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玉玨
第44 屆世界遺產大會近期于福建省福州市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大會的賀信中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財富,是我們的共同責任,是人類文明賡續和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2021 年亦是與檔案工作密切相關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項目,在經歷了四年“停擺”后,重新回歸正軌的一年。4 月,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就我國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項目改革的看法作出回復,世界記憶項目中國國家委員會網站上線;5 月,修訂后的《世界記憶項目總方針》《世界記憶項目國際咨詢委員會章程》經教科文211 次執行局會議通過并公布。7 月,《世界記憶名錄》開啟新一輪的評選。
世界記憶項目(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me)由教科文組織于1992 年創建,旨在保護對全球具有共同意義與價值的文獻遺產,防止集體遺忘。同時,呼吁加強對包括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在內的記憶機構館藏珍貴文獻的保護與傳播。該項目亦被稱為“世界記憶遺產”,與“世界遺產”“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稱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三大遺產旗艦項目”。
文獻遺產是維系歷史的“記憶之場”,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靈魂。關于記憶的保存與占有、傳播與傳承、敘事與安全也一直是包括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在內的記憶機構持續關注的對象。作為全球重要的遺產項目,世界記憶項目如何在短暫“停擺”后持續發展,通過對“共同記憶”的探究、尋求共識,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是國內外檔案工作者、世界遺產工作者的共同目標與愿景。
這組文章圍繞世界記憶項目改革過程中“所遇之阻力、所擔之責任、所向之未來”展開,力求發揮世界級遺產項目在文明互鑒中的作用;同時,借助第44 屆世界遺產大會在中國召開之“東風”,為我國持續積極參與世界記憶項目、我國的文獻記憶機構申報新一輪《世界記憶名錄》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