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應楨增
課堂教學中,抓關鍵提問題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可以在知識的生長點、思維的發散點處設置問題,延伸拓展思維;也可以在學生的興趣和原有的經驗處設置問題,引發學生深層思考。
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一課時,小精靈提了一個問題:“你會把5+5+5+5 改寫成乘法算式嗎?”當學生把“5+5+5+5”改寫成“5×4”或“4×5”后,筆者及時添加了一組“伙伴”問題:“4+4+4+4+4 你能改寫成乘法算式嗎?”進行比較提問。實際教學中,學生把“5+5+5+5”改寫成乘法算式“5×4”或“4×5”,把“4+4+4+4+4”改寫成“5×4”或“4×5”。改寫好了之后,學生一般不會進行進一步的思考:為什么不同的加法算式可以改寫成兩道一樣的乘法算式?
提問①:橫著觀察比較,你發現了什么?
提問②:觀察比較兩道加法算式改寫后的兩組乘法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一組問題,學生再一次感悟到:乘法算式雖然不同,表示的意義相同;乘法算式雖然相同,但表示的意義不同。
教學過程中,對一些較難理解或較易混淆的知識進行類比或對比的提問,可以加深學生理解。
“背景”指的是數學知識發展的邏輯順序和學生認知發展的差異。在平時教學中,教師設置問題時比較關注數學知識的發展邏輯順序,但對學生的認知發展差異關注甚少。因此,我們要從學生怎樣學效果更好的角度思考如何設計問題及提問的方式。
在執教《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說說:關于三角形,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學生已經有了很多對于三角形的認識。然而,很有可能他們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們可以設置如下提問:“什么樣的圖形叫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三角形比較穩固,你能舉舉例子嗎?”
學生已有的經驗或知識都可以作為教學資源。但是個別學生已有的知識不代表全班每個學生能夠理解。因此,教學中需要教師通過有“背景”的提問,引導學生深化對三角形的認識。
在《用2~6 的乘法口訣求商》一課教學中,筆者在學生列出除法算式12÷4=3 后,組織學生說算理:先獨立思考再同桌交流計算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在計算的時候,你用了什么方法計算?想乘法就是想哪一句口訣?顯然這樣的提問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但在口訣求商方法的提煉上會遜色些。如果在細節處多一個提問:結合算式12÷4 這一除法算式來想乘法口訣,要用到哪一句口訣,為什么?教學效果會更好。
本節課,教師放手讓學生經歷探索用乘法口訣求商,但從學生理解和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來看,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如果多一個“連接”提問:這里被除數是12,除數是4,應該想關于幾的乘法口訣?想哪一句口訣?引導學生聯系3×4=12 或4×3=12 來思考12÷4 的商,那么商就容易得到。只有這樣的提問,學生才能逐步理解并掌握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