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共產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2021-12-28 09:09:21胡孝紅
理論月刊 2021年12期
關鍵詞:生態建設發展

□胡孝紅

(三峽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經過上千年發展形成的優秀成果,不斷推動中國社會文明發展。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中華民族進行艱苦卓絕奮斗的百年歷程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吸收、轉化、繼承與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強調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體表現為:從民為邦本到以人民為中心、從傳統吏治到全面從嚴治黨、從協和萬邦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從天人合一到構建美麗中國。

一、從民為邦本到以人民為中心

民為邦本指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民本思想在夏朝就已經出現,姒太康荒淫驕奢,武觀做《五子之歌》,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率先認識到人民是國家的根本。隨著夏、商、西周的衰敗、滅亡以及禮樂制度的崩壞,人們對于天圣鬼神的崇拜被動搖,“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觀點逐漸產生,開啟敬德保民的先河。到了春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局面,以儒家學派為代表,進一步探索民本思想。孔子提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敝鲝埲嗣竦睦婢褪菄业睦?,“古之為政,愛人為大”,認為從政者應當將愛人民作為最主要的事情。孟子在《盡心下》中主張“民貴君輕”的觀點,認為百姓處于最重要的地位,其次是國家,再次才是君主。在《滕文公上》中說到“民事不可緩也”,強調關系到百姓利益的事情不可被推遲。荀子通過水舟關系生動形象地表明百姓即為水,而君主為船,水能夠載起船也能使船覆滅,君民關系亦是如此。秦朝創立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強調皇權至上,進行橫征暴斂,導致秦朝快速滅亡。到了漢朝,儒家學派代表人物董仲舒強調君主必須以德治來造福百姓而非以惡行對待百姓。唐太宗主張“以民為本、與民休息”,進行貞觀之治。宋代朱熹作為理學的代表人物,提出“平易近民,為政之本”的觀點,對“得民心”的民本觀進行“近民”的完善。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經歷了從敬重鬼神到治國安民、民貴君輕的發展歷程,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充分認識到民為邦本思想對于國家治理的重要性,封建統治階級也嘗試采取相應政治措施來濟世安民,但其本質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而非真正從百姓利益出發,只能會民意卻無法真正得民心,這也導致封建王朝走向滅亡。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將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將人民至上作為根本立場。毛澤東同志在1940年延安各界憲政促進會成立大會上引用孫中山先生的觀點,強調民權應當是人民共同的權力而非少數人之所有。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倡導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闡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1](p899)。思想方面,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在中華傳統民本思想基礎之上,結合中國實際,總結出群眾路線觀點。鄧小平同志將關注重點放在人民利益上,強調“密切聯系群眾,深入地做工作”[2](p229),踐行群眾路線。江澤民同志則在對我國發展歷史方位、國際環境等判斷的基礎上,將人民利益與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創造性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將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并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體現”[3](p277)。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人民至上的立場進行進一步概括,形成“以人民為中心”的完整體系。2012年,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準確闡釋了人民群眾是黨和國家發展的動力源泉[4]。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從人民角度對中國夢進行闡釋,強調人民在實現中國夢中發揮的重要作用[5]。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運用于文藝工作的領導中,強調文藝工作者在進行文藝創作時應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對廣大文藝工作者提出更多期待。2016年習近平對食品安全提出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以健康為根本”的安全觀,強調健康與人民、民生與小康社會建設之間的關系,也對健康中國建設提出更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作十九大報告時再一次強調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將人民的利益與民族的發展切實地與每一位共產黨員的奮斗與前進結合起來。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說明促進民族融合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性[6]。2020年初,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抗爭中,習近平總書記充分意識到人民群眾是防控疫情斗爭中的重要力量,要求各級黨委以及廣大黨員、干部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7]。2021年4月,習近平對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針對隨科技發展而出現的新的詐騙以及犯罪手段的情況,為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更多保障[8]。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結合中國發展實際,貫徹黨的性質宗旨,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并形成了完整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體系與實踐體系。

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其一,認識與保障人民主體地位是開展黨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基礎。封建社會中的民本思想產生的前提背景是百姓處于被統治地位,民本思想固然強調了民心的重要性,但本質是將一個個獨立的人統一看作一個集體概念“民”,出發點是為了鞏固統治并非真正為了百姓利益。中國共產黨在確定性質宗旨時否定了這一傳統觀念,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對于人的本質進行準確把握,能夠認識到人是作為獨立自由的個體,尊重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在黨和政府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從各個方面保障人民的主體地位與基本權利,如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民主法治建設、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進程中,都不斷強調與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其二,人民群眾的堅強意志和巨大力量就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動力來源。傳統民本思想中,有思想家用“舟水關系”來比擬“君民關系”,初步認識到民眾對于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馬克思主義人民觀認為,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推動作用,中國共產黨正確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并依靠人民的力量,完成了新中國的建立、社會主義的改造、改革開放的推進以及全面小康的建設。在新時代仍然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實現國家發展與民族復興。其三,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與向往是促進國家發展、實現社會進步的價值所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國家的權力掌握在封建君主手中,人民群眾的根本訴求并未得到重視。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就是一切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我黨在實踐過程中,及時進行判斷、反思與經驗總結,把握我國社會矛盾的轉變,聚焦人民根本利益,切實關注民生、情系人民,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價值。

二、從傳統吏治到全面從嚴治黨

吏治指統治者為實現封建統治階級利益,采取某種方式對中央和地方官員進行選拔、任命、管理、懲戒等的規定與條款的總稱。中國古代吏治最早起源于夏朝,出于統治需要,統治者任命了協助管理國家的官吏,有關吏治的制度政策也應運而生,《尚書·堯典》中記載:“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三載。”堯帝對舜的言行以及政績進行了為期三年的考核,這是最早期吏治考核的形式。到了商朝與西周,出臺相關懲戒吏治腐敗問題的法令,其中包括商朝的《官刑》以及西周的《呂刑》,標志著較為成熟的吏治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春秋戰國時期,法家代表韓非提出“以術治吏”的觀點,將“術”定義為“因任而授官,循名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認為應當用各種術來強化對于官吏的控制與管理[9](p433)。秦朝從制度、督查兩方面對吏治進行完善。在制度上,設立御史大夫與監御史對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員進行監督與糾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首個官吏監察制度,完成了古代吏治從成文階段到制度階段的轉變,在懲戒方面則主張以殘酷的嚴刑來懲治官場腐敗現象。到了漢朝,制度方面基本沿襲秦朝從中央到地方的吏治制度,在法規方面出臺了專門針對監察的法規《刺史詔六條》與《九朝律考》,對此后歷史上其他朝代監察法律的頒布都有著借鑒意義。在官員選拔方面,出現了以“孝廉”為標準的人才選拔機制,不僅擴大吸納人才的途徑,還在選拔環節盡量保證官員具有較高的道德素質,降低貪污腐敗事件發生的概率。唐朝統治者吸取隋末官員枉法失職、隋王朝覆滅的教訓,認識到吏治對于維護統治方面的重要意義,集歷代吏治法律之大成,制定《職制律》《捕亡律》《衛禁律》等律法,對各級官吏在職責、權力、道德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對后代吏治法律完善具有重大影響。宋朝范仲淹憑借多年從政的個人經歷,深刻意識到國家政權所面臨的危機,認為吏治是維持宋朝長治久安的關鍵,形成吏治改革思想。宋朝統治者也十分重視對于吏治腐敗現象的整治,通過制定官吏遴選標準,完善官員選拔任命的程序,細化吏治考核步驟等手段來減弱官場腐敗現象。明朝吏治相比于前面任何一個朝代而言都更加聲勢浩大,其特點便是殘酷嚴刑,制定嚴密的法律條文規定對官員腐敗行為進行酷刑懲罰。如此大規模的吏治改革,不僅有效地減少了貪贓污吏的數量,還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百姓的權利,調動了百姓的生產積極性。清朝吏治相對于明朝而言更加注重協調君主、官吏與人民三者之間的關系,重視官員自身修養的提升,倡導穩定和諧的官民關系。

中國共產黨作為紀律嚴明、善于總結的無產階級政黨,自成立起便不斷對自身建設進行探索與完善。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吏治經驗,總結中國歷代王朝興衰更替的教訓,高度重視相關黨內治理工作任務。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革命活動只有在集中的條件下才能發揮全部力量?!盵10](p197)深刻說明保持黨的紀律對革命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1921年成立以來,也十分重視自身建設與發展。1927年的八七會議、1929年的古田會議,均對當時的形勢以及中國共產黨面臨的問題進行探討,提出了加強黨內紀律的相關辦法。一方面說明完成黨的工作及任務要依靠領導干部,另一方面說明對于人才的選拔任用要“德才兼備”以及“任人唯賢”。改革開放后,針對部分領導干部素質跟不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的時代要求以及黨內反腐、黨內作風建設的問題,鄧小平不僅強調提升領導干部素質,還對領導干部隊伍進行制度化建設,進一步加強監督工作。江澤民針對國內國際形勢以及時代要求,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黨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指出:“把黨建設成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更加堅強的領導核心?!盵11]胡錦濤強調要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通過道德建設、制度建設、作風建設與組織建設來強化黨的建設。2014年10月8日,習近平提到全面從嚴治黨的相關概念,“世間事,做于細,成于嚴”,認為各種事情,只有細致嚴格才能夠完成。2014年12月13日在江蘇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四個全面”相關概念,將全面從嚴治黨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2016年針對加強黨的思想建設,進一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工作的具體做法,一方面提出開展學習教育對引導黨員干部強化自身修養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對具體的開展方法做出指導。2017年對于腐敗現象得到有效遏制,黨的紀律建設得到全面加強,黨內生活呈現新氣象,習近平從標本兼治、強化監督、修身立德等方面,從黨中央領導以及黨員自身層面對從嚴治黨相關工作的開展提出更多要求。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強化政治監督保障制度,持續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相關工作。2021年是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第一年,同時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進入“十四五”階段,要持續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完善制度機制。習近平指出,要充分發揮全面從嚴治黨的保障功能,確?!笆奈濉睍r期各項任務圓滿完成[12]。

區別于傳統吏治,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及中國實際,中國共產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發生了一定變化。首先,全面從嚴治黨是保障人民主體地位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有利于凈化政治生態環境,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正確行使人民群眾賦予的權力。其次,全面從嚴治黨是實現中國共產黨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必行之路。中國共產黨作為善于反思與總結的政黨,始終將黨自身建設擺在全黨工作的重要位置。黨員干部在推進黨的工作、實現群眾利益、反饋人民意愿、推動國家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黨的事業得以完成的組織保障,要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更好發揮我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作用,必須要對黨員干部這一群體進行教育、管理與監督。再次,全面從嚴治黨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全面從嚴治黨從制度層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大組織保證。在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基礎上,新征程仍要繼續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延續傳統吏治的關注點,中國共產黨開展黨內教育、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工作時,從選人從嚴、培養從嚴、監督從嚴三方面入手。選人從嚴方面,制定干部標準,堅持公道原則。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20字好干部標準,為黨員干部自身成長發展、組織選拔任用提出了標準規范,標準中將“信念堅定”放在首位,說明只有信仰堅定、初心為民的黨員干部才能進入領導崗位。在選拔環節,樹立清正選拔風氣,堅決抵制拉票賄選行為,切實將黨的事業擺在首位,在是非面前認清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培養方面,重視對黨員干部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黨史國史教育、現代技術教育。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把握重要歷史節點,對黨員干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使廣大黨員干部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有更多了解,感受老一輩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提高自身理論修養,發揮模范帶頭作用。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部分干部難以跟上時代發展潮流,進而影響工作及辦事效率,必須要加強對黨員干部群體進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教育培訓,使廣大黨員干部能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從而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監督從嚴方面,秉持從嚴原則,講求監督方法,明確各級責任。全面從嚴治黨的一大特點就是全面從嚴,要秉持從嚴原則,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與勇氣,查處黨員干部腐敗現象,將全面從嚴治黨的各項制度與規定嚴格落到實處。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過程中講求監督方法,分析各地各部門具體情況,重視對作為“關鍵少數”的“一把手”進行監管與考察,發揮制度體系的監督作用。監督懲處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環節。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工作,加強對黨員干部的監管,各級部門必須要明確責任,一旦出現監管方面的問題,要嚴格追究責任。

三、從協和萬邦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協和萬邦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在外交關系上的理論成果與具體表現。中華文明發源于廣袤的華夏大地,中華民族與各部落、國家、民族的友好交往從未停止。早在遠古時期,大大小小的部落在中國各地分布,各群體生活在同一土地上,擁有不同的生活習性,存在一定沖突與摩擦,協調各部落種族間的關系問題漸漸被重視起來。《尚書·堯典》《尚書·舜典》將協和萬邦記載為:“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标U明百姓的事情得到了處理,各個部落也可以和諧相處,黎民百姓在堯帝的帶領下友好相處起來,而堯帝“協和萬邦”的思想也為之后各個朝代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以及國家之間的相互往來奠定了基礎。西周末年,王權衰弱,地方政權相繼坐大,導致春秋戰國時期外交思想迅速發展,外交實踐頻繁開展。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在周禮的基礎上提出“仁”“禮”“和”的外交思想,認為應當以“仁于天下”的外交意識、“家、國、天下同構”的外交制度、“親鄰柔遠”的外交方法處理邦國關系,開展外交活動。墨家“兼愛”“非攻”的觀點也對“協和萬邦”的中華傳統外交思想進行了補充與完善,提出:“國家誤奪侵凌,即語之兼愛非攻。”認為殺戮與戰爭無益于國家發展、百姓利益,和平、兼愛才是國與國之間的相處之道。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老子也對國家之間頻發戰爭的現象表達關注,在《道德經》中通過“既以與人,己愈多”來反對國家之間的戰爭,主張“和諧”才是萬物生存發展之道。秦朝初步形成朝貢制度,基本遵循為周禮所倡導的尊卑有序原則。在朝貢制度下,中國與貢國某種程度上達成協議,形成和平關系,建立早期國際交流體系。西漢時期,外交范圍進一步擴大,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對促進經濟、政治與文化對外溝通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唐朝秉持兼收并蓄的開放思想,實行開放的外交政策,從對外機構設置、對外制度完善、基礎交通保障等方面與各國建立良好溝通關系,如鑒真東渡為中日交流奠定了基礎。宋朝繼承與發展前朝以“和”為中心的外交思想,宋太祖主張與別國保持和平往來關系,以國內建設為首任,這樣的外交思想在宋末逐漸發展為“守舊主義”與“投降主義”的外交思想,演變為軟弱的外交。明朝是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壯大、面向世界的重要歷史時期,明成祖派遣鄭和七下西洋,不僅構建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互動交往的繁榮局面,還為國際間經濟、政治、文化的交往提供了便利。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外交思想及外交政策,基本上都體現了“和平互利”的特征,也為現階段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作用提供了借鑒。

馬克思、恩格斯從唯物史觀角度出發,注重人自由全面的發展,形成在公有制基礎上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自由人聯合體”的思想。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自由人聯合體”的思想,結合世界發展趨勢及中國實際國情,對中華傳統文化中“協和萬邦”的外交思想進行繼承與發展,在不同歷史階段,形成由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紅色外交、新中國成立初期獨立和平外交、改革開放以來發展全面外交、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幾部分所構成的中國外交體系??谷諔馉帟r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展抗日救國運動,積極爭取國際支持組織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統一戰線,建立反侵略、反戰、反法西斯的聯盟,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1949年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闡明了我國的外交原則,也昭示著我國和平自主、獨立外交的階段正式開始,在“廢除賣國條款”“另起爐灶”與“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基礎上開展新型外交。周恩來總理創造性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從中國同東南亞各國的關系入手,為國家間友好關系的建立提供了活動準則。1978年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我國外交工作也發生了變化,鄧小平強調國家自身發展在外交中的重要作用,認為只有自己的力量強大了,才能更好地在國際中開展獨立自主的外交,主張重視發展、全面發展。江澤民科學考慮世界發展形勢及世界多樣性,指出:“不承認、不尊重世界的多樣性,是必然要碰壁的。”[13]在此基礎上,胡錦濤進一步提出構建“和諧世界”的思想,認為攜手建立“和諧世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2012年黨的十八大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強調關注本國發展與人類發展的關系,謀求共同發展。2015年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發展、交流互鑒等不同角度對在復雜國際形勢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具體倡議。2015年習近平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時提倡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要與美國建立新型國際關系,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中國與美國應當遵循國際交往準則,承擔維護國際安全的責任與義務。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初衷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并且希望其成果惠及各國人民[14]。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再次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呼吁各國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五次峰會上的重要講話充分展現出中國作為全球和平的維護者與世界發展的推動者,在全球公共衛生事件中展現的大國擔當。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具體表現,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人類、自由與社會關系的基本觀點,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協和萬邦”的外交觀念,對世界未來發展有著重要意義。21世紀以來,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各國之間的政治、文化交流不斷深入,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增強,為經濟溝通、文化交流提供了時代機遇。與此同時,國際環境日漸復雜,經濟鏈條曲折復雜導致世界經濟牽一發而動全身,單邊主義、霸權主義等仍然存在,當下新冠肺炎疫情仍對世界公共衛生造成威脅,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十分重要。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國際關系克服了傳統國際關系的弊端,突破了傳統國際關系的局限,有助于推動形成更加公平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要以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心態,搭建溝通平臺,推進文明交融、互鑒、互學、共成長,使世界文明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

四、從天人合一到構建美麗中國

天人合一指人類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關系,是傳統哲學的一個重要觀點,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自然觀的精華?!疤烊撕弦弧钡挠^念最先起源于西周時期,《周易》中描述九五之尊的德行應當與天地、白晝、四季、鬼神相合拍,就先天而言,不可違背天行之道的運行規則,就后天而言,也要與自然規律相吻合。其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的探討,認為人類應當尊重天行之道與自然規律。先秦時期,學術自由、文化繁榮、思想碰撞,“百家爭鳴”背景下,儒家、道家等均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討論,豐富和發展了天人合一觀念??鬃诱J為自然界有其自身運行規律,人類則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他還用山水來比喻智者與仁者,用水的悠然與山的沉靜說明智慧之人與仁愛之人的不同個性特點,體現出人與自然兩者相統一。儒家學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也對人與天進行了探討,進一步提出“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的觀點,認為上天會用行動和事情來警示人類,主張人類活動應當順應自然規律。道家則以“道法”為切入點,對“天人”關系進行論述。老子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觀點對道、天、地、人四者的關系進行說明,政治方面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也反映出老子認為世間萬物均有其運行規律,應使其根據自身的本性去發展。到了漢代,董仲舒在先秦儒學的基礎上提出,萬事應當順應名號,名號則應順應天意,這樣天與人的關系就能夠達到統一,此觀點指導人民在從事生產生活的過程中,要注意順應自然規律,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宋代張載進一步提出“為天地立心”的“天人合一”的命題,進一步找尋天地與萬物存在的真理。理學學派同樣對天人關系進行了探索與論述,認為人與天地是一體的,朱熹認為仁就是天地的核心,也是賦予萬物生長的本質所在,將世界萬物統一在一起。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大多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經歷敬畏自然、認識自然、順應自然的發展過程,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對百姓生產生活、國家生態建設產生了一定的引導作用。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研究問題之一。與其他研究學派相區別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探討自然界的客觀性,還將關注點指向人類的主觀能動作用,從實踐角度出發,進一步闡釋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類說來的生成過程。”[15](p131)從三個層面理解:其一,說明自然界的客觀實在性,相對于人類社會而言,自然界便是客觀物質的總和;其二,說明自然界是具有社會歷史性的,在人類社會產生之前,自然界只具有客觀物質性,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與發展,自然界逐漸進入人類實踐的范疇,被賦予了社會歷史性;其三,強調社會實踐在人與自然界關系中的重要作用,說明實踐是連接人與自然的紐帶,是實現人與自然相統一的重要手段。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基本觀點,充分認識到人類物質活動與自然界的辯證關系,立足中國發展實際,吸收中華傳統文化“天人合一”思想觀念的精華部分,創造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理論。毛澤東提出:“神秘的大自然是可以逐步被人們認識并合理利用?!盵16](p194)在對人與自然辯證關系的認識方面,認為人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大自然進行認識與利用。在實踐措施方面,重視水利工程建設,推進植樹造林工作,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將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運用于社會主義建設中。改革開放時期,全黨工作重心轉移至經濟發展,面對與經濟快速發展并生的環境問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反思經驗教訓,結合發展實際,創造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鄧小平提出:“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盵17](p275)為經濟快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以科技與法制來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之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重視經濟發展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通過“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胡錦濤同志提出“生態良好”這一新的要求,強調中國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道路[18](p850)。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積極應對新時代產生的機遇與挑戰,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基礎,以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為基礎,對傳統文化中生態觀進行創新,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確立美麗中國建設目標。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美麗中國”的概念,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應當與經濟、政治、社會等各項建設相結合。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將生態文明建設與時代使命相結合,強調美麗中國建設對中國生態環境保護乃至世界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作用[19]。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盵20]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發展思路,把握低碳發展新趨勢,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2017年,針對生態保護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針對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必須要遵循的原則,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世界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生態文明建設也并不是某一個國家的獨立任務,需要世界各國攜手推進。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呼吁各國攜手合作應對全球環境治理問題,共同建設美麗地球。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構建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指出:“美麗中國建設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努力?!盵21]激發全社會參與生態保護工作的積極性。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美麗中國建設的指導思想,其產生的理論依據可從三部分理解,分別為人類文明發展與傳承的文明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觀以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觀。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基本要求,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民生福祉的優先領域。認識與處理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是人類文明前進發展不可回避的問題,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對自然保護與人類文明傳承的關系提出科學論斷,認為生態的保護對于人類文明傳承有著積極作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揭示了生態是有機的、統一的自然整體,是沒有替代品的唯一存在,人類只有正確認識、合理利用、自覺保護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饋贈,反之,只會破壞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的環境。在經濟發展維度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造性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象揭示了美麗中國建設與國家經濟實力提升之間的關系,闡述了保護生態環境就等于發展生產力的深刻道理。美麗中國概念在“十三五”規劃中首次被納入國家發展規劃,2021年我國踏上“十四五”新征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的美麗中國建設戰略也被賦予更多時代價值。在兩個百年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我國接下來一段時期的努力目標,堅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美麗中國,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本要求之一。世界進入工業化階段以來,部分國家一味追求發展速度,引起重大環境衛生問題,危害國家安全,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對生態環境風險問題應有效進行防范,從而維護國家安全。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黨和政府的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要將民生福祉擺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建設美麗中國就是為了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生存條件,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環境的需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的美麗中國建設擁有豐富的理論依據,體現了新時代賦予的時代價值,推進過程中應把握以下幾點:(1)堅持綠色發展原則。樹立綠色發展觀念,與新發展理念中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相互補充,協調運用。綠色發展包括發展綠色生產產業與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對重污染的企業進行強制關閉或轉型,從源頭上解決生產污染問題,在人民群眾中推行低碳生活方式,黨員干部帶頭踐行,在全社會開展綠色革命。(2)運用綜合治理方法。認識到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社會環境等的內在聯系,綜合運用經濟方式、行政手段、文化教育、科技轉化等方法,拓寬視野,對生態環境實行綜合監管。(3)依靠完善的法律制度。健全完善的法律體系與法治制度是深化環保管理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保障。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將生態文明建設同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深化改革相結合,對破壞生態文明的行為進行嚴格懲處,切實保障美麗中國建設持續推進。(4)呼吁各國攜手合作。全球生態文明是一個整體,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環境治理工作關系到全人類的命運,我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主動在全球環境治理中承擔重要責任,推進建設美麗中國目標向建設美麗地球家園目標進一步轉化。

五、結語

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發展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力量,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行穩至遠的文化根基。中國共產黨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秉持繼承發展的態度,通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及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文中四個方面主要探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對于中華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寶貴的治國理政智慧的轉化與發展,除此之外,從講信修睦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傳統法治到全面依法治國,從大同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都鮮明地體現著中國共產黨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發揚。在新征程上,更要秉持黨的優良傳統,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分,以凝聚更加強大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歡
生態建設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人大建設(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永久天堂网Av|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色播五月婷婷|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精品浪潮Av| 日韩专区第一页|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精品国产91爱|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四虎成人精品|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国产视频a| 麻豆国产精品|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婷婷激情亚洲|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黄色|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在线播放91|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日本国产在线|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在线欧美日韩|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免费亚洲成人|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国产99视频在线| 91色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亚洲手机在线| 伊人久久婷婷|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综合伊人| 91成人免费观看| 在线国产91|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