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秀全
(蘭坪縣林業和草原局,云南 蘭坪 671400)
林業生態扶貧是邊遠貧困山區扶貧的重要手段,是助推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蘭坪縣委、縣人民政府立足生態區位優勢,將林業生態扶貧作為“五個一批”的一個重要內容加以實施,極大地提升了邊遠山區群眾的收入水平,解決了貧困地區閑置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破解了多年來在生態建設方面存在的短板,有效調整了貧困地區產業結構,完善了社會保障體系。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簡稱蘭坪縣)作為“三區三州”深度貧困的縣份之一,集老、少、邊、窮為一體的少數民族聚居縣,總人口21.83萬人,2020年地方財政預算收入5.48億元,人均純收入7226元,有102個村委會6個社區。全縣林地面積530.4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1.49%,是全國林業重點縣和天然林工程實施縣之一。根據2019年最新貧困對象動態管理成果,蘭坪縣共有88個貧困村、14677戶55317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28.98%,其中瀾滄江沿岸4鄉鎮貧困發生率高達40.61%,整鄉貧困、整村貧困、整族貧困和區域貧困現象突出,10.37萬人口面臨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扶貧成本高昴等問題。
生態扶貧和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如何堅持生態補償脫貧與特色產業脫貧并重,實現生態保護與產業致富“雙贏”成為一個關鍵。2016-2019年,蘭坪縣已累計投入3.2032億元生態扶貧資金,一是新建花椒、山胡椒等香料林基地及特色水果面積8.85萬畝;二是實施核桃、漆樹提質增效面積11.8萬畝;三是實施以退耕還林、陡坡地生態治理等為主的生態治理工程21.45萬畝;四是聘任生態護林員10753人;五是安裝太陽能熱水器0.4萬套、實施以電代柴項目1.9萬戶;六是組建農民造林專業合作社56個;七是培訓生態護林員4117人次。
“十三五”以來,蘭坪縣加大了造林投資,匹配坡改梯、水利、圍欄等建設資金,由一般造林向公司化造林、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的工程造林轉變,同時通過林糧、林藥、林菜、林苗等間種的造林模式,建成長短結合的復合型經濟,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經濟效益明顯提升,造林質量明顯提高。
加強對原發展的11.8萬畝核桃、漆樹低效林面積開展改良工作,核桃畝產值由原來的2000元提升至3000元以上,全縣林業產值由2016年4.608億元提高至2019年7.82億元。
高標準新建花椒、山胡椒和特色水果種植面積8.85萬畝,把符合條件的納入退耕還林范圍,解決了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同時鼓勵群眾用土地入股方式積極參與項目建設,群眾不僅獲得了租金,還獲利了高額的工資性收入和效益分紅,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6年的4874元提高至2019年的7226元。
對該縣將符合條件的10753名建檔貧困人口聘用為生態護林員,使無法外出、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人口獲得了就業和脫貧機會,年戶均收入增加1萬元,助推了脫貧攻堅。
“十三五”以來,累計向33246戶農戶兌現7086.9萬元生態公益林補助,年戶均收入增加569元;向新一輪退耕還林16509戶農戶兌現退耕還林補助9467萬元(其中2019年9萬畝退耕還林還草任務正在落實當中),其中涉及建檔立卡戶8779戶,戶均直接受益0.57萬元以上,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
“十三五”期間,蘭坪縣以縣城及鄉(鎮)政府所在地安置為主,行政村內及跨縣(市)安置為輔的安置方式,精準鎖定搬遷規模11818戶44541人(其中建檔立卡10524戶39927人、同步搬遷1294戶4614人)。搬遷人口占全縣鄉村人口17.38萬人的25.6%,占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37萬人的38.5%。實現了141個自然村組整村整組搬遷,建檔立卡搬遷人口城鎮化安置率達81.33%。易地扶貧搬遷建設用地面積1302.18畝,總建筑面積為91.92萬平方米,共建設院房1171棟、樓房204棟,同步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完成總投資41億元。使44541人告別了要水無水,要土無土的貧困現狀,并通過后續搬遷扶貧政策,改善安置區的生產生活條件、調整經濟結構和拓展增收渠道,教育、醫療、住房得到了保障,從而阻斷人類與生態環境之間的惡性循環鏈條,徹底解決人和自然的矛盾,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通過近5年的生態扶貧攻堅行動,該縣前所未有加強了貧困山區森林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改善力量,改變山區人民傳統生產生活方式,使他們實現了綠色發展致富,極大提升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新理念帶來的獲得感,許多山寨呈現出山青水秀,林豐民富新氣象,生態扶貧工作扎實有效,但還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
據統計,2017年蘭坪縣8個鄉鎮均為貧困鄉鎮,建檔立卡人數達64134人,貧困發生率為35.78%,人均純收入僅為5934元。通過3年脫貧攻堅行動,2019年末,蘭坪縣貧困鄉鎮降為4個,建檔立卡人數僅為8596人,貧困發生率降至4.79%,人均純收入增加至7226元。但總體來說,貧困面比較大、貧困程度較深,人均純收入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60%,財政自給率僅為11%。
一是全縣貧困人口平均年齡僅為35歲;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8.5年,均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全縣農村勞動力人口97266人,其中初中及以下86826人,占農村勞動力總人口的89%,受教育程度偏低。另一方面,大多建檔立卡戶屬于因病、因殘、因學致貧,缺少資金和技術。根據2016年國辦系統統計,蘭坪縣因病、因殘等致貧因素占56.3%,缺資金技術占致貧人數的43.7%,自我發展能力和內生動力明顯不足,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和憂患意識不強,等靠要思想較為嚴重。
一是繼續實施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林業生態建設重點工程,大力發展林業經濟,積極改善貧困山區生態狀況,不斷增加林業產值在國民收入中的貢獻率;二是強化農民造林專業合作社在林業生態建設中的帶頭和引領作用,把建檔立卡戶中的勞動力組織起來,組成常態化管護和季節性造林的專業隊伍,全面參與到資源保護及造林綠化等林業生態建設中,讓廣大貧困戶在工程實施中得到各級工程投資、補助或工資性收入。
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將重點地區、重點人群納入新增公益林補償范圍,增加群眾的收入渠道。
按照“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鉤,脫貧不脫責任”的要求,以鄉村振興計劃為契機,繼續加大東西部幫扶力度,特別是加大發展生產等方面的幫扶力度,發揮好扶貧車間的引領作用,確保易地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
林業生態扶貧的作用就是要強化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理念,開展林業生態扶貧,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扶貧模式,培育民生林業,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使山區群眾得到更多的生態扶貧紅利,最終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全面協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