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滟
重慶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產生了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下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近年來,重慶地方政府和民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保護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不僅注重收集和整理原始檔案,還健全保護制度、注重生產性開發,在非遺檔案保護和開發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與周邊省份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需要改進保護方式,提高保護水平。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是指國家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個人為保護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形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和收集整理而形成的對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載體[1]82。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是指有關于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有相關記錄。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大部分來源于民間,地方特色鮮明、檔案內容豐富、保護載體多樣、保存較為完整,不僅具有文化傳承和交流價值,還具有經濟開發價值。在新時代,重慶不僅需要大力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本土品牌文化建設和傳播,積極融入國家文化發展戰略,還需要充分發揮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連接點的區位優勢,賦能地方經濟發展。
1.保護數量不足、質量不高。通過重慶市非遺資源普查和各地區的日常調查,相關部門對重慶的非遺家底進行了摸排,于2007年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至2020年共公布了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目前只公布了五批。重慶市現有市級以上非遺項目707項,市級以上傳承人563名,其中國家級項目44項,國家級傳承人59名[2]。
同處西南地區的四川、貴州、云南目前都只公布了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但其代表性項目的數量和質量都高于重慶,特別是在國字號項目建設數量上遠遠超過重慶,并且都有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重慶目前無法比擬的。四川省目前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7項、國家級項目139項、省級項目611項,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07名、省級傳承人764名;貴州目前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項、國家級項目140項、省級項目933項,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96名、省級傳承人402名;云南省目前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項、國家級項目122項、省級項目450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25名、省級傳承人1016名[3]。與其他省份相比較,重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數量和層次的較大差距,導致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保護上存在檔案數量不足、檔案質量不高等問題。
2.保護手段傳統、方式單一。目前,重慶市非遺保護工作在“鞏固搶救保護成果,提高保護傳承水平”的思想指導下更多地還是從事傳統意義上的保護工作,比如建立非遺保護名錄體系、出臺非遺傳承管理激勵政策、加大非遺保護載體和平臺建設力度等,這些保護措施主要還是從非遺搶救整理、保護制度建設、傳承機制優化等方面著力。在新時代,非遺檔案的保護更多的還是要讓非遺活起來,要做好非遺檔案的展覽、文化產品開發、線上服務等,讓非遺檔案為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文化旅游、社會教育等服務。
相比相鄰省份,重慶不僅在保護平臺建設上落后,在創新保護方式上也做得不夠。四川和貴州都建有超過2000平方米的非遺博覽館,并且建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或文創園。四川通過“巴蜀工匠·非遺展”“四川故事·四川非遺情景互動展”等方式推介四川文創旅游、推介四川非遺,從而對非遺進行活保護。貴州通過文創產品集市、傳統美食、文化旅游及特色產品推介等形式保護非遺。貴州省還率先提出了“文化助推脫貧”的工作思路,編制了《貴州省傳統手工技藝助推脫貧培訓計劃(2016—2020年)》。四川、貴州、云南三省深度挖掘非遺資源,采取“非遺+互聯網”“非遺+科技”“非遺+金融”“非遺+旅游”“非遺+扶貧”等模式,實現非遺的轉化和發展。
3.數字化建設水平不高。重慶市雖然積極參與國家非遺中心組織的非遺數字化保護試點工作,積極推動市級非遺數據庫建設,但其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整體數字化建設水平較低,不利于非遺的保護和開發。重慶目前沒有建立單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站,其非遺保護網站掛靠在重慶市文化研究院,非遺保護只作為其網頁中的一個版塊。重慶非遺保護網站內容貧乏,且許多內容為空白,也無視聽類多媒體信息,檔案數字資源庫建設嚴重滯后,無論是非遺愛好者還是非遺研究者,基本上得不到檢索和查詢等數字化服務。
西南地區的云貴川三省都建有獨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站,其信息資源較為豐富。四川省建有“O2O智慧宣傳服務平臺”、“非遺·四川”多媒體資源庫,建有集非遺保護宣傳、業務辦公、資源檢索的“五位一體智能服務平臺”,與四川大學“喜馬拉雅多媒體數據庫”團隊合作,大力推進非遺數據資源管理體系建設。貴州省則建立了“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管理系統”。
4.服務社會經濟發展能力不強。重慶2018年出臺了《重慶市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為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促進就業、實現精準扶貧、增強傳統街區和村落活力,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為推進非遺產品及衍生品的開發,每年市級財政撥付的非遺專項保護經費中專門設立非遺產品及衍生品扶持資金,每年篩選15—25個適于生產性保護的非遺項目,按照10—15萬元標準補助,激勵創新生產性保護舉措,幫助企業研發產品,推動非遺走進市場。重慶雖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開發方面做了一定工作,但其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方面仍有欠缺,深度開發不夠,生產性開發不足,非遺成果轉化水平不高,支持鄉村振興和經濟發展能力不強。
西南地區的四川有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1個,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5個。文化產業園積極探索數字類文化創意產業專業孵化服務模式,將非遺與數字結合起來,打造特色品牌。貴州則充分利用多彩貴州風景眼文化創意園,推動非遺文化元素傳播,為貴州文化創意產業啟迪未來和示范引領,促進非遺文化資源產業化和商業轉化進程。
1.加強調查研究、打造特色和精品。為了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保護工作水平,一是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田野調查。保護的基礎在于檔案的收集和整理,其根本在基層、基礎在調查、希望在田野。沒有田野調查,就沒有原始資料,沒有原始資料就沒有整理和加工,就不會有開發利用和創新發展。二是要做好檔案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培訓需采取理論講授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內容應包括田野調查、報告撰寫、錄音錄像、數據庫建設等,同時要結合項目做培訓,在項目實施中培養骨干人才。三是要加強和高校的合作。通過在高校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做好非遺的教育、非遺的傳播,更要做好非遺的研究。通過整合高校、保護單位、行業企業等社會各方資源,采用政產學研合作共建新模式,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發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做深做實產教融合與成果轉化,打造一批極富地方特色的文化作品和文創產品,助推非遺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換。
2.加強活態保護、做好活態利用。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保護要從靜態保護走向活態保護,要讓館藏檔案從沉睡中站起來、動起來。一是做好檔案展覽。檔案展覽不僅僅是非遺知識教育,也是一次美的教育,更是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和公民素質教育。通過專業策劃,注重藝術設計和實物的展示,充分應用多媒體形式,增強展覽娛樂性、參與性、互動性。通過原生的重現、歷史場景的再現,使廣大民眾得以多維度、全方位地走進非遺、了解非遺、參與非遺保護,從而增強文化自信。二是積極走出去。利用藝術節、非遺節等平臺,通過活態展演、實踐展示等形式,讓檔案走出館藏室,讓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市場,做好非遺的交流推廣,產品的宣傳推介,在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同時,以此創造經濟價值,延續其文化價值[4]46。三是推進“互聯網+”行動。互聯網不僅推動經濟的轉型和發展,還改變了社會生活方式,線上生活方式已成為一種新時尚。通過“互聯網+”行動,實現非遺和傳統文化創新、文旅產品開發、生態保護、扶貧開發的深度融合,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通過互聯網走向基層、走入群眾、走進生活。
3.加強數字保護、做好信息服務。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檔案的保護技術日益提高,給檔案的存儲和保護帶來極大便利,它不僅能實現簡單的檔案翻拍,更能實現檔案的場景化應用。為了提高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數字化水平,做好信息利用服務,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建立專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站。互聯網實現了信息的及時性、便捷性傳播,人們習慣通過互聯網進行信息的個性化解讀和圈子互動,這就需要改變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保護方式,通過建立專業的非遺保護網站來進行非遺文化的閱讀、傳播和研究。二是強化技術運用,實現檔案保護形式的多樣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保護中,不能以紙質圖書和音像制品的保護方式為主,要提高口述檔案制作水平,提高縮微等技術應用水平,實現聲光電多種形式的融合,讓檔案活起來、動起來。三是建立檔案信息公共數據庫和檢索平臺。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等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信息進行二次開發和集成應用,實現檔案信息的電子化、數據化,做到檔案信息服務的開放性、互動性、快捷性,做到信息的共享共用,提升檔案服務水平[5]55。
4.加強商業化開發、做大非遺產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6]1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巴渝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要實現在繼承和弘揚中傳播創新成果,得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走產業化發展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保護不能滿足于檔案的收集和整理,更要注重檔案的開發和利用。實踐證明,走產業化發展之路既能實現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復興,又能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7]8。非遺產業化能解決傳統非遺產品制作標準化不足、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低下的問題,還能實現銷售渠道的短平化,及時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二是建好文化產業園或基地。文化產業園或示范基地是集聚文化創意資金、人才及其他要素的平臺,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支撐。同時,文化產業園或示范基地也能享受到一些當地政府的稅收減免、貸款優惠等政策,能為企業的發展,特別是初創和小微文化企業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三是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市場競爭力。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實現產業化發展,關鍵在于打造出得到市場認可的文化品牌。為此,要針對多層次的文化消費市場,注重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大膽采用新技術,不斷改良傳統手工技藝,美化產品包裝設計,努力做到產品的標準化、制式化、經濟化、個性化,讓非遺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否則,非遺檔案只能停留在館藏查詢和學術研究上,其蘊含的傳統文化價值得不到挖掘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