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 柱(特級教師)
在很多教師的教案里,總能看到諸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等目標描述。然而,走進課堂現場,則很難看到“空間觀念”得以重視、“推理能力”正在落實的跡象……就這樣,像空間觀念、推理能力等“課程核心概念”正遭遇“被虛化”的尷尬。那么,如何破解這個“迷局”呢?
首先,內涵理解要精準。據筆者日常的觀察,很多教師對課程核心概念的認知還停留在“憑經驗臆斷”的層面,屬于“想當然”。對課程核心概念內涵理解的缺失,正是教學虛化的重要原因。為此,教師須加強對課程核心概念的“正式學習”,即精讀《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原文,并結合自己每節課的鮮活實踐進行逐字、逐句、逐條的領會與內化。如,空間觀念的內涵,可以具體到“根據物體特征抽象出幾何圖形”“想象出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等多條細則。
其次,目標確立應具體。每個課程核心概念都有豐富內涵,其培育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以推理能力為例,《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第一學段的重點是“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能提出一些簡單的猜想。會獨立思考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第二學段的重點則是“在觀察、實驗、猜想、驗證等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能力,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與結果”。鑒于此,在課程核心概念的培育中,一定要將“長期目標”分解為“階段目標”,把“理念目標”轉化為“實踐目標”。制定課時目標時,類似于“在問題情境中激活學生的猜想意識”“培養學生有條理表達的習慣”等具體刻畫遠比“發展推理能力”的籠統描述更具實際指導意義。
再次,活動設計有聚焦。如果將“培養學生有條理表達的習慣”納入課時目標,那么,教學實施中,在適當的環節必須給學生提供“嘗試表達”的空間,創設“評價表達”的氛圍,預留“改進表達”的余地,凸顯“完美表達”的魅力。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凸顯對課程核心概念培育的專項設計,確保目標達成有跡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