員的業務水平得到提高,滿足新制度的需求,在核算方面有效實現財務會計、預算會計的平行運算,同時依照財會會計核算以及預算會計核算分別實施匯報和分析。事業單位應該按時組織相關的專業化培養,使會計人員的財務管理知識、核算知識等得到豐富,同時,要幫助會計人員建立起基本的財務責任意識,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行政事業單位要認真落實內部控制審計監管的強度,大力開展內部控制監管制度與查驗工作,從嚴貫徹執行可行性分析論述、固定資產審計和招投標等因素工作。
我國的信息化技術發展越來越快,生活起居、工作等都與信息化技術息息相關,因此在固定資產監管中,也應關注行業信息化創新技術的運用。首先,應以不同的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特點與監管的需求為根本,將固定資產方案配置、購入、驗收、維修、保養、使用、報廢、處置等全生命周期情況進行數據收集、導入、統計分析等,統一存儲在數據庫管理系統中,并結合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等實現實時動態分析,幫助財政部門盡早掌握固定資產的相關數據信息的變化。此外,利用信息化技術,還可科學合理、高效化的防止固定資產重復購入的情況,增強分派閑置固定資產的合理性、高效性,確保固定資產管理效率與效果,最大限度地增強固定資產數據信息的全面性、真實性、高效性。此外,利用信息化技術可構建固定資產動態化數據管理平臺,確保資產經營各個因素表現出動態管理效果。
基本準則下,怎樣高效、合理使用國有資源也是增強資產經營的主要因素。因為資源分配的不平衡,預算單位原有的固定資產長期存在運用有效率較低的情況。對于這樣的情況,也可以探究資產互享應用的方式。比如在有些地方,為推動公務用車改革,由政府部門授權委托的第三方平臺統一化供應車輛安全管理及出行服務,既節省了政府部門的日常支出,又進一步提高了資產的應用有效率;再如有些地方的會議酒店、圖書館資源、展館基礎設施等都推行互享共用,這類互享方式提升了各部門的資源分配,防止了重疊搭建,節省了財政性資金。當然,共享資源的有效應用,務必要在機制健全的先決條件下,科學合理高效化的推行。
《政府會計制度》下的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管理,需要行政事業單位對相關的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化的培訓,同時,增強固定資產管理觀念、構建完善的固定資產內部管控制度,使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應用率得到提高。此外,要將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工作落實到個人,并與其績效考評進行關聯,創建確定的全部責任制度,令行政事業單位的每一項工作的相關責任義務都能做到有據可依,從而更加有助于實現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使管理效果得到切實提高,使行政事業單位的資源應用得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